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公平不仅是起点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过程公平,学困生是学校确保教育过程公平时首先需要关注的对象。广义的"学困生"是指那些在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等方面距离教育目标较远,在德、智、体、美、劳的某一种或几种素质维度上明显落后于普通水平的学生。开展"学困生支持"整合行动主要策略有:认知干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格矫正,提升学生人格水平;环境构建,凝聚各方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
<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课堂不仅是认知活动的发生地,也是学科情感养成的重要场所。根据多年的课堂观察,笔者就影响学生积极学科情感的因素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学科情感,作一简要论述。一、什么是积极学科情感1.积极学科情感的内涵积极学科情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积极的内心体验,对学习活动的发生和维持具有积极作用,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情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具体表现为:学生  相似文献   

3.
创设一种以美激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促进儿童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重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翟海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其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而且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情感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把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情感...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新课标在音乐课程中情感价值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教育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活动。音乐无论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还是"寓教于乐"的功能实现,都是以情感为中介来体现的。所以说,情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归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学生情感的培养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界正在大力倡导实施新课改理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是一种持久的、复杂的而又严谨的认识活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提出明确要求:高中数学的学习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有机结合.这便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重视主导数学教学的理性因素,同时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笔者在多年的从教经历中,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消极的情感,那就是不喜欢数学,害怕、讨厌学数学,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的心理障碍.针对学困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在数学教学中努力让学困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学习的愉悦,提高学习的兴趣.一、运用情感迁移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  相似文献   

8.
情感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又是一种内在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育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感情、会思考、性格各异、年龄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应该用感情理论来改进教学,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十多年的体育教学,我对学生情感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有以下理解。一、体育教育中的情感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有如下几种:肯定与否定的情感、积极与消极的情感、紧张与轻松…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课文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师之心与作者之心、学生之心彼此灵犀互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思想高度集中,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深刻,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进发,教学中以情激情,教学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柳斌同志曾说过:"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教育不能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 情感因素涉及中学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初中英语新课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强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做到认知教学目标与情感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那么,什么是情感因素,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情感作用呢,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因此美术学习也理所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结合学校提出的"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利用师生情感的互动,让学生懂得仁爱."仁爱"的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仁爱"是一种充满爱护与同情的感情,它是积极向善的情感.然而,"仁爱"的境界必须经过教化.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以情感人,以情动情"的指导思想作为切入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营造出充满"仁爱"的氛围,就会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什么是"仁爱",使学生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体验中积累对生命善行的感悟,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相似文献   

12.
陈群华 《学子》2013,(2):40-41
教学不仅是情感发展及认知发展的统一,也是情感和认识的发展过程。启智、信号、健身、动力等都属于情感的功能。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兼顾学生的情感,使其维持积极的状态,还要适度保持其情感强度,侧重转化和摒弃消极情感。一、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爱好就是关系到愉快情感的一种认识及活动的倾向性,它对学习并掌握技巧和科学知识、探求真理起促进作用。因此,列宁对情感的作用极为注重,他说:"如果人们没有  相似文献   

13.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特别重要,就其广义来说,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4.
潘志祥 《考试周刊》2010,(53):197-198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过去曾有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家长负责管.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简单的单向"培养"活动,学生成了教师捏来捏去的"胶泥"和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忽视了师生间情感的交往和平等互动.直到我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对教育的"理解"后,我对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6.
五步教学法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提倡把每节课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言语操练中学习英语,在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从事的一项活动,其中充满着人的情感.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情感氛围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不仅是起点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过程公平,学困生是学校确保教育过程公平时首先需要关注的对象。广义的"学困生"是指那些在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等方面距离教育目标较远,在德、智、体、美、劳的某一种或几种素质维度上明显落后于普通水平的学生。开展"学困生支持"整合行动主要策略有:认知干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格矫正,提升学生人格水平;环境构建,凝聚各方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学指导(引导)下参与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就这一课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交织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但以往的语文教学却片面强调认知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学科教学中,情感是学生对教学现象的一种反应,是学生对教学过程产生喜、怒、哀、乐等情形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诸多不如意往往都与情感障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积极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样,积极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也一直扮演着"助推剂"的作用,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一、积极情感培养时的"两境"1、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