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总体的阅读分析能力。在此我主要谈一谈关于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反映在逻辑上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发展、运动、变化把握它。反映在议论文写作上,要求作者能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察、分析事物,并用这样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文章的内容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辩证思想通常包括个性和共性(也就是个别和一般、特殊与普通)、绝对与相对、  相似文献   

2.
用系统整体观点指导单元教学谈有丝分裂特点教学系统整体观点,就是在力求考查事物整体系统基础上,居高临下,分析把握事物各局部变化特征及在整体中的作用,从而获得事物的整体知识,把握事物的总体规律。把这一思想用于单元知识教学,要求教师从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出发...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部分,提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具体文本要求整体把握。同理,高考语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也应整体把握题目要求,整体把握材料中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事物间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比较关系、正反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要求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从矛盾双方的联系中去观察和把握事物.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一、用问题牵引学生,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我们分析问题时,要想不违背规律,就必须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要研究大趋势,重视曲折和反复.如果用静止的、孤立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就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淮阴侯列传》教学片断: 师:如果没有陈旆兵变,韩信就能不被杀吗?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请大家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5.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利用教学的适当时机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数学在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作用于实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要揭示隐含在事物内部的联系 ,把握事物的本质 ;要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问题的能力 ;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获得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目的思维是人类的高级认识形式,当代许多学科都把思维引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思维多于逻辑”,担逻辑规律是通过实践所把握的现实世界各种关系的概括反映,它反映了人类的思维规律。逻辑推理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思维的本质即概括性与间接性的特点,它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某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所谓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等,虽涉及许多因素,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则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主要过程。它能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感觉不到的事物,给学生比较全面深刻的知识。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又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教育思想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广泛的重视。这首先是因为当前  相似文献   

8.
【看图说话】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漫画"从森林到墓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能力培养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细心观察事物,学会分析问题,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反映事物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从思维训练来说,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特别是当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21世纪创造型新人,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培养和谐思维。从内在要求看,和谐思维是以和谐理念为核心、以和谐方式为特征的思维。从整体上看,和谐思维需要着眼于事物发展的矛盾,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整合,事物发展的创新。当前,培养和谐思维,需要奠定和谐思维的基础,增强和谐思维的底蕴,把握和谐思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重视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要把历史上的人和事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同时要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历史学科能力,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新旧知识联系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  相似文献   

12.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能力,在行为上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本领,而这种本领又必须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指导教育实践;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狠抓“双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动  相似文献   

13.
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必然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就是效应。地理环境中的效应问题反映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整体性、联系性和互动性。在地理教学中,适时地、恰如其分地引入效应问题,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地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如果说唯物辩证法是对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本质的反映,那么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面对复杂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全国上下运用辩证思维,不断增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能力,同时间赛跑,与病魔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审美教育之中,又是培养学生辩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有效方法。一、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认识事物容易被表象所迷惑,难以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为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渗透看事物要看本质的观点,培养学生把握事物实质的能力。对于借景抒情文,要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基础上,理解景物的内在美,体会课文的情感美。如阅读《林  相似文献   

16.
政治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并提高其觉悟的重任。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如果自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就会给学生以误导。政治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7.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要求从普遍联系出发,既看到事物的区别,又看到事物的联系,从区别中把握联系发展,在联系中看到区别阶段。运用这一基本理论,观察、研究、指导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看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德育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层次之分又有上下衔接,既是系统的发展,又有阶段的特点。探索德育的相互衔接就是从研究幼、小、中、大学四个教育阶段德育的相互关联入手,寻求德育现象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两年多来,  相似文献   

18.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矛盾的源泉性与动力性。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9.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崇高志趣。 2.懂得把事物说明白,必须把握它的特征;阅读说明文,也要把握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理解所介绍的事物。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格对说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特别是能够运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正面,也看到事物反面。辩证思维能力是在掌握一定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础上,对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多视角思考,进而得出比较全面认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