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川,灾情的聚焦点。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人们最为关注的新闻点还是同一个地方:老县城。这里有太多的悲情,这里是灾难的缩影,这里是媒体的兴奋点。可是,媒体对这个兴奋点的报道对灾区群众来说,却是一次次挑起内心的悲伤。  相似文献   

2.
王世保 《出版参考》2009,(10):10-11
现在“媒体审判”一词被一些法学界的人士以维护“司法公正”的名义肆意歪曲和妖魔化了。这种对“媒体审判”的正义性和合法性的质疑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法制主义的反映,它违背了人本主义的精神。法律是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工具,体现的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媒体审判”释放出来的就是民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根本利益的维护,具有其无可置疑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因此,以法律为基础的“司法审判”是从属于以民意为基础的“媒体审判”的,它们之间本不应该被一些信奉法制主义的人士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贾岳 《新闻传播》2007,(10):25-25
不久前,燕赵都市报总编辑李炳庠在“民生立报”改版动员会上提出:“新闻学也应该倡扬‘穷人的新闻学’,那就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命运为己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由此,我想到了燕赵都市报备受读者好评的“三小”(做小记者、做小编辑、为小老百姓服务)的“平视”视角,以及媒体的另外三种视角:俯视、仰视和斜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干了几年新闻工作之后,常在什么是好新闻,如何去抓好新闻等问题面前感到惶惑而思量。 在我看来,做记者涉世深、经验足固然重要,保持新闻的兴奋感,会找新闻的兴奋点,要更难些。这是因为,保持兴奋感,并从纷纭的事物中去找让人兴奋的亮点,则更多的取决于主观因素制约。 我所说的新闻兴奋感,并不是简单地对所涉及的采访客体的新鲜好奇,而去探其究竟的感觉,而是不断实践,积累素材,厚积自身中对新闻事实的感悟力。它是在对新闻事业孜孜以求中积累形成的。这种感悟力好象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一旦有新鲜事物的刺激,这种感悟力便会化作兴奋感,对新闻价值的大小优劣进行自动定位,予以评估判别。而兴奋点则是引发感悟力的客体上最有特点、价值的东西,它不仅让记者感到眼睛一亮,精神为之振奋,也让它的受众——广大读者感到是新鲜有影响的,甚至是不同凡响的。兴奋点能诱发记者的兴奋感,但在新闻实践中,如果不保持强烈的兴奋感,再亮的兴奋点也可能从你的身旁溜过去。好的新闻是一颗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的话,记者当学  相似文献   

5.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闻工作者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根本宗旨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上,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更好地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  相似文献   

7.
媒体公信力下降,“不靠谱新闻”难辞其咎。尽管“不靠谱新闻”只是偶尔出现,但一朝“妄语”,便砸了金字招牌,让经年累月树立起来的诚信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节目的“兴奋点”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巧妙设计“兴奋点”,从而使节目更加好看,更加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所谓“兴奋点”,就是能使观众振奋和激动,不但将节目看下去而且能引发观众思考、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闪光点”、“动情点”、“新鲜点”等。新闻节目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真实性,这里我们所说的设计节目“兴奋点”,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所进行的在内容、形式等  相似文献   

9.
前一阵子,“毒食品” 问题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什么“毒狗肉”、“毒鱼”、“毒蜜枣”等等。对于这些关系群众生活的问题,一些媒体可谓不惜版面,连续多期整版“追踪”。一时间,群众“闻肉色变”。  相似文献   

10.
大众媒体俯视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是传媒的“俯视效应”。传媒人员的收入、学历、社会阅历等等总体上远高于受众的平均水平,这使得媒体在新闻选择、关注焦点、谈论话题上处于俯视状态,从而产生一种“俯视效应”。  相似文献   

11.
1月10日,山东某男子篮球队在比赛中获胜。谈到这场胜利时,当地一家报纸这样写道:“比赛上半段,主队处于落后状态,但球迷仍不遗余力地为队员们加油助威,有几名球迷甚至赤膊上阵,将现场的气氛搞得极为热闹。”“赤膊上阵”,球迷做得兴奋,记者写得轻松。实话实说,我不欣赏这种做法,也不喜欢这种报道方式。运动场上,要做一个文明观众,这是常识。媒体不能捡到蓝里都是菜,以赞赏的口吻报道不文明的行为。光着膀子上街或出现在其它公共场所者,被媒体称为“赤膊族”,近年来,每到夏天,各地媒体也都没少对“赤膊”现象批评。记者把现场所见所闻里的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传媒主流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方法】站在时代高度,聚焦社会焦点,采取平民视角,借势媒体融合,创新表达方式和手段。【结果】让主题报道“立”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亮”起来、“燃”起来,不断做大做强。【结论】只有创新报道理念、呈现手段和方法,强化用户思维,才能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北川,灾情的聚焦点.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人们最为关注的新闻点还是同一个地方:老县城.这里有太多的悲情,这里是灾难的缩影,这里是媒体的兴奋点.可是,媒体对这个兴奋点的报道对灾区群众来说,却是一次次挑起内心的悲伤.  相似文献   

14.
媒体声誉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媒体的认知与信任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构成。具体表现在公众评价、社会认可等“价值尺度”上,直接影响报纸的发行数量、创收水平。而“声誉管理”,则是媒体自身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进行的“多维度”构建的现代管理方法。在数字媒体风起云涌的冲击面前,受命于地方党委和基层群众重托的地市级党报,“声誉管理”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莫以“无冕之王”自居──谈舆论监督中的媒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施行的监督,属于广义的社会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监督。 然而,毋庸讳言,现在,有少数新闻工作者却借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新闻舆论监督的旗号,为自己、为小团体谋私利,或者借用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其它方面的目的,给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人民群众对某些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很是反感和不满,对某些媒体上刊登的“批评报道”也不屑一顾。综合起来看,目前不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有以下几种现象: 以舆论监…  相似文献   

16.
谈到舆论监督,有些人总认为舆论工具的批评是“批小不批大,批下不批上”,“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真可谓石破天惊,对许多在一般人看来碰不得的问题,大胆地进行了曝光,确实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乃至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被许多群众誉为“焦青天”。 舆论监督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方面虽然胆识过人,但  相似文献   

17.
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5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业绩是群众创造的采访从记者成才之路谈起。“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青上身微欠,两眼俯视。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  相似文献   

18.
黄翔 《新闻战线》2020,(4):108-109
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必须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重庆广电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开展“四全媒体”研究建设、构建“四力”高地,面对挑战“燃”起来,适应传播环境变化,重视新媒体运营,使巧劲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点歌”节目从南到北几乎在所有的广播电台出现,一股“点歌热”热起来了,热得火爆,热的经久不衰,一些人乐此不疲,在“有偿点歌”中。有人一掷百金搏取点一支歌的荣幸和兴奋。然而,正如任何事物一样,一时的兴旺辉煌决不说明它的全部更不预示它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从新华日报看党报新闻的贴近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到关注人生百态的《实话实说》直至《中国青年报》的一个关注大众和社会角落的栏目“冰点”的诞生,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媒体的变化,那就是媒体已经有了贴近意识,逐渐将镜头从以往的俯视转向了平视,将版面留给了群众,将报道的视点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