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赵岐《孟子章句》与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孟子》两种代表性注本 ,其中的句读多所一致 ,但仍存一些分歧 ,兹例举如下。《孟子·公孙丑下》第 7章 ,赵岐《孟子章句》句读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 ,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朱熹《孟子集注》句读与之不同 ,其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赵岐、朱熹句读上之差异 ,从各自的注文可清晰看出。赵岐注文曰 :“孟…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1988年据抗日战争前世界书局原版重印的《诸子集成》第1册以及中华书局1983年据原世界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梁惠王下》断句有:“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今按,上文“去”与下文应断开:“去”古今词义有别,上古汉语中“去”义是离开,离去;下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孟子》中论述的“仁”、君臣之道及培养君子的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与《论语》进行比较,提出《孟子》有着比《论语》更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孟子》一书经过前人时贤的注疏,其语义已基本通顺,但已有的训释尚存疑义,本文辑录四则,稍加议论,提出与前人时贤不同之见解,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注释精当,译语流利,广征博引,又时有创见,是《孟子》其他注本所不及的。不过有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守)约 1、《公孙丑上》:“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副词共65个,其中范围副词15个。范围副词又分为表总括的和表限止的,表总括的9个词是:皆、胜、举、尽、咸、凡、偕、俱、并。这些词,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书中,都作为“数之全”的表敬副词,没有作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讨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它们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8.
《孟子节文》一书是朱元璋命人删节《孟子》而成,以其所删内容,对照分析朱元璋在维护皇权、君臣关系等方面的言行,说明朱元璋的专制思想与孟子的“君轻”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孟子节文》一书的出现是明初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也是朱元璋个人专制思想特点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0.
不同注本句读之差异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其中注者对数量词功能的判定不同 ,可致句读结果之不同。如《孟子·万章上》第 6章之句读 ,有如下不同 :北京大学 1999年版《十三经注疏》横排本《孟子注疏》曰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 ,太丁未立 ,外丙二年 ,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  相似文献   

11.
明代郝敬在《读孟子》一书中说:“读其书,论其世,可想见其人”。而我读《孟子》七章,确实不但为其文笔所吸引,也被孟子伟大的人格所折服。林语堂认为,只有人格伟大的艺术家才产生了伟大的艺术。《孟子》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创作的初衷,虽不是为了艺术的缘故,而是有感于生逢乱世、生民多艰,而慷慨发愤,爰著斯论,但其上承《论语》严谨精密的语录遗风,下启荀、韩等雄辩酣畅的气势,并于字里行间,活跃着一位胸襟博大、心术光明、才智过人、性情率  相似文献   

12.
后人耻于言利的观念 ,往往追根到孟子 ,这是对孟子“利”的思想的误解。从《孟子》书中义与利的关系和孟子轻利的时代背景分析 ,孟子所轻之利是违义之利 ,是自私自利 ,且只针对当时的君主官吏纵私欲、坑百姓的行为而言 ;通过孟子的乐利主义和利民主义思想 ,可见孟子真的利观并非轻利 ,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13.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繁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文章将以《孟子》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量的研究方法,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安禄山事迹》是研究安史之乱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四库提要》本条谓:“世所传禄山《樱桃诗》,即出此书。叶梦得《避暑录话》常摭以为笑,其琐杂可知矣。”以《樱桃诗》的作者为安禄山,是一失误。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未能涉及。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卷19仅录吴昌绶辑《劳氏碎金》所附丁敬身对此书的题识,云:“笔法明练、最足据依,盖出同时有心人手,非掇拾悠谬之作也。”也未涉及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5.
0.本文拟就《孟子》中“此”、“是”的语法功能及指代的语义特点,作一初步探讨,提出一些认识。1.“此”“是”的异同1.1 作为指示代词、形容词和语素的“是”在《孟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它的分布情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章学诚撰写《朱陆》《浙东学术》是为了建构戴震学术统系及章氏自身的学脉,并以之与戴震抗衡。但事实上,其本旨在于提倡学问当切于人事,《朱陆》《浙东学术》实为“六经皆史说”之两翼,是章学诚注重人事、实践的学术体系的体现。易言之,《朱陆》《浙东学术》体现了章学诚由“六经皆史”而“史皆事也”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者"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也较复杂。弄清某些专著中的"者"字的用法,对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古文阅读都非常有价值。本文列举了当前《古代汉语》教材对"者"的词类划分的不同观点,并对《孟子》一书中的"者"字的用法进行了初步探究,认为"者"在《孟子》中主要可以用作特殊的指示代词,也可以用作语助词和语气词。  相似文献   

18.
《孟子》"君子人格"蕴含丰富内涵:仁义是其理想目标,舍生取义、浩然之气、孝悌之心、恻隐之心、与人为善、专心致志是其特质,坚守正道是其人格尊严。《孟子》指出了"君子人格"的养成途径:尚志、存心、养气、反省、坚持、思考、寡欲。《孟子》中的"君子人格"理念有着当代价值,深入探究并践行,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可谓是辩无不胜。究其关键是孟子善于抓住辩手这一根本,因人设辩,循类责问。以此视角考察《孟子》之文,其辩术呈现为劝辩式、讲辩式和驳辩式三种艺术范式,形成了《孟子》独具特色的士辩艺术。就其影响和价值而言,它在以道立辩、以情驭辩、以技骋辩和以识促辩过程中蕴含了众多的人生启示和深远的艺术感染力,极具现代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0.
立足《孟子》文本,分别从孟子的敢于担当、大义、善于权变、能言巧辩四个方面论说其形象,这也许不是孟子性格的全部,但基本上代表了他的形象特点。他性格中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直影响中国士人几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