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成功心理学告诉我们:有阅历的心灵,更容易获得成功。曾有人说:我愿意付高薪给两种人,第一种是掌握关键技术的专才,第二种则是阅历丰富的通才。阅历,是指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由经验得来的知识。说得直白些,所谓阅历,就是要去阅、去看、去经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阅历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培育和人格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8年日本青年研究团体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生活体验经历越丰富的少年儿童,他们的道德感、正义感越充实;大自然体验经历丰富的少年儿童有较高的道德观和…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一种学科教学模式。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  相似文献   

3.
版画创作教学浅谈一、培养观察力。少年儿童阅历浅,缺少丰富的生活感受。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事物,主动去体验、熟悉周围的环境。要经常带他们去室外写生,增强其感受力,提高其敏感度,在指导惧创作素材的过程中培养其观察力。二、培养想象力。少年儿童兴趣广...  相似文献   

4.
少先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基本途径的教育。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是引导少年儿童参与实践的活动。而少年儿童除了长身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学习除了需要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知识以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和掌握,这就是体验教育;  相似文献   

5.
文选型的语文教材是一种经验性的课程,体验和感悟是学好它的主要路径。丰富的背景知识(图式)、生活阅历和情感积淀是体验和感悟不可或缺的三大因素。而小学生恰恰在这三方面先天不足。背诵成了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图式)、生活阅历和情感积淀的“速成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体验生活,学会抒写个人的独特体验为目的,以诱发并深化、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全新教学理念。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体验式作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余义柏 《广西教育》2005,(6A):39-40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做数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创造,自己去感悟,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幸福、成功的人生。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从何而来,幸福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是阅历的拓展。阅历就是体验和经历。阅历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培育和人格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我们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情境”礼物赠送给少年儿童。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去反思,在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态度、具备一定的道德能力、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中,受到无痕的深刻教育。  相似文献   

10.
潘健 《教书育人》2007,(11):37-39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幸福、成功的人生.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从何而来,幸福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是阅历的拓展.阅历就是体验和经历.阅历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培育和人格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淑兰 《学语文》2006,(4):36-36
写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一、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想象的基础和前提是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观察是认识事物、积累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狭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只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胡编滥遣,文章怎么写也写不长,惧怕老师规定字数。老师只要说:“不少于600字”,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要“啊”的一声,感到很惊讶,觉得要求过高,显得愁眉苦脸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留意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12.
班级教育的目的何在,说得直接些,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素质,给孩子幸福、成功的人生。孩子的素质从何而来,幸福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是阅历的拓展。所谓阅历,顾名思义,就是走路、读书、阅人等的体验和经历。阅历对于孩子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品德和形成人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经风雨,见世面”,“百炼成钢”,“自古雄才多磨难”,“温室里长不出栋梁材”等格言、诤言都是说阅历制约甚至决定人才的成长。一、阅历:孩子发展的永远“财富”上世纪70、80年代,许多国家都处在学历社会中,学历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13.
何谓“体验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这说明:“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笔者曾有幸在宁波市万里学校听过金莹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感受很深。这节课,金老师在先分类揭示课题,用三角尺示范画角,让学生初步直观感…  相似文献   

14.
刘明珠 《教育文汇》2004,(12):35-35
说到体验,每一位从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老师都熟知“护蛋行动”的案例。我们知道,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真正掌握,必然以自我体验的道德经验为参照点。因为体验是本人亲历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也只有真正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去感悟,丰富情绪经验,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些理念下新型数学课堂不应当再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技能以及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技能、获得的情感体验比之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更重要、更长远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平 《青海教育》2014,(7):71-71
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多少,不应是在教师反复强调下得到的,而应是在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学活动之后得到的,感受越深,所学的知识就越多,记忆也越牢固。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再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灌”,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相似文献   

17.
丰富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丰富的表象积累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也是创造思维的基石。   表象由主体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感受而获得。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具有概括性,就越能发现规律性知识。为了获得正确的表象,就要运用观察、操作、体验等方法,要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事物和现象。   例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面”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先要学生说出手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说:长方体有 2个角、有 2个面、 4个面、 6个面……答案不一,我不反驳他们…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欣赏足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活跃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足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同然难以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欣赏主体也难以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所以别林斯基批评那些仅凭理性去理解作品的人说:“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趾头去理解作品更坏。”因此,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欣赏课,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读懂几篇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朱烈浪 《江西教育》2004,(10):38-38
学习方式是指获得理解和通过切身体验或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和形式。学习方式既具有共性,又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其知识阅历、能力的变  相似文献   

20.
张爱民 《江西教育》2003,(20):25-25
体验是指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体会和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教育思想的生成,帮助学生摆脱了“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让学生作文进入了一个“想写、会写、写好”的全新境界。一、开辟写作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开辟作文创造的源泉。1.家庭生活中体验。可引导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模拟体验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