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章立早 《吉林教育》2005,(10):44-45
“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语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2.
糊涂解差     
南宋时,苏州有个和尚,喝酒乱市,州官下令把他抓起来,派一名解差把他押送边远地方去治罪。交通不便,解差怨恨,因此棍棒不断,和尚叫苦不迭。  相似文献   

3.
把心放平     
李德 《云南教育》2010,(13):1-1
一位法师讲经时,有风吹动幡旗而左右摆动。有两个和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和尚说:“这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在动。”两人争执不已,六祖惠能听后说:“这是你们的心在动啊!若你心不动,风不动,幡也不动了。”这是古代一段禅味很足的佛教故事。  相似文献   

4.
幼时听外婆讲则笑话:说古时一庙中住着几十号和尚,分工特细,一顽皮小和尚专门干洗菜的活儿。日子久了生厌烦情绪。一次,他朝洗好的菜中撒了一泡尿,以发泄不满。待众僧吃毕忍不住好笑,便又说了出来,众僧大怒,小和尚将受皮肉之苦时,老方丈阻止说“眼不见为净,罢了……”  相似文献   

5.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初探——兼评’97高考作文试题浙江/陈玲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事先准备了一组材料,是两则俗语:俗语①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语②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第一堂课我把俗语①提供给甲班,俗语...  相似文献   

6.
话说有一个公差,押解一个和尚。随身携带一卷公文,一个衣包,一把雨伞,还有一面枷,套在和尚颈上。公差惟恐这些东西有所遗失,整天地口中念着:“和尚、公文、衣包、雨伞、枷”。一天晚上,和尚趁公差熟睡,先把公差的头发剃了个精光,然后把自己颈上的枷,套在公差的颈上,随即逃之夭夭。清晨,公差一觉醒来,一看公文、衣包、雨伞都在,枷也在,摸摸自己的头———和尚也在,我到哪里去了?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听听,笑笑,似乎觉的傻公差太傻,怎么能傻到连“我”也找不到呢?其实,在现实中,真正能找到自我,进而能把握自我,塑…  相似文献   

7.
有个故事说,一位老和尚叫一位小和尚在一只碗里装满石头。小和尚照办。老和尚考问小和尚道:“满了吧?”答曰:“满了。”接着,老和尚相继令小和尚往碗里注水,加盐,并问以同样的问题,终于使小和尚悟出了点什么。这个故事颇耐人寻味。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有语言训练不到位的遗憾。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精彩纷呈的好“例子”,我们往往只是在内容上分析来,讲过去,走过场。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实则精妙之笔,最易失之交臂。笔者基于这种认识,渐渐留心,一来二去,竟有所得,在此站得数例,与同行切磋。(林海)有言:‘…  相似文献   

8.
曾经听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 学生:老师,四则混合运算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啊? 教师:(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嘛,“先乘除后加减”是国务院规定的。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品质     
在一条马路上,一位智者遇到了三位埋头苦干的修路工人。这位智者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做什么?”第一位回答说:“在修路”,第二位回答说:“在挣钱,养家糊口“,第三位回答说:“在为国家做贡献”。你喜欢哪种回答?如果是你,又会做出哪种回答?第一个工人就事论事,低头干活不看路,他看不到工作有什么意义,属于当一天和尚撞一  相似文献   

10.
大处精明     
蒋平 《老年教育》2006,(9):23-23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医生在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人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如果说他丢了一件东西,人们会抱以关切,热心帮他寻找。倘若他声称他失去了自己,人们定会惊诧莫名,甚至怀疑他精神出了毛病。有个故事说,一和尚犯罪,由一差人押送。夜宿旅店,和尚将差人灌醉,趁他熟睡削其发而逃。差人酒醒找不到和尚,急得挠头,发现头发全无,乃大叫:“和尚倒在,我却何处去了?”这则笑话淋漓尽致地嘲讽了贪杯渎职的差人,也蕴涵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自我有时会失掉的。寻找自我是青年朋友饶有兴味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目标。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一群失足少年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寻找他们失去的自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办公室里的老师聚在一起聊天,有位老师讲起了他十岁儿子的一个笑话。一天,儿子慎重而拘谨地跟妈妈说:“我有好多问题都不敢问,我怕别人笑话我,可我又真的不懂。”妈妈说:“不懂就问吧,说不定妈妈可以帮助你!”儿子问:“妈妈,新闻联播里每天都在讲‘巨蜥’,可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  相似文献   

