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直接接受了弗洛伊德,而又通过厨川对弗氏的改塑间接接受了弗氏。鲁迅直接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又通过芥川龙之介而发生了对陀氏的间接接受。日本学的新形态由于深受西方化浸渍而蕴含西方化质素,鲁迅接受了日本学,又通过近现代日本学而接受了西方学。但从总的创作风格而言,鲁迅更接近俄罗斯学而与日本学相远。鲁迅与日本学的相似之处更多的只是在具体的表现技巧上。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者对此既有异乎寻常的多样关注,又有接受弗氏对美国大学的批评而舍弃了作为其精华的"现代大学的理念"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理念的轻视及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对弗氏思想之取舍,实为导入西方大学理论的典型缩影。它说明外来大学理论在异质文化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被接受与排斥之现象,也凸显了学术思想在不同文化场域转换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鲁迅与陀氏的死亡意识,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他们对待生的态度。鲁迅和陀氏都描写死、恐惧死,但在探索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时,却表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他们又存在本质的一致,那就是他们在试图越超死的沉思中都将个体的生命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深刻的作家和思想家。阅读陀氏的作品,我们会对其作品集中统一而又骤变的时间空间、紧张突兀而又浓缩的情节冲突、精彩纷呈而又漫长的对白独自的创作特征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认为陀氏的这一创作特征不同于以往欧洲小说,可以称之为共时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5.
陀氏和鲁迅分别站在道德价值取向的两端。陀氏的道德观建立在对西方理性和科学的否定、对俄国东正教道德观的肯定上,体现为宗教伦理,宣扬绝对价值;鲁迅的道德观则体现在对西方理性和科学肯定的同时,更强调在对中国传统封建道德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树立道德新人的理想,强调责任伦理,将道德实践与社会使命相连。  相似文献   

6.
<正>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发展最直接、最显著的反映,对海洋文学的探索,是了解各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手段。日本作为我国邻邦,其岛国地理条件使其自古以来就对海洋有独特的认知。日本的《古事记》《万叶集》等经典著作中关于海洋的文字记录,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接受了西方思想,出现了《蟹工船》等经典海洋文学,  相似文献   

7.
一比较文学在我国大体上是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之间开始的。严复、林纾、梁启超、王国维、苏曼殊、鲁迅等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先驱,他们在本世纪初就对西方文化有所介绍,并对中西文化作过一些零星的比较,例如鲁迅在一九○七年就写了《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著名的论文,茅盾曾说过:“《摩罗诗力说》,象普罗米修斯偷天火给人类一样,给当时的中国知识界运输了革命的精神食粮。”鲁迅在这篇名著中说:“求新声于异邦……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对我国接受西方文学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三十年代,我国学者就有意识地对中西方文学进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9.
(一)大概是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达7年之久的缘故吧,鲁迅一向对日本怀有特殊的感情,对日本文学也较为重视。由于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促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故他的目光多投向俄国和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西方国家的文学不太重视。而在东方国家中,鲁迅最为注重的是日本文学。他早年走上了文学道路时,就曾与日本文学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他创作白话小说,曾从日本文学中汲取过营养。20年代,他还翻译了不少日本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本世纪初,鲁迅赴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与日本文学的接触。这个时期鲁迅对日本翻译的欧洲文学颇感兴趣,对日本文学则接触不多。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对于日本文学,当时殊不注意,森鸥外、上田敏、长谷川、二叶亭诸人,差不多只看重其批评或译文,惟夏目  相似文献   

10.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广海 《中文自学指导》2011,(3):97-101,118
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解曾受到了托洛茨基的深刻影响,托氏的理论被鲁迅一度奉若权威;但鲁迅阶级文学论述的关键内容,经历了与托氏的决裂才最终获得。这一决裂标志性地发生在鲁迅写作于1928年8月10日与11日的两篇文章之中,鲁迅在文中反驳了托氏,表达了对普遍阶级性的认同。经过此一决裂,鲁迅克服了托洛茨基“影响的焦虑”,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但在决裂的背后,二人理论的内在逻辑仍有着相当的一致。这主要由于鲁迅认为他需要处理的是“当面”“袭来”的问题,而托洛茨基只是“提出”“将来”的问题。二人理论的分歧彰显了阶级文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都有明显而执的负罪意识,他们都将个人的负罪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进而承担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但是,他们负罪意识产生的根源不同,鲁迅是因为他的理想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强烈冲突而产生了负罪意识;陀氏则是因为追求自由的天性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内心形成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意识。他们的释罪方式也不同,鲁迅的释罪方式是否定自我。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陀氏释罪的方式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肯定自我。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施蛰存都在小说中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鲁迅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直接描绘性本能以印证弗氏理论,鲁迅对潜意识的描写隐蔽而含蓄,施氏直接并予以渲染,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境界上,都构成很大差别,不过对于开拓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丰富表现手段,都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象征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是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而被介绍过来的,而最早借鉴并被付诸实践又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的正是鲁迅.鲁迅的思想和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全新异质,与异域全新的文化视角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在这种全新视域中,惯常的民族生活及人生形式具有了崭新的现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是十九世纪文学与哲学领域内的两位怪杰。一个是带着哲学的深沉的诗人,一个是带着诗的激情的哲人。他们承受着数世纪以来人类精神的苦痛,从彼此的领域出发,探索着人生的奥秘,对“理性王国”中人的灵魂进行着残酷的拷问。他们的揭露与呐喊,动摇着迄时为止支配着欧洲文化的理性主义与基督教传统。这一对“新生世纪的早熟的孩童”,及早地感到了未来世纪人类精神的危机,以他们的怀疑、否定和预言,为后人留下了形形色色的选择,以至于现代西方的文学与哲学几乎都将他们奉为自己的先师。在陀氏研究中,我们常常会提到尼采,同样,在尼采研究中,陀氏的影响亦在受到相应的重视。事实上,尼采本人是不否认他与陀氏的联系的。他在1888年10月20日致勃兰兑斯的信中说:“我将所有俄国人的著作,首先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川端康成是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川端康成被喻为是日本现代文学之父,他们的文学作品固然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差异性较为明显.但在其作品中却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变态心理、梦幻表现、潜意识是常用的心理分析手法.本文就其作品的心理分析手法做了比较,并考究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心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伟大的俄国小说家.其沉郁而难以理解的文学风格。对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撑起俄国文学的两大主要支柱。即托尔斯泰与陀思妥也夫斯基,而陀氏于186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罪与罚》,则与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并列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小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是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而产生的异质全新的文学模式.它滥觞于20世纪初期王国维、鲁迅等对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引进和介绍.本文从对王国维、鲁迅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主义先驱的思想剖析入手,阐述王国维、鲁迅把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作为思想武器,用以反抗封建专制思想,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用以改造社会,为后来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播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