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中国当代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发表以来,汪晖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就一直是知识界关注的核心议题。然而,这一反思的意义,迄今仍停留在其对"市场主义"、"全球化"的挑战而引起的论争的影响上(一位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地震"),其所为此进行的更为恢宏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他重塑新的"现代"史观的抱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新闻领域的中国模式:描述、概括与反思(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奇迹,关注、探讨、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这对中国未来发展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建设、方式的设计、总体道路的探索,无疑是好事.但新闻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关涉甚少,还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有影响的观念或看法.本文试图就新闻领域已显示的“中国模式”做出宏观的事实性描述和概括,并以此为基础做一些初步的反思,以引发学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新闻业的改革发展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内生于中国现代化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内生性、本土性、现代性和系统性特征的档案事业现代化。“中国式维度”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根本底色,以党的领导为基本前提,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现代化维度”的现代性特质,要求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依法治理为基本方式,以新兴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工具体系和价值共享体系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4.
"晚清",乃至整个清代,一度成为学术界热点资源。无论文学研究、社会学反思或者历史学叙述,晚清话题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色彩。本期三篇文章,一者就汪晖现代思想的发生问题,对中国现代性历程的进行了新的思考;一者则综述了当前清代叙事的种种文化内涵;一者则详述了清代历史研究的状况。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会成为一种文化叙述的核心,这其中知识诉求也许不仅仅只是考证与求是那样简单。晚清的热潮,包含了那种重新建构百年现代传统的历史诉求。周志强  相似文献   

5.
批判之后:中国后现代的艰难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在中国”始终是一个暧昧不清、令人尴尬的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现代”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旅行,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后现代”的谱系特征,捕捉“后现代”的踪迹,以期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提供批判性思想资源。主张差异多元是后现代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后现代的讨论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声音,以下三篇文章皆是一家之言,同时也欢迎不同观点的对话讨论。宋一苇  相似文献   

6.
国际视野下的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历史学对历史学研究的反思,从方法的探讨到观念的递交,一方面试图营造一种适合中国历史研究的新的史学形态,另一方面,也在对此前史学研究的清理中重新塑造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想像与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视野的纳入,是与中国以崭新的形象进入全球对话的诉求相关联的;而对于中国两种史学研究的梳理,则呈现出重建学理化的历史研究的倾向;由此,将大历史的逻辑叙述与小历史的经验叙述相结合的研究,正是建构这种新形态的历史学的起点之一;在这里,历史学的研究,也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性工程的重要部分。本期的四篇文章,记录了一场学术会议上的现场情境。而全球化、纯粹叙述、地方经验与现代性,也构成了目前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基本话题视阈。  相似文献   

