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学创作从“题材的突破”到“文体的觉醒” 新时期小说发展初期之所以引起文坛的关注,其天键就是小说题材的突破和众多文学形象的出现。这时,小说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将社会当下性诉求写入小说,作曲才‘能被关注,才能取得成功。但是许多小说家并不仅仅满足于题材上的突破,他们在关注“写什么”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写、怎样写”,怎样向文体的变革进军。较早的探索者是作家王蒙。  相似文献   

2.
一、小说教学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  相似文献   

3.
吴祖缃先生曾谦逊地称其《西柳集》中的小说“前面七篇.实在幼稚得见不得人;后面几篇稍稍进益了一点子.”《菉竹山房》正属“后面几篇”之一,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觉其魅力犹在。有的研究者称它为《西柳集》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这是很有见地的.但该小说叙事上的匠心.很少有人论及。对现代读者而言.小说“怎么写”也许比“写什么”更具诱惑力。这并非否定“写什么”的意义.而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对于一篇具体的小说来说.“怎么写”搞清楚.“写什么”也迎刃而  相似文献   

4.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自由写作实践(一)主题:虚构小说(原人教版)学生:老师,虚构小说和写记叙文有什么区别吗?老师:当然有。小说主要是通过虚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所谓“虚构”,是指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实生活的影子。换句话说,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记叙文则主要是对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件进行记叙描写,因此它要求内容真实可信。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虚构小说呢?老师: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虚构小说,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小说最主要的要素,因为小说主要是写人的。这…  相似文献   

6.
叙事艺术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最突出地反映在小说中,"离开了叙述,‘情节和行为'就算不成一个‘作品'".①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叙事,意味也大不相同.因而阅读小说,不仅要关注故事,即"写了什么",更要关注其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叙事,即"怎么来写".  相似文献   

7.
所谓“下水作文”就是在学生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就该作文命题写的范文。它可出现在学生作文前、作文中、作文后。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提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许多语文老师也确实写了不少下水作文。那么写“下水作文”的利弊得失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教育思...  相似文献   

8.
《飘》这部流传世界的小说你看过吗?这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在26岁那年,决定写一本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并称之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她写这部小说的方式很特别,最先写好的是最后一幕,然后这边写一章,那边写一章。但是,对于书中的细节,她却是相当认真考究,绝不敷衍了事。举例来说,为了描写夏日骄阳下的红色粘土道路,她一定要亲自走过才下笔;为了描写一幢焚毁的旧农舍,她也一定要找到那样的屋子来研究。就这样,她一直持续着“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的写作计划,壁橱中的稿件越积越多。朋友偶尔问她:“在写什么?”她总是笑着回答说:“当然在…  相似文献   

9.
从新时期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化看当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呈多元趋势的新时期小说中,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写什么?”不再是引导作家努力思考的问题。创作个性的自由舒展,审美特性的构建与张扬,“怎样写”才是他们更为注重的。因此各种叙事技巧与程序的试验,对叙事视角的选择是他们首先重视的方面。无中心、无主流、多元互补、宽容、面向大众,就是这一时期小说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它冲破了僵化的文明模式,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切入”即“截开进入”之意。小说教学的切入 ,即从小说的某一点截开而进入教学 ,它是深入理解小说的起点。准确地把握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小说教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一 )从小说反映的矛盾冲突入手 ,抓矛盾冲突的焦点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总是通过一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且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揭示主题。小说教学可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通过哪些事件 ,反映了生活中怎样的矛盾冲突 ,体现了怎样的矛盾关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着力于把握矛盾…  相似文献   

11.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12.
“叔叔,您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上学啊?”“叔叔早就不上学了。”“那您怎么还写作业啊?”“叔叔写的不是作业,叔叔在写小说。”“什么叫小说?”  相似文献   

13.
每一部小说,无论短长,都有它特定的结构。而不同的结构则显示不同的意义。中国新时期小说,开始时并不怎么讲究这类习惯上叫做形式的问题。人们关心的是“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小说界发生很大变化,一批年轻作家在外来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小说的形式。于是,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就成为这批作家关心的主要问题。格非,是这批作家中极富特色的一个。作为六十年代出生并一直生活工作在校园里的年轻人,格非对书的阅读肯定比现实生活的阅历要多得多。也许正是这种身分导致了他对阿根廷那位世界级…  相似文献   

14.
也许,当你偶然面对一篇小说产生困惑的时候,你会把它撂到一边,咕哝几句:“写的什么玩意儿”,然后忘掉它,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惊呼“读不懂”的时候,你才会记起自己也曾“读不懂”过,并隐约意识到:小说——好象确实发生了一点什么变化。是的。经验和直觉已一再提醒我们,新时期小说中“读不懂”或“似懂非懂”的作品近几年日渐增多,不仅对于普通读者,而且对于文学批评家的读解活动也已形成了一个挑战的态势。历来自信的批评家在仪态万千(或者说稀奇古怪)的小说面前很难掩饰自己的窘迫了。这种窘迫逼使我们思考:新时期小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批评家应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张试卷,总是传递一种情景、一种模式,后面的教学者,总是尽可能让学生“熟悉”“浸润”这种情景模式,以便促进探讨并指导学生发现考试与教学的内部联系,因为考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什么。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幺,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当代小说心理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小说是佼佼者。她总是最敏感最紧密地追随时代的脉搏跳动,准确及时地反映时代精神。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问题小说”到“改革小说”,始终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在形式上,小说也往往率先闯出新路,以崭新的面貌反映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文学是人学,以写人为宗旨。小说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善于塑造人物性格,尤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见长。当代人的性格和心理日渐复杂,性格如今已被当代作家目为心理学概念。为了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底蕴,揭示人物思想、感情、行为的心灵秘密,小说作者愈来愈注意刻划性格的心理因素,塑造心灵性格,体现在作品里就形成了当代小说的心理化趋向。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作者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年轻的匈牙利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者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  相似文献   

18.
据某晚报消息,作家遥远因抄袭而被新疆作协开除的消息,日前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关注。同时,此事在网络上也惹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网友写公开信、博客或在论坛上发帖,针对目前国内文坛剽窃成风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网友“平静的天”发帖说:“知道遥远的事后,我直想笑,笑什么呢?笑他居然连标点符号都不改!”,网友“艾樵夫”叹息道:“唉,不知道为什么,‘剽客’总是这么多,名利缠身着了魔,哪能静心写小说?”此外,  相似文献   

19.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20.
进入80年代以来,不少小说作家一再指出:小说是一种相当解放、相当自由、包容性很大的文体。如王蒙说过“真正好的小说,既是小说,也是别的什么”,他强调:“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小说似乎是写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散漫无稽、越来越无可无不可了。”李陀提出要“考虑为小说观念的发展建立科学的动态模型”。冯骥才呼吁“必须创造一种相当广泛、自由、包容性大的形式”的小说。这些看法实际上都涉及到对小说文体的关注和构筑设想。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已将小说文体的命名提到小说理论研究的日程上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