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韦执谊和李德裕都曾经位及唐朝宰相,都出身于世家大族,颇具文采,政治主张上都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但入仕途径却大不相同,韦执谊通过科举入仕,李德裕却是恩荫入仕。在仕途经历方面,韦执谊主要在中央任职,李德裕则在中央和地方交替任职;韦执谊主要从事文职工作,李德裕则文武兼备。然而,两个人的仕途结局都是被贬崖州,骨葬南溟。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影响深远,此历史阶段,门阀士族入仕途径的变迁记载了门阀制度的盛衰历程。"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是这段历史时期门阀士族进入仕途的两大主要途径,这两种入仕途径与门阀制度的盛衰存在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莫友芝是清道咸年间贵州的诗文大家,他的纪乱诗反映了社会动乱、人民丧亡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品格。莫友芝纪乱诗的“诗史”品格具体表现为诗注互补、诗史互证、忧国忧民和实录时事四方面。莫友芝的“诗史”思想与其人生境遇、师法杜甫以及自身谨于治史精神息息相关,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握莫友芝的纪乱诗的“诗史”品格,一方面可以对莫友芝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借此以深化对宋诗派诗歌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了解贵州历史细节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乞食》诗作于晚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饥饿交迫的生活苦境,不是游戏之作,不存在政治寄托.《乞食》诗也不是干谒诗,陶渊明早年入仕不是干谒的结果.渊明为贫而仕,不堪吏职,称他通过干谒而进入仕途,是无根据的臆说.陶渊明饥而乞食,与僧徒的乞食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黄牛庙》是一首即事抒怀的诗。其内容与《史记》所写李斯见仓鼠、厕鼠处境之不同而发出的“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慨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正是诗人的思想在由好道慕隐向追求仕途功名转变的过程中,因为“世味”所诱,对富贵、势力产生羡慕之情的真实流露。历来认为这是一首讽喻实事的诗,是以比兴手法反映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的严重,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6.
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终慕归隐而钟情于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过故人庄》一诗,便以省净、平叙的语言对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绘中,寓含着诗人由济济仕途到仕途失意,转而归隐田园的思想变化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浊世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从早年的入仕到晚年出世 ,一直都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闲适诗 ,是诗人矛盾人生观的产物。具体说来 ,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独善与兼济相交织 ,知足与保和相融合。  相似文献   

8.
陈与义传     
传主简介 陈与义,南宋诗人。他天资出众,小时候就能够写文章,二十三岁科举中第,曾以《墨梅》诗见赏于宋徽宗,仕途比较顺遂。陈与义为人稳重,不苟言笑,待人谦虚谨慎,但是临节刚不可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从精神的诗法技艺到雄浑沉郁的艺术风格主要受杜甫影响颇深。当然他的诗也有自然平和的风格,这与陶渊明、韦应物等诗人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陈与义号简斋,所以他的诗被称为"简斋体"。  相似文献   

9.
文人向政治靠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它缘于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文化的熏陶。“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文人的人生理想,其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而留名,而是为了入仕做官、治国安邦。但多数文人往往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故不得不将满腔愤懑倾注于诗文创作之中。相似的遭遇,更容易产生惺惺相惜之感,唐朝当代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的作者殷璠便因仕途失意而编书明志。将自身对坎坷人生的复杂感慨寄寓在选诗和评诗之中,这使得《河岳英灵集》不仅有文献价值,更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诗词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兼之以时人对诗词密切关联的普遍认同,以诗为词理论完成了由现象到理论自觉上的瘸进过程,并一时成为词坛风尚。在这一过程中,苏轼以自觉的理论意识将词的创作提升和纳入士大夫主流文化之内,用“以诗为词”的理念,自成一家,自创一体。  相似文献   

11.
莫友芝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变,艺术手法灵活,注重炼意炼字,意浓情真,创造了众多的美妙意境,韵味无穷.莫诗意境的审美特征突出表现在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意与境浑的情性美和深邃悠远的韵味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晚清学者莫友芝(1811—1871),字子侣,自号鄂亭,贵州独山人。莫友芝穷其一生钻研学问,是名播中外的一位宿学,其治学精神值得学习与借鉴。文章认为莫友芝的治学精神可归纳为潜心苦读、严谨认真、广交贤达三个方面。而继承和发扬莫友芝的治学精神,对推进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珍著有介绍农桑养蚕织造之术的《樗茧谱》,因其"文辞雅质,古色斑驳,欲施之民间,果难家喻户晓",故遵义县宰特请莫友芝为之作注。莫《注》补郑《谱》之未备,疏郑《谱》之难明,并用汉字直音注音法为《郑谱》注音,因而更便于桑农使用。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17.
莫友芝《郘亭诗钞》中的节日风情诗,多为触景生情之作,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华民族不少传统节日所特有的风情,亦体现出诗人对故乡、对亲友的深挚之情,抒发出诗人因之而触发的种种真情实感。探析莫友芝的节日风情诗,当可更为全面地了解莫友芝诗歌创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全宋诗》在姜夔诗歌的搜集整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疏漏:编排体例欠科学,校辑不严谨,漏收、错收现象严重,一些诗作的题名不同而未加辨析,等等。笔者查阅多种古籍版本,参考相关的笔记资料和前人考证成果,对《全宋诗》中的姜夔诗进行了补辑、校正,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尹湾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再次证明,汉代"有秩"和"啬夫"实乃两个独立官名:"有秩"分"官有秩"和"乡有秩"两类",啬夫"分"官啬夫"和"乡啬夫"两类。中华书局版《汉书·百官公卿表》及《后汉书·百官志》关于"有秩、啬夫"之点校正确无误,是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作为董仲舒伦理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文艺观也有着潜在的体系。天意神秘论是其哲学基础;天有目的,有意志,但天意是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物来了解天意;诗言志是其文艺本质论:文艺言天意、天志,圣人即是通过语言来发天意的,所以文艺言圣人之志也即是言天意、天志,诗言志,所以董仲舒提出要重质而轻文;诗无达诂是其文艺鉴赏论:诗是圣人用来发天意的,而天意又是神秘的,诗只是天意的象征,应透过诗的语言理解内在的大意,理解诗所言之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