7.
杨光 《档案学通讯》2023,(2):109-112
<正>福柯对档案的沉思不仅贯穿于学术生涯始末,而且涉及其核心理论。在福柯庞杂的思想体系中,档案扮演过三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作为统摄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二是作为批判现代微观权力运作的技术对象;三是作为聆听已逝去的卑微个体其微弱声音的历史媒介。福柯式的档案研究有别于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和管理学,根本上是一种激进的哲学反思,隶属于“我们自身的历史的本体论”(une ontologie historique de nous-mêmes)。他开创性地将档案引入对于现代性经验和现代性话语的历史批判之中,借助档案来重新评估西方文化的结构及限度。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理论旅行”的“现代性”话语似乎又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周宪先生是近年来现代性理论的积极译介者和研究专家,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更是“成一家之言”,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刊本期围绕周著,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对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新思想资源的开启》则“深描”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周宪先生针对两文,专门发来《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作出回应,并对自己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深化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并引发读者诸君的理论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道”在字典中有13种解释.可以指道路、方向、方法、伦理常纲等。北京杭间教授撰写《设计道》一书的初衷是因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的研究课题“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和理论”.并以该项目的理论部分为本书蓝本.试图建立起中国式设计艺术理论框架。先哲的智慧是“道无常名”。“设计”的问题在中国似乎一直很难说清楚。但作者还是希望从以下入手。探讨中国设计的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奇迹,关注、探讨、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这对中国未来发展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建设、方式的设计、总体道路的探索,无疑是好事.但新闻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关涉甚少,更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有影响的观念或看法.本文试图就新闻领域业已显现的“中国模式”做出宏观的事实性描述和概括,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一些初步的反思,以引发学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新闻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吴靖 《新闻大学》2006,(2):52-58
本文讨论西方人留下的有关中国现代初期的影像资料,将它们分为“帝国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两种。文章认为,作为现代性的媒介,影像所依据的观看方式与主导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机制有关,是现代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中国人借由新视觉媒介从单纯的“被西方人观看”到“通过他人的目光反观自身”,开始了将现代性意识形态内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现代性理念中的压制因素成为任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郑坚 《新闻界》2007,(6):43-4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时政期刊对中国主流价值观进行了建构,其核心是中产阶层的认同问题;当代中国传媒体现出的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体精神的变迁,由此可以引发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与教化》,刘铁芳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该著以“生命与教化”为题,围绕个体生命与道德教化的内在关涉,意在探讨当下中国社会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处境以及面临的基本问题。本书从文化——心理层面,以“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为核心,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理念,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深入总结、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理路和特征,总结、反思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及其与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赛博、废土等朋克风格的衍生,“东方”朋克强调中国传统要素与视觉符码紧密结合。从追光工作室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新神榜·杨戬》,到刘宇昆的丝绸朋克,“东方”朋克以景观要素的现代性垒叠为编码,以产生的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为解码,筑就现代性基石;以现代性反抗内核的延展和二元三界的创新建构进行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重构;在流动、融合的时空特色和现代性反思中与元宇宙互动生成,体现了中国话语在朋克文化这一亚文化现象中的发声。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陈雪虎所著《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一书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却实际上忽视了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文学"并非古已有之。与此书呼应,在这篇《"文"到"文学"的迁变》中,陈雪虎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文"的各种内涵,并反思现代中国之“文学”的特殊内涵。这也就把一个崭新的课题置放到我们眼前:中国的“文学”,究其现代性的意义来说,就存在一个“发生”的问题——至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义与创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娱乐新闻的后现代性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新闻成为很多媒体必不可少的部分。 娱乐新闻的出炉,有其深刻的后现代性背景。后现代性是针对现代性而提出的概念。“现代性”指的是17世纪以来,以“理性”为核心词建立起来的以启蒙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化模式。现代性理论倡导人类依靠理性建造一个更合理的社会。现代性的思维逻辑一直影响到今天,并且塑造了现代社会基本的历史和化景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宏观社会历史视角考察"非典"十年以来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提出风险社会和重建现代性构成了公关事业演进的语境,而互联网时代的对话主义则主导了公关范式。"非典"昭示了现代性危机和风险社会的到来,致力于沟通、共识和信任的公共关系特别是危机管理在随后十年获得较大发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出路在于"对话以重建现代性",尤其是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支配式宣传到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化解风险、维系利益认同、再造意义共同体,成为"非典"至今公关发展的主线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身体”问题是对“现代化—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反思之后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论域.事实上人类在近现代媒介技术产生之前,主要以身体为媒介实现人与自身及周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在媒介技术形态异常丰富的现代社会,图像、影像传播再次突显了人类身体及身体语言、身体媒介的重要性,身体媒介的原初性也应在媒介传播研究中被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梳理和反思中国出版学知识体系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正处于新的历史界标上。其中,“新时代”是历史方位,“中国特色”是空间向度。立足中国出版实践、面向国际出版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出版发展的时代脉搏,回答出版学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则是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路。  相似文献   

20.
乡村问题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政界到学界无不对其倾注极大的热情.然而,遗憾的是法学界对乡村问题的真正关注也仅仅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是法治建设的后发国家,自改革开放法学恢复重建以来,面对“幼稚的法学”,国家只能走“外源型法治道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法治建设,从西方法治先进国进行大量的法律移植,试图迅速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于是,大量现代性法律话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其后出现了“水土不服”与“法律语言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