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轫以来,已经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正是接受美学的创立,才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鉴赏和批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所以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称自己的文学研究理论为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由于其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将接受美学运用到文学审美教育领域,意味着文学审美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从单一注重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作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文学审美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文学审美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反馈点,探讨和研究文学审美教育接受者的接受是一项颇有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通活动。传统的翻译因受传统美学文论的影响,注重原作与译作的等同,忽略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研完中心,通过考察文学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美学理论。将它运用到翻译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翻译的不足,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质量,完成美的接受与传递。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的首位接受者和阅读者是儿童。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标,它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阐释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重心向读者的根本转变。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这一理论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西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文学的读者接受为研究重点,研究接受的过程,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赋予作品(文本)的意义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对于以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传说范式是一种突破,而且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事实。毛泽东没有接触接受美学理论,但作为一个注重文艺社会功能的政治家,他早就注意了文学的读者接受这一现象。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接受理论,但他重视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 ,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 ,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 ,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本文就从接受美学角度 ,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10.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样式 ,它集美于一体 ,又把美传播给千千万万的读者 ,无论是中国古体诗词 ,还是新诗或外国自由体诗 ,其给予人的审美享受都是相同的 ,是作者内心主观体验情态的美在读者心中的一种复观。要发现美 ,再现美 ,应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诗词美的类型 ,诗词审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学鉴赏是从读者角度对文学与读者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鉴赏才能实现其社会作用。文学鉴赏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对人的情感有着宣泄与补偿作用,能提升人格,升华情感,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让高职学生真正地了解文学鉴赏,真正地提高高职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会对高职学生的从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接受关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文从文学语言的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等审美特性的三方面涵义,来阐述语文教学体现文学语言的美。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生钟情之美学角度切入,锲入结构、音律和意境、神韵、情趣等美学范畴,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关、情致美、神韵美和理趣美的主要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知人们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倾向以及人类创作心理、创作追求和创作规律,提出审美教育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行为路径,而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赏析、理解和体悟,则是《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知音》是《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专篇,作者在总结文学鉴赏规律,阐述文学批评原则,介绍文学审美方法的同时,特别强调见"异",即深识鉴奥,把握作家的独创精神,发掘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这对于进入读图时代的我们开展文学审美活动,克服现代社会的弊端,抵制贫乏与平庸,远离轻浮与虚无,完善自我,美化人生,重建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它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一般是以艺术美的形式来体现的,即通常意义上的审丑。以审丑为美学追求的西方现代派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产生重要影响。1990年代以来,贾平凹创作的美学视角开始转轨,[1]文本中大量运用西方现代派的审丑理论是其长篇小说的显著特点,《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六种态势,即注重本体的批评态势;科学的批评态势;注重审美批评的态势;注重文化背景的批评态势;意识形态论的批评态势;技巧批评即形式批评的态势。这一时期的文艺批评已经形成历史、时代与审美原则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