13.
曾有这样一则古代笑话,讲的是一位秀才因写不出文章而被折磨得抓耳挠腮,痛苦万分,其妻见状,挖苦他说:“作文有何难,我们女人生孩子,说生就生了。”秀才一听急了,辩解道:“你们妇人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作文肚子里却没货。”笑话总归是笑话,但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给人以启示: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肚里有货”才行,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说白了,就是写文章必须充分占有材料。   那么,我们又怎样积累材料呢 ?从大的方面讲,材料的搜集和积累不外乎“活”材料和“死”材料两大类。   具体地说,“活”材料主要指通…  相似文献   

14.
唉,送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实同桌,又迎业了一位“天才”同桌。哈!这位“天才”同桌在奥数班上是“狗撵鸭子——呱呱叫”,以此类推,在我们班上也是“头上站鸭子——顶呱呱”。因此,数学老师为他颁发了一条“批文”——上课时可做任何事情。于是,同学们都患上了“红眼病”,上课了,看着他在座位上自由自在地看着一则则笑话,瞧那眉开眼笑的样子,同学们都羡慕不已。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捞铁牛》一文介绍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了沉在黄河中的八只铁牛。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学时提了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说明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也频频点头。不料,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我和怀丙比一比!”全班同学很惊讶,都愣住了。我心中也是一愣,但  相似文献   

16.
以前看过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夜里和尚挣脱枷锁,悄悄地将正在熟睡的差人锁住,恶作剧似的给差人剃了大光头之后逃之夭夭。清早差人迷迷糊糊一睁眼,发现和尚没了,自己却套着枷锁,挺纳闷,一搔脑袋瓜乐了:还好,和尚还在,我上哪去了?!  相似文献   

17.
明星的悲哀     
【原稿】(1)光彩夺目的明星用动人的歌声牵动亿万人的心 ,但时不时听到这样的消息 :一誉满南北的大明星报幕时将著名指挥家陈燮阳读成陈变阳 ,观众惊愕 ;一位明星在参加某电视台听写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闹出“大江东去 ,狼逃尽”的笑话。(2 )听到这样的消息 ,你有何感慨 ?你不觉得这样的笑话是不应该出现的吗 ?(3)明星不是一般的人 ,起码的文化常识文学名著应该懂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陈变阳”、“狼逃尽”这样的笑话呢 ?原因在不注意学习 ,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那么 ,平时他们注意了什么 ?听说有位歌星 ,因出场费不合…  相似文献   

18.
公司原来的人际关系复杂,人才“挤挤”,谁也不服谁。不久,换了一位总经理,姓王。新官上任,他召集员工开会,笑容可掬地说:“对不起,我年纪比你们大,所以先当经理了!”如此开场白引得大伙哈哈大笑。接着他讲了一个故事:甲庙的和尚们天天吵架,活得很累:乙庙的和尚一团和气、同甘共苦,都很快活。甲庙的住持不解,前往取经,问乙庙里的小和尚:“你们为什么会团结得这么好?”小和尚回答说:“因为我们都经常做错事!”  相似文献   

19.
“警察笑话”征文赛 为树立警员在市民心目中的亲和形象,立陶宛首都警方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征文比赛,专门征集关于警察的笑话。此次比赛共收到375则笑话,从中选出了最佳、最真实的笑话,胜出者每人奖一部手机。  相似文献   

20.
红与黑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一天,他在一所寺院里看见一位老和尚在作画。画家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和尚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的墨水画一棵竹子。画家问:“大师,您为什么用红色的墨水画,这样画出来的竹子不就成红的了吗?”和尚听了笑着问:“那么请问,你认为画竹子该用什么颜色呢?”画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