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民间信仰影响着中国社会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层角度。在我国辽南一山区村落里一直保持着狐信仰,并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成因、活动方式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杨帆  沈岩 《文化学刊》2012,(5):103-107
民间艺术生长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之中,并与地域社会中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以山东菏泽民间面塑为例,通过对其发展变迁过程中的时空图景和文化图景的分析,探讨民间面塑与鲁西南地域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思考来自生活的民间艺术在时代变迁中所体现的特质,从而探寻手艺流动过程中所承载的凝聚地区社会关系的深层意义,剖析民间艺术与地域社会之间的独特关联。  相似文献   

3.
陈光 《文化学刊》2012,(4):63-68
民意既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同时也具有民间规范属性。民意承载着特定的民间价值和具体规范。司法民意的形成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心理成因。心理契约是民意形成的心理前提。个体行为易受社会影响,从众心理亦是民意产生的重要成因。此外,民意的形成还与个体的人际归因有关,归因偏差的出现可能导致民意对司法裁判产生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司法民意实际上也是社会民众对司法的态度,司法公正则是避免民意负面影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民间对外传播,通常是指民间社会通过各种方式与本国国土以外的地区和国家进行的交流互动和信息传播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用于区别以官方为主导、正式的交流与对外传播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往活动的频繁,我国民众出境访学交流、商务活动、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各类出境活动已经非常普遍,所到之处,都在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向当地社会民众展示中国的形象和中华文化。同时,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对外传播不仅发生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也为对外传播活动打开了另外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5.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整理了澳门各庙宇历史中与"袪病"有关的内容,结合澳门历史上重大的疾病事件,疏理社会出现大型医疗危机时,民众如何透过庙宇和神名崇拜以消灾去病,以研究澳门庙宇和民间信仰中的治病元素和"袪病"文化,探讨民间信仰对社会民生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中透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7.
宝卷研究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卷研究是 2 0世纪 2 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兴学科 ,经过中外学者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 ,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本文在前贤与时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旨在揭示宝卷研究对于洞悉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明清时代下层民众的道德情操、伦理信念、求索取向与理想境界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 ;同时阐释宝卷作为民间宗教思想与民间通俗文学载体在现代社会的流传与影响 ,从而发掘宝卷所蕴藏的伦理传统与灵性资源 ,为全球的伦理建设与人类幸福服务。  相似文献   

8.
晚明民间力量的壮大和活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时代 ,中国社会和文化曾发生深刻的变化 ,对此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民间力量的壮大和活跃 ,就是晚明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当时民间力量增强的迹象在许多地区都可以发现 ,但以江南地区表现得最为显著和强劲。所谓“民间” ,也有人称之为“民间社会” ,是指不在政府直接控制之下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但必须注意 :其一 ,“民间”与“国家”之间并不存在明晰的组织边界 ,二者也不是截然分立的封闭领域 ,民间并不排斥 ,有时还主动诉求国家权力的介入 ;其二 ,构成“民间”之主体的“民”并非仅指普通民众 ,也包括活动于“民间场域”的…  相似文献   

9.
刘扬 《文化学刊》2009,(5):152-157
寺庙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公共空间形式,深深扎根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近代东北区域社会公共空间发生极大的变化,但无论在偏僻的乡村,抑或繁华的城市,东北寺庙都是普通大众最重要且平等使用的公共空间。近代东北寺庙这种传统公共空间成为东北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空间、日常生活娱乐空间、商业活动空间,展现了东北区域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状况和近代复杂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过大年”,天下华人同享此古老民俗。在浙北地区德清民间还流传着各种生动有趣的年俗,皆以祥瑞纳福为祈愿,寄托民众心中一份淳朴而美好的情愫。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中,围绕着庙宇重修的地方营造和社会重建不可能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新的观念形态和制度形式的影响下,具有更复杂的社会机制和过程,并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意象和社会表征。本文认为,国族主义的兴盛使特定民间庙宇的重修带有浓重的国族认同的色彩,市场经济的扩展使其带有强烈的经济投资的味道,而相应的政策和行为则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民间的范畴,成为一个文化展示或经济交换的地方,并叠加在传统的地方意象和社会表征之上;更多的民间庙宇处于国家与市场之下的社会空间之中,在重构自身之社会性的同时,其社会生命也将随着国家力量的伸缩而摇摆不定。  相似文献   

13.
国内有保存完好的文庙百余处,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清代皇帝写的匾额、楹联最多,且保存较好。解释匾额、楹联上的文字内涵,有助于人们了解孔子思想、儒家学说和清代帝王,更好地保护文庙,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生计方式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以维持传统,如何在原有的制作技艺中发展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罗珍 《文化学刊》2008,(2):38-47
顾颉刚先生的民众文化研究,研究者一向认为是其研究古代史的辅助或曰取径。但笔者认为:从其研究民众文化的缘起看,是秉承北大蔡元培校长的扩大国学范围至民间的歌谣、风俗等的倡议,所以,他对民众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国学的范围。在其对民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众文化与圣贤文化为传统文化一体两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民众文化观。所以,顾颉刚先生民众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顾颉刚的民众文化观及其研究民众文化的模式,预设了当今史学界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是现今民众文化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申小红 《文化学刊》2012,(1):120-127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官祀与私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佛山地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陈雨 《中国名城》2023,(11):42-46
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其在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城市发展宏观背景,通过梳理口袋公园在国内的时间与发展历程,总结目前主要的口袋公园建设模式,探索提出城市更新语境下口袋公园建设的思路,分别是更加注重功能的复合性、设计的科学性、公众的参与性、工作的系统性,以及超前的创新性,以期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袁士营 《文化学刊》2009,(4):163-165
保卫传统节日,守护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天确实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的文化共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受到从政府到民间的普遍支持。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节假日调整,除春节增加了除夕一天,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纳入了法定假日的行列。应该说,这既是彰显出政府对于民众情感与民族传统的重视,也是许多社会有识之士呼喊、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年画是吕梁地区传播较广的民间艺术,在传统社会,年画以神话历史为题材,装饰着人们的生活,表达着民众祈福禳灾的愿望。抗战时期,年画在抗战大背景、共产党活动及自身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共产党抗战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宣传手段,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阐述吕梁地区年画新变化的根源和成就,以期引发人们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藏自治区一直是西方社会涉华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偏重于宗教自由、民族压迫以及所谓人权等角度。受限于西方民众对西藏地区情况的信息源以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的偏见,大部分西方民众不能对该地区实际情况形成正确认知,从而强化了其对中国民族政策和中国政府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在目前国内媒体在西藏形象对外传播中国际话语权较为弱势的背景下,通过影视作品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藏区社会,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