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罗杰。奇灵沃思心灵的发展阐述了霍桑所表达的宗教意识,认为霍桑对“善”与“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充满了矛盾的:他既将“恶”的起因归咎于清教对人性的扼杀又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与其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罗杰·奇灵沃思心灵的发展阐述了霍桑所表达的宗教意识,认为霍桑对"善"与"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充满了矛盾的他既将"恶"的起因归咎于清教对人性的扼杀又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与其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深受清教思想的压抑与束缚,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抨击。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通过对几个主人公命运、性格的深刻描写,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因此,他对清教的态度又是困惑的。  相似文献   

4.
纳撒尼尔·霍桑乃19世纪美国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集《故事重述》中广为人知的一个主题是对于人性之“恶”的解读。在《优雅少年》中,“恶”有两层含义:其一,它代表那个时代狂热宗教激情驱使下的宗教迫害或是宗教狂热;其二,它代表人性固有的弱点。霍桑认为,无论个人还是群体,只有掌握了关于黑暗的知识,即了解了自身的弱点,才能使自身趋于完善。这则故事不仅鞭笞了殖民地早期清教对人思想的禁锢,而且还给19世纪的美国盲目自信的弊病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5.
王刚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62-63,66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霍桑在小说中巧妙地使用象征主义手法,描写了17世纪人们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波士顿的生活,着力表现人生在道德与价值、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中的脆弱和悲凉,从而细致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纳撒尼尔·霍桑一生的创作中,清教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他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当时新大陆浓郁的清教色彩.他用凝重深沉的笔触来揭露当时清教思想的罪恶和残忍,用清醒的头脑和良知来揭露清教思想对于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同时论述人性中善与恶的共存和挣扎.  相似文献   

7.
纳撒尼尔&#183;霍桑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由于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教色彩。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佳作。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的清教主义思想观和人文主题思想观。  相似文献   

8.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思想十分复杂的作家。一方面,他受清教思想影响,认同"原罪"说;另一方面,他又赞扬人性,反对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其代表作《红字》中,海丝特和小珠儿的服饰就折射了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9.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和文化中强大的清教主义传统。作家霍桑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创作明显继承了哥特传统。在他的笔下,哥特传统被注入到了心理深度。心理描写历来是霍桑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霍桑的作品“主要不是表现社会的风俗习惯,而是刻画人们的思想冲突和心理活动”^[1]。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并将心理分析与哥特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善与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清教神学对妇女的遏制与束缚不仅表现在对海丝特.白兰背叛婚姻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对她的严厉惩罚上,是海丝特对抗教会、叛逆社会的根本原因。在《红字》里霍桑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叛逆人物解构了清教神学对女性的宗教、神话构建。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19世纪美国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短篇力作《小伙子布朗)的分析论述,向读介绍作家小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原罪”主题。章指出,由于受加尔教清教意识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霍桑在其创作思想中深深打上了“人人皆有罪”的烙印,并向读展现了作家在此创作思想指导下如何去提示和刻画作品人物内心隐私的“恶”的写作技巧以及宣扬“罪恶是人的本性”的“原罪”主题。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初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对宗教思想的统治力形成了强烈冲击。本文结合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的主题进行解读,并从其家庭背景出发分析了霍桑复杂而矛盾的清教主义思想的由来,初步探索霍桑对科学理性和宗教思想的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李丽  张淑玲  孟倩 《现代语文》2007,(11):75-76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原型进行分析来探讨霍桑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15.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由于霍桑出身于宗教家庭,使得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清教色彩。对《红字》从海斯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珠儿这四个人物的分析上,揭示霍桑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6.
霍桑在其成名作《红字》中所进行的作者介入,实际上是将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作为异教徒的典型进行责罚。在这个意义上,霍桑的这部小说并非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只是对清教的不近人情进行了温和的批评。事实上,霍桑恰恰是站在清教卫道士的立场上说话的。他的这一做法,也是对于美国1739年后出现的宗教复兴的一种逆动。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霍桑《小伙子布朗》中主要人物布朗的悲惨命运折射出僵化的清教教规及偏执的清教意识摧残人性、表里不一的本质。作家回归自然、讴歌纯朴真诚的创作主题则表明虚伪的宗教只能将人带入困惑迷茫的深渊,毁灭人性;只有热爱生活,理解人生的真谛,才能找到生命的归依之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及寓意,着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的心理变化以及内心冲突对人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宗教、道德对人心理上的冲击。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对其内心根深蒂固的清教思想的矛盾态度,本文即试图从《年轻的小伙子布朗》这篇著名短篇小说来分析霍桑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9.
纳撒尼尔·霍桑受清教主义影响颇深,而《红字》正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该作品中体现了霍桑复杂的清教主义思想。本论文试图通过对白兰与珍珠的分析,揭示隐藏在行文之间的霍桑对清教主义未来的期望。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红字》出发,分析了霍桑在《红字》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指出实际上是包含了某些隐秘的意义,展示的是霍桑对所处时代认识的困惑;他对宗教的虚伪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但却走不出他思想上的困惑.他认为人生都有"恶",人的一切罪行皆来源于内心的"恶","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唯有死,才是真正摆脱"恶"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