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爱玲儿童时代的保姆何干在张爱玲缺失父爱与母爱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使张爱玲感到了一丝温暖。同时,张爱玲通过何干的口述在《雷峰塔》、《对照记》等作品中构造出了已逝祖母的形象,与家族的先人建立了精神上的联系,略微弥补了亲情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以生命的宽广和仁慈关注着患病的人及其人生遭际,较为真实地描述了患病者在爱情与亲情中的追求、人生的委屈与残酷。张爱玲借助病人在生活中的不断挣扎表达出对世界永不衰竭的爱,对影响疾病的爱情缺失、亲情的沦落有着超越善恶之上的包容心和慈悲情怀。张爱玲小说的疾病叙事反对单一的道德结论,书写了疾病世界里复杂的人性感受,其伦理最终指向人类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荒凉美学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众多的父亲、母亲形象。张爱玲的两度婚姻皆嫁与大她许多、几近父辈的文人。致使  相似文献   

4.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帝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5.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亲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多对女性世俗性生存进行还原式的描写,在这种描写中,渗透着她对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清醒认识.她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洞幽烛微,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奏响了一曲曲人性的悲歌.女主人公们或是丧失了爱的本能做了婚姻的奴隶,或是为了金钱放弃亲情,或是失去理性产生了精神的变异与扭曲.她们共同构筑了一个苍凉的世界,其间蕴含着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7.
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张爱玲的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其笔下的女性多在物质与金钱的诱惑下,表现出灵魂腐蚀、亲情沦丧、爱情虚无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乱世背景下女性面对生存困境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母性的异化─—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解析肖朝红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苍凉、凄艳的人生,无爱的荒漠构成了她40年代作品的基调。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童年时代失爱于父母,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正是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使得她作品中的家庭总是残缺不全的。这些人生体验不仅对张爱玲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张爱玲一生的悲观情绪,使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浓郁的孤独气氛。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可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作者在作品中对四类父亲形象进行了肆意的嘲讽与异化,揭露他们性格当中的阴暗面,进而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这是与作者痛苦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以她的主要作品集《传奇》和《流言》,蜚声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现代洋场社会里有难得的爱情,但这难得的爱情终归被沪港洋场社会、现代殖民都会、旧的大家族所扼杀,所吞噬,写出了自己对现代洋场社会吃人真相的理解.文章从女性俯视形象的窃笑来自对男性形象的贬抑入手,分析了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窃笑的几种形式,以及张爱玲与其笔下女性俯视形象的精神联系.从而阐明: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和西方殖民地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从没有放弃过抗争,在鲜血淋漓中满身伤痛的她们犹如巨石底下的小草,依然发出或是低徊,或是扭曲的呻吟,她们是上海、香港现代洋场社会里醒觉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每个作家的人生体验必定或多或少的对其作品的创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经历、社会生存经历和爱情婚姻经历,总结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张艳 《中学文科》2009,(4):95-96
亲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与归宿,但在张爱玲与爱米莉的笔下,亲情被抛弃、异化、消融,就连人们世代歌颂的无私的父爱母爱也被写得异常怪诞,匪夷所思。仇恨、谎言、算计、争夺、欺凌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取代了互相关爱互相扶持,在主人公的一系列复杂的亲情关系中作者充分展现了人物灵魂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男权社会是女性本质异化和失落的根源,而女性骨子里的以男性为中心为天为世界的奴性意识及病弱心理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执着于人性阴影的指认与鞭挞,是张爱玲对女性主义文学的深入拓展。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浓郁而别致,本文拟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剖析、从女性异化的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失落者的心态,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父亲形象进行解构与嘲讽,同时用"巫女"般的恶毒"诅咒"爱情,把它解构得只剩自私、冷漠、恐惧.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亲情、爱情、友情.张爱玲极其冷静而残酷地撕下了蒙在情感上面温存的面纱,让那些猥琐、畸形、变态毫无保留地晒在阳光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刻画了一系列母亲形象,其中真正为人所熟知的却是她笔下的恶母形象。本文试图以张爱玲文学作品《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分析,来探究其恶母形象的创作根源及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人生的荒凉,写尽了世间的俗事俗物,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如此的独特,总有着天使似的面孔,孤傲的性格,却又是软弱的凡人,过着残缺的人生。她们或被金钱桎梏或被抛弃或坠落或是等着一种没有结局的结局,她们不是被摧残扼杀就是摧残扼杀他人,她们是孤傲、软弱、残缺的天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