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土家族独特的仪典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劳动创造与精神追求,集中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可以探知当地人、文化与教育三者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只要有土家族生活的地方,就有竹子的存在。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中,竹子成了土家族创造文明的使者。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土家族灿烂瑰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的保护神和敬仰崇拜的图腾,它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因制作简单,容易学会,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土家族人喜爱。"咚咚喹"作为土家族音乐的一种外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结构、句式与演奏形式,同时它联系着土家族习俗、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它除了人们娱乐或传递感情外,还具有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十分吻合中国古代朴素的音乐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是指体现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人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的一系列思想及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利发展是土家族民间文学生态伦理观的终极指向,这种人与自然共生互利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伦理主体的精神价值培养,对于当前推动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乃至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摆手舞是流行于湘西、鄂西、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它融土家族歌、舞、乐剧及民间体育、娱乐于一体,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本文以现有的在摆手舞的基础上创编出了三套集摆手舞的基础动作、韵律、体操的特点于一体的土家族体育健身操为例,分析土家族摆手舞在现代变异中的操化趋向。  相似文献   

6.
湘西土家族“摆手”的文化意蕴及健身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屈杰 《怀化学院学报》2004,23(5):117-119
“摆手”由摆手歌和摆手舞组成 ,它不仅是湘西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舞蹈 ,而且是湘西土家族的优秀文化之一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的原始文化因子进行分析 :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人性意识 ;摆手舞基本的动作“同边手”是土家族群众以娱神到娱人为目的 ;摆手舞所展现的“群舞”则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 摆手舞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摆手舞"是当地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化形式,体现在它的普遍性和典型性上,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土家族的信仰、文化和民俗特点。摆手舞在2006年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申报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以可见当地土家族人民对摆手舞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8.
土家人自称"pi35tsi55kha21",有民族母语而无文字。土家语摆手歌——"嘎墨请"是土家人在大摆手活动当中由土家梯玛或掌坛师采用土家语演唱的祭祀类歌曲,有土家族原生态音乐艺术的"活化石"之美誉。它在音调结构、旋律调式、句式结构和演唱的形式上都与土家语言的语法结构、语音语调和表达方式有着深厚的关联,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稀有的艺术特色,成为土家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集中观照之处。  相似文献   

9.
邹珺  田红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10-13,22
毛古斯仪式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积淀厚重的缩略图。它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多层面地展现出土家族人民的历史、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并蕴含着土家族人民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通过在湘西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的调查,发现毛古斯仪式不仅追溯与传承历史的功能,还具有传递伦理、支撑生存、凝聚民族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 ,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 ,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 ,从 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 ,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 ,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 ,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的土家族习惯法与过去相比,在结婚要件、婚礼步骤仪式、离婚改嫁、族训家规、上门过继等方面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在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习惯法本身存在的缺点、宗族势力逐渐削弱以及国家法律的影响等。土家族习惯法虽然在发生变化,但其所蕴含的团结互助、男女平等和融入乡民生活的制度价值应得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3.
石柱土家族的民俗化现象是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并沉淀在该民族的观念体系、价值取向和化传统心理中。搜集整理其服饰、饮食、狩猎、戏曲、婚丧嫁娶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是绘制完整的土家民俗化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化人类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讲礼行"是土家族婚礼中某些固定场合下所展开的别具特色的口头论辩活动,期间所论辩的内容丰富多彩,但都可以被归纳为寒暄、盘根、周旋和交接四类,每一类论辩内容背后又都隐含着其特定的意义:寒暄象征着土家族的待客之礼,盘根象征着双方实力的较量,周旋的背后隐含着土家族无畏的抗争精神,交接则象征着公开的承诺。  相似文献   

15.
小议土家族婚俗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婚俗民族风味浓郁,特色鲜明。土家婚礼具有典型的程式性、群体性特征.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狂欢气氛。土家婚俗程式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许亲反把媒婆怪,过礼“背山”花袱盖,抹把锅灰表示爱,临嫁不哭闲话来,发髻不可随意改,新娘出门把筷甩,上轿须得哥背来,步入洞房看谁快,好话说尽吉利来,全家三天无大小。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爪哇族的婚礼仪式过程繁复多样,在婚礼前、婚礼时与婚礼后不同的具体体现,其仪式所用的物品也具有地方民俗特色,象征意义和内涵别具一格,代表着印度尼西亚爪哇族文化的宗教性、自然性和以女性为主导的特点,这与信仰的伊斯兰文化的阿拉伯国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哭嫁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婚礼习俗,在土家族独特的土壤上产生、发展、衍变,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以女性为切入点,从文化功能的角度阐释了哭嫁的传统民族意蕴:宣泄之歌、“通过”之歌。哭嫁意蕴的现代嬗变主要表现在程式化趋向、娱乐性滋长及族群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围绕婚俗这一主题,通过婚姻观念、婚礼仪式、过程以及婚姻、家庭、社会等视角对中国塔吉克女性社会角色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婚姻观念里,塔吉克女性的婚姻观反对独身,存在早婚现象;在婚礼仪式前,塔吉克女性角色在订婚、提亲、定亲和送彩礼中均有所体现;在婚礼过程中,更是通过新郎迎亲、神圣的"尼卡"、哭嫁离娘、揭面纱等仪式反映塔吉克女性的社会身份;在婚姻视角中,塔吉克社会保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和严格的家长制;在家庭视角中,塔吉克女性地位的成因与传统文化、社会性别观、经济依附关系和教育弱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社会进程中,塔吉克女性自觉和塔吉克社会自觉是改善塔吉克女性地位的两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由于地域的不同,婚礼仪式也有所差异。位居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的婚礼独具特色,一般要经过婚前准备、迎娶、哭嫁、返程、请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帐、闹洞房、吃席、送汤、回门等一系列过程,从濮阳婚姻习俗中,我们便可领略到中原一带独特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枇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者们首先提出来的。应该认为,从土家族的自身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土家族研究等方面看,构建土家学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土家学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是土家族,土家学有其客观的定义,其学科定位是一门中国民族学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结构或逻辑框架。当然,土家学的学科构建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