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于理想人性的永恒崇奉 ,和谐圆融的“天籁”式的审美追求 ,以及自由奔放的个性气质规约着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自由挥洒的散文化体式、多样化的叙事方法以及语体选择的“恰当” ,从而在文本内外形成一种融汇于中西文学传统中 ,现代中国任何作家所缺乏的“舒适的呼吸”。  相似文献   

2.
李叔德先生的《孟浩然新传》的诗性叙事是相当突出的。在《孟浩然新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显示出从容的气韵。《孟浩然新传》的诗性风格,主要体现在各种叙事要素相互纠缠、排拒与协调之后形成的和谐而又富有张力的历史想象与历史重铸之中。一、和谐而富有张力的历史叙事正如福勒(Fowler)所指出的“张力”是由“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冲动或意义”形成的某种“势”。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中,它更多用来指称由于情感、思想和想象处于两点之间的亦此亦彼的不确定状态,而“在审美心理上引起的紧张活动和紧张状态”[1]。“和谐”本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主要特征。《论语·子路》中有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说法,可以看出在古人的审美理想里,“和”与“同”是不一样的:“和”是有差别的因素甚至是对立因素间的协调统一,而“同”则是无差别地苟同或一律化。由此可见,古典艺术中所说的“和谐”,指的是由各种不同的艺术要素按照一定的等级秩序组织而成的统一有序的艺术有机体的一种风格体现,它本身就含有“张力”的意思,只不过与西方文论相比,它更强调协调一致而已。然而,中国后来的艺术实践,特别是话本、拟话本和章回体小说等叙事艺术,越来越偏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晓苏的乡村小说十有六七都有性描写,但这种性描写几乎算不得真正的性叙事,只可称之为涉性叙事。晓苏乡村小说的性描写,是对乡村性景观的全景式展示。同时,晓苏乡村小说的性描写又是一个独特的审美存在,其特点就是“艺术地写性”。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它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于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必要认真地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7.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新时期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化看当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呈多元趋势的新时期小说中,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写什么?”不再是引导作家努力思考的问题。创作个性的自由舒展,审美特性的构建与张扬,“怎样写”才是他们更为注重的。因此各种叙事技巧与程序的试验,对叙事视角的选择是他们首先重视的方面。无中心、无主流、多元互补、宽容、面向大众,就是这一时期小说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它冲破了僵化的文明模式,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叙事体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宋元话本,是当时“说话”艺人讲故事用的底本,它不是为了给人看,而是说给人听的。这种说与听的审美关系,决定了宋元话本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具体表现,除了“看官听说”的叙事观点之外,最突出的便是它那独具风格的叙事体制。这种体制的产生,是说书场上的具体条件所规定的,也是说书艺人根据当时的需要而采取的特殊手段。它经过说书艺人反复地实际应用,证明它是适用于说书艺术这种形式的,于是便被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品种,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也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以音乐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感情、反映生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调式,坚实和谐的和声,巧妙精细的结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音乐以它特有的方式浸入人们的心灵,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审美感觉,去自由地领略、欣赏音乐的美,并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到娱乐,满足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石立干 《文教资料》2006,(27):80-81
史铁生的诗学,是关于人的意义之在的存在诗学身体和精神所遭遇的“极限情景”是其诗学的逻辑起点。史铁生关切生命的过程、迫近心灵的自由、深入艺术的根基和寻求超越之路的诗学理念,确立了他探询生命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影视动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所以影视动画蒙太奇叙事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它拥有自由的时空、自由的机位、自由的调度、自由的运动和自由的组接。因此,影视动画的蒙太奇叙事较实拍影视蒙太奇叙事更精彩、更丰富、更富有形式感和视听关感,这是影视动画在艺术上独具的特 色。  相似文献   

13.
当下,教师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尊重和呵护儿童的自由表现,这些都是合理的。但是,当儿童的自由表现沦为一种“现有水平”的再现“、现有经验”的重复,没有新颖的即兴创造、大胆的艺术想像的时候,有人又会急于回到“教师中心”的老路子,寻求“教师示范”或“知识铺垫”的帮助,这是不可取的。“自由表现”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它需要教师有机地利用各种教育方式,给予儿童有效的支持。首先,需要体验的支持。体验需要儿童将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真正投射进对象世界中,在心灵深处唤醒富有生命的、灵性的、审美的情感。所以,体验…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文学。它具有初始文学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其艺术形态、叙事方武、表现手法、审美特征都具有着后世“成人”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点,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其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朱雪静 《文教资料》2009,(34):98-100
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千奇百怪的儿童读物、造型“怪异”的文具、各种彩色贴画、影视动漫即所谓“流行艺术”的冲击下.本文对小学生的视觉审美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使其视觉审美趋于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6.
从学生生命的本奥存在这一视域出发.建构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美,以和谐的感性形式肯定和确证人的自由精神从而引起人的情感愉悦,美即自由和谐。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返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由此就演绎出了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相似文献   

17.
龚丽娟 《梧州学院学报》2011,21(3):42-46,104
民族艺术的生态美育功能彰显了它自由和谐的生态美育目标,及其系统实现的生态规程,将生态审美人与艺术化绿色世界统合一体的本质作为基础,将自由化生态审美人与和谐状生态系统耦合对生的机制作为过程,并将生态系统自由和谐的超循环整生作为最高理想,最终生成自由和谐的民族整体素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超循环整生。  相似文献   

18.
三维教学目标与课堂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生命的本真存在这一视域出发,建构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返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喻悦”。由此演绎出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艺术借用已有的多重“能指”,转向“所指”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中的“大叙事”和“小叙事”。它既不像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大叙事和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叙事,也不像后现代艺术那样消解大叙事而只关注小叙事。中国当代艺术更主要的还是要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来探讨各种内容,这里的艺术本身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与六籍同功”的内容,也包括了“成教化、助人论”的思想。这些内容需要被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意识。这里使用“能指”、“所指”、“大叙事”、“小叙事”以及“主体叙事”等概念,其目的就是把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语境凸显出来,显示其时间意识与当代意识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20.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和“《二十八宿图》木衣箱”是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的漆器艺术珍品.其器型之美、纹饰之美和色彩之美互为衬托,相得益彰,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战国时期漆器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本质,使审美主体在楚风流韵中追求浪漫、自由和美好,在审美认同中感悟自我确证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