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致仕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从古籍中记载致仕的史料视角,详细地考察了明代官吏致仕条件、待遇、事例等,指出明朝致仕制度上承以前各代,下启清代,是中国致仕制度的转折期,在制度的规定上日益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致仕制度,即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尚书·大传》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所谓"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  相似文献   

3.
明清官员致仕的年龄随着朝廷的需要各有不同的规定,但是由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明清官员致仕的年龄不断变化的实施仍然受到一定的局限,种种迹象都显现出致仕官员和朝廷所具有的人身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4.
致仕,俗称退休,是古代官员新陈代谢的必需,也是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北宋名臣文彦博致仕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研究其中诸多致仕方面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历史上,唐代的致仕制度较有特色。调节官员“进出口”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对象是政府官员,那时叫“致仕”。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致仕制度。唐代,官员退休以后,五品以上官吏可得一半俸禄,有功之臣,由皇帝批准也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赐予田地,可以养老。  相似文献   

7.
清廷给予致仕官员的待遇,完全属于皇帝的特恩,具体有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致仕官员回乡后老有所依,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官员在任时能更加尽心地为朝廷效力,免除他们将来在生计上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8.
北宋段缝墓志1924年出土于南京,出土不久即遭劫掠、毁佚,存世拓本较少。志文不仅是研究北宋名士段缝生平、仕宦和治绩的重要文献,而且详细记载了两起分别发生于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含山、永丰两县的盗案和命案审理过程,提供了北宋年间司法实践的真实案例。志文还对熙宁变法期间永兴县免役法的实际执行情况有详细记载,充分展现了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员、机构围绕免役法的执行反复较量与激烈博弈的过程。志文对段缝致仕时间和官阶的记载,充分体现了宋代官员分司制度和致仕制度的复杂性。志文对研究段缝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王安石的交游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宋朝官员经济犯罪已成为规律性的事情,只要入朝为官就要贪污,就会腐败。后来,经济犯罪已经演化出有明确规定。赵昚采取警示的办法,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将因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  相似文献   

10.
宋朝官员经济犯罪已成为规律性的事情,只要入朝为官就要贪污,就会腐败。后来,经济犯罪已经演化出有明确规定。赵昚采取警示的办法,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将因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  相似文献   

11.
钟文荣 《档案学研究》2020,34(2):138-142
宋代为了有效防治文书档案违法,对此类违法行为既进行严厉的刑事处罚,又广泛地进行行政处罚。从宋代史料来看,文书档案违法的行政处罚主要有除名、勒停、降名次、展磨勘、罚俸罚直等。此类处罚多围绕着官员的官、职、差遣展开,体现了以官职惩处为主,以经济责罚为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江 《档案学研究》2019,33(4):136-144
副本的制作与流转是宋代公文行政中极为常见的操作程式,起到了逐级转递政务信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的作用。宋代地方官府在制作副本的过程中,采取附加相关证明文书、落实文书责任人等方式,保障副本公文具有与正本相当的权威。副本的传达层级与传递方式,都与其涉及事务直接相关。围绕副本的各项操作体现了宋代文书行政的发达,当然,对其效能也不宜过分高估。  相似文献   

13.
张晓传 《兰台世界》2020,(3):123-124,89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逐渐建立中央政权,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较完善的地方官学体制,无论学校建立、生员招生,还是教官选拔、教学管理和考核等,都不断发展,并趋向成熟,为清前期盛世出现奠定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隐患,为当今教育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孙文杰 《出版科学》2009,17(4):93-97,92
宋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备受珍视,书价高昂。本文概述清代宋刻本书价,与同期的官员俸禄及物价进行比较,并对书价高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此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科技档案具有两种不同的面貌,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不但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内容丰富,而且在两宋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受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整理和保存。但与此同时,宋代科技档案的实质内涵并没有摆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窠臼,宋代对于科技的社会评估和科技档案的内容选择依旧从属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实用标准之下。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科技档案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力图寻求这些特质背后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理念与科学技术和科技档案发展的内在逻辑,试图揭示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为何在十一、十二世纪到达顶峰之后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作邑自箴》是宋代李元弼撰著的官箴书。该书对宋代地方政府的文书处理制度多有记载,包括文书种类、文书拟写、文书办理和文书归档等。这些记载不仅可以与《庆元条法事类》中的文书档案工作制度进行参照,弥补史料不足,而且有助于考察宋代地方政府日常文书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杨光 《档案学研究》2021,35(6):143-148
诏敕文书专藏之室是我国古代官方和民间档案保管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E考据”的方法,在搜剔爬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以敕体的源流演变为主线,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考证了以“敕书”名室者在古代的存续脉络。敕书之室滥觞于唐代,是散见于内地县治和边疆寺宇的个别现象。至北宋时,宋初的建法立制改革推动了编敕制度的兴起,敕书库和敕书楼相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地方官署档案保管场所,为地方性的专门编敕服务。南宋时,官府内部的机构改革使得敕书楼逐渐被架阁库所取代,敕书楼由官方转向民间。至明清时,敕体不再是法规形式,敕书之室的建筑主体由北宋单一的地方政府演化为官方和民间并存并逐渐以民间为主的结构。由于明代饥岁灾荒频繁而实行劝分政策和旌表制度,导致因赐敕旌义而特建楼、阁专藏的现象尤为频繁。  相似文献   

18.
从里耶简看秦代文书和文书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里耶简的出土,为人们了解秦代的文书格式、县丞(守丞)的文书职能和文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研究秦代的文书和档案工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宋代邸报的新闻活动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它构成了官方体制运作的一个链环,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士大夫之间交流的平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干预和影响,邸报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相当有限的。本文在宋代邸报的新闻活动基础上,考察与分析宋代邸报的政治信息传递与以士大夫为读者群体的关系,提出邸报始终代表朝廷的政治传播方向,最终目的是稀释不利朝廷的信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二程全书》得名于明代,包括《河南程氏文集》《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河南程氏经说》四部分.但宋元时期《二程全书》所属四书均已编定,且多有汇刻.通过广泛钩稽史料,可知宋元时期《二程全书》至少有宋潭州本、宋建宁小字本、宋三山学官本、宋建宁大字本、宋五羊本、宋舂陵郡库本、宋台州本、元至治谭善心本八种,每种内部所含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