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先生的新作《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礼》) ,近期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学术视野开阔的法律社会史力作。它将社会史方法引入中国法律史的研究 ,用“长时段”的眼光考察清代礼法与社会的关系 ,对中国社会由传统步入近代的内在动因也有独到的阐释与见解。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 ,礼与法本是对立的。到宋末元初 ,礼法精神与礼法实践高度统一 ,至清前期 ,礼法体系发展到最完善的地步。而有清一代即经历了礼法的苛严期、松弛期和分离期。《礼》则沿着礼法由合一到…  相似文献   

2.
礼——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建筑“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宗庙为光”皆源于传统伦理规范——礼。笔将“礼”梳理为礼俗、礼法和祭礼三个层面,进而分别论述了礼俗与“内外有别”、礼法与“尊卑有序”、祭礼与“宗庙为先”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法律经过“礼入于法”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礼法合流”、“礼刑并用”的基本特征.造成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不分,将家规族法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产生了古代行政兼理司法和重刑轻民的特点.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精神内核的礼与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整合的两种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法制数千年的文明。礼与法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法律中也经历了从冲突、分治到协调、合治的历史进程。具体而言,这一历史进程包括礼法异用、礼法冲突、弃礼任法、礼法合流四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苟子从人性本恶和社会历史方面追溯“礼”的起源,综合了儒法两家的学说,形成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思想。荀子的“隆礼“思想赋予了“礼”以形而上的根据,拓展了“礼”的功能,并对“礼”进行了内在寻根式的阐释,丰富了“礼”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意义,深化了儒家“礼”的理性精神和实用品格,对中国文化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引礼入律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礼、律的结合解决了中国古代那些单靠法律难以处理的纠纷。选择中国古代对于“为亲复仇”的法律处置为切入点,能够体现中国古代礼法是如何在冲突中相融合,并共同规范着古代社会秩序。同时,对这种模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礼法结合的传统给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法律的近代化转型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律述评     
唐律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封建法律,它承袭和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封建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礼法制度是三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礼法关系在三代经历了礼对 法的摄,指导与支配,本身的法典化,礼法混一,礼法分野,礼崩法起等的不同阶段三代礼法制度对以后的中国政体,法制多所影响、塑造,并在制度层面上导致了中国现代意义法制的晚出和不成熟。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礼”为其本土资源。在进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时,仍然不能忽视“礼”的传统。在新的法制背景下,传统礼法关系对当代法治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划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推进道德的不断法律化、引导法律的不断道德化和建构德法同治模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11.
唐代继承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判文以涉及儒家“五礼”内容判文种类最多,判文涉及继承、孝道、丧礼、官制、军事并民事诸多内容,均被纳入“礼治”范畴,依礼审视甚或依礼判决,“礼”字出现次数不可胜数,行文也显现了司法审判对“礼”的重视和依赖。  相似文献   

12.
“法轮功”是反政府、反社会的邪教,应依法取缔。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因素,礼法并用,德刑并举,德礼为主,刑法为辅,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从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历史公案及知识阶层的人参加“法轮功”的现实情况看,崇尚科学也存在着一个与中国现代化的现实接合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由乱世向相对治世的转变,礼法派开始取代名法派而登上历史舞台。在人才标准上,亦由重“才能”向重“德行”转变,这里的“德行”主要是指儒家学说所规定的“道德规范”。礼法之士在具体的人物品题中,重视“德行”标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重忠孝仁义礼信之美德;其二,重清廉节操之美德;其三,礼法派对放达违礼名士的批评与责难。  相似文献   

14.
考察《新书·容经》文本结构可知,以制度、轶事、古语立说的后半篇为阐释礼容的“传记”,历叙礼容大纲、细目及禁忌事项的前半篇,才是记录礼容纲目的“容经”。追溯贾谊的礼学师承,此“容经”源于战国晚期的荀子。在荀子之前的七十子后学礼论中,以情境为据而象征国家礼法的《周礼》“六仪”,与以身体为本而蕴含君子德行的《礼记》“九容”,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类礼容纲目。归纳由“六仪”“九容”到“容经”的纲目演变,能够还原“容经”文本的生成过程。《新书·容经》的编纂进而促成了“容经”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5.
礼是荀子承继孔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二子对如何推行礼有不同考虑。孔子在治教分离之际以“仁”说礼,将“仁”扩充为礼的精神内核,诉诸人的道德自觉,为恢复传统制度确立内在的道德根据。荀子说礼则强调礼法、君师,试图提供一种弥合治教、重归“治教合一”的方案而使大道遂行。二子说礼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面临不同的政、教环境,因势而为说。  相似文献   

16.
在礼与法当如何配比以建构有效的政治文化模式,礼乐教化与刑杀,武功与威德当如何运用以调理民心,规范社会,巩固统一的问题上,秦汉统治者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这种摸索的过程就是礼与法从对立冲突逐渐走向融合协调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才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政治法律模式——“礼法结合”。在秦汉的历史长河中,礼制与法制两大社会控制系统处于动态发展的“混一”状态,这是我们认识秦汉礼制与法制真实状态的关键。“礼法结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法律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合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独特的内涵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归有光认为伦理本原是“情之所在,即礼也”;其伦理观念为遵循正统,尤重三纲;伦理规则在具体运用中为我所用;伦理行为是维护礼法,宣扬“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前 ,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的思想 ,把“礼”、“法”当作治国安邦的两大根本手段。本文通过对这一思想体系中“礼”、“法”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 ,结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 ,揭示出这一思想对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学生法治意识中存在知法无礼、重诉轻调、重权利轻义务等偏激问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具有“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无讼是求,调处息争”“义务为本,和谐至上”等优秀传统法律伦理。尝试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法律伦理,融入中学法治教育中,以矫正中学生法治意识偏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形式上是法的而内容却是礼的,作为儒家伦理规范重要范畴的“仁”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儒家通过以礼入法,从而使儒家伦理不断法律化,导致中国古代礼法界限日益模糊。这一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我们带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应采用辨证的态度,来合理地利用这一宝贵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