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秦代官府手工业中,既有被征调的且得到薪酬的自由工匠,又有一定数量暂时失去自由身份、人数众多、身份低下、待遇极差的刑徒,还有相当数量的其身份为真正的奴隶待遇的官奴婢存在.在私营手工业与农民家庭副业生产中,主要为自由工匠、私属徒及个体手工业生产者.私属徒的实际身份为奴隶,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自秦汉以来,中国古贤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关于它们之间的优劣利弊,争论始终不断.明末有亭林、梨洲先生出,大胆倡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主旨则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若将亭林、梨洲文论与西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书对读,就不难发现古贤因得不到类似亚氏那种政治学理念的支撑,既撤不走政治道德化的心理屏障,也跳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固有的概念陷阱,充分暴露中国传统学术致命的弱点,亦即钱穆等先生批评的"只研究治道,不研究政体."  相似文献   

4.
王莽改制中的"私属"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奴婢"私属"制是王莽改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关于私属制的内容及其意义,史学界至今仍众言纷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王葬实行的奴婢"私属"制是西汉中后期社会矛盾的直接产物,是董仲舒、师丹等人去奴、限奴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西汉中叶,随着土地兼并的迅猛发展,农民破产的加剧,私奴婢问题日益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朝野瞩目,喧腾一时.官僚贵族"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  相似文献   

5.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6.
"民为国纲"[1]强调以人为本是国家首要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义为利纲"主要倡导以道德之义规范和引导个人、集体和社会之利,义的内涵则应与时俱进."公为私纲"意在纠正过去关于公私关系之成见,阐明公是私的集合但又不能完全代替私,而私的完善与发展则不能离开公."天下为公"是道德理想,个人只有在"相善其群"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7.
"徒善不能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林桂榛先生撰文对该句被误读为论述"德法并治"的重要性,予以辨证,并进而认为此句强调的是人的"推行"的重要性.笔者则以为,孟子在此处更强调的是"先王之道"作为标的、依据的重要性.而对"行"的强调,则体现在<梁惠王上>对"不能"与"不行"的辨析中.在此基础上,对经典文本的诠释方式以及何以被误读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认为将"注释诠释"与"问题诠释"结合起来,对于克服"过度诠释"、"诠释暴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起居用品,席在《仪礼》诸礼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具体的使用规范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礼制制度。先设为"筵",后设为"席","加席"显示了宾客身份的尊贵,"辞席"则表现了宾客的谦卑与对主人的尊重;"席面"与入席时人的面位相同;席在铺设时是有首尾的;席的一端为上位,具体"席上"的位置因布席的地点、对象而异。  相似文献   

9.
"惟楚有才"和"楚才晋用"是两则成语典故.一日楚国人杰地灵、盛产人才;二日楚国徒有人才、尽为晋用.两个成语串连起来理解,虽有讥讽、暗贬楚人之意,但勿庸讳言,在历史上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起居用品,席在《仪礼》诸礼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具体的使用规范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礼制制度。先设为"筵",后设为"席","加席"显示了宾客身份的尊贵,"辞席"则表现了宾客的谦卑与对主人的尊重;"席面"与入席时人的面位相同;席在铺设时是有首尾的;席的一端为上位,具体"席上"的位置因布席的地点、对象而异。  相似文献   

11.
《墨子》一书中谈到了许多与军队会计相关的概念、方法、策略、观念、思想,主要表现在书其计数,督以其正;以规度圆,以矩度方;强本节用,开源节流;以人为本,利国利民;百人共财,百工即事五个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会计立账、记账、算账、报账、用账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春秋和战国是同处于东周社社的两个大变革时期,其军事体制的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试从军事领导体制、兵种的变化以及妇女的广泛参战等三个方面对春秋和战国的军制做个比较,以此展现其军制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和政治思潮,两者何为主从构成了儒法的分水岭。在维护等级秩序方面,礼、法并无质的不同,但“法”地位的上升及得到传统“礼治”社会的认可,极大改变了人们“循礼不化”的传统。在战国时期除旧布新的改革进程中,“法“以强有力的规定性发挥了巨大效用,但“法”始终未能完全取代“礼”,“礼”、“法”仍然各自有着自己的适用空间,而且等级之礼在社会阶层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以后,通过法的强制性制约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4.
春秋习用语     
春秋大时代习用语,分日常、官场、战乱、外交和文化思想五方面,举当时书面习用语例,加以论证。诸凡春秋时代的社会状况、人民苦难、政治风云、文化闪耀、思想波澜、精神风貌。都可考见一二。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是游学的发轫时期。春秋时期有管仲、计然、范蠡等,战国时期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之徒,法家的这些代表人物通过游学来完善并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通过梳理这些法家代表人物里籍、身份,从政国家和游学国家等基本事实,划定其游学区域,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游学区域的流向:游学的整体区域扩大,个人游学的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南北方从相对孤立到联系密切;自东方向西方延伸,最终集中于西方的秦国和三晋地区。游学丰富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内涵,使各国之间的政治进程日渐趋同,经济发展日益同步,社会进步明显协同。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它也是比较有特色的用人思想。"和而不同"用人思想的实施与否,直接关涉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从齐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7.
夏商时期,是一个从原始向文明转化的时代,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上帝神、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不仅秩序化,而且仪式化。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延顺和深化了上古时期出现的戏剧学因子。“动作的摹仿”这一戏剧的本质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娱神功能代替上古歌舞的自娱功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娱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的隐士常常被人与无足轻重的葫芦联系在一起,"无益"又"无用",生命之轻承载着隐士生存之重;出仕的君子则是"比德于玉";隐士不臣君主,不友诸侯,让君主难容,因而受到迫害。隐士只好或佯狂于世,或遁迹深山,以求全生。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国君们与世卿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逐渐失势的国君利用各种力量与强势的世卿抗衡,嬖臣是国君为了维护君权所依赖的重要力量之一。嬖臣的出身来源比较复杂,社会地位较低,依附于君主。他们的出现,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松动乃至混乱的结果,也是下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表现。嬖臣自身的局限性和国君力量的孱弱,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授受礼”是两周贵族间授受礼物时的一项重要礼仪制度.授受双方所站位次,授受方式以及礼容,均有严格的规定.一般而言,堂上所站方位以东楹、西楹、中堂为节,以卑者就尊者,位卑者位移大,位尊者位移小;授受礼容的敬与不敬,端与不端,亦是古人评判合礼与否的重要依据;授受方式因尊卑差异不同,有同面并授、讶授、侧授、不起而相授受、不亲相授受五种.周代以“尊尊”纲纪天下,授受礼正是在人与人交接礼物时,通过其所站位次、表露的礼容、移交的方式把尊卑观念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