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2.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日偶读语文版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发现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为"丐之"。这使笔者大惑不解。究竟是"乞之"还是"丐之"?  相似文献   

4.
辨“乞”     
<正>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中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首先,若要推究"乞"字的最初意义则要与古字"气"联系起来。徐官《古今印史》中  相似文献   

5.
"乞"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李旭玉 《考试周刊》2010,(1):211-21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相似文献   

7.
天才梦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相似文献   

8.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不作谓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处在谓语位置,则活用为动词。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1中的“蹄”用作一般动词,译为“踢”;例2中的“肉”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例3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一般不能用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出现在谓语前面,它要么是用作主语,要么就是活用为状语。例如:4.其一犬坐于前。(《狼》)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9.
仲永是我国宋时的一位“神童”,传说他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他父亲爱之如宝,常带他外出,令其题词作诗,邑人常“以钱币乞之”。这样,仲永停止了学习,苦于表演乞钱,终于失去了才智。好端端的一个“神童”,由于没有培养教育,过早地夭折了,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安石作《伤仲永》以启后人。卡门,是外国的一位“神童”,1881年生于匈牙利。据说他6岁的时候,哥哥要他算15×15是多少,谁知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答案准确无误。哥哥不信,又让他算924×826是多少,他仍是连头也不抬一抬就算出来了。这一下…  相似文献   

10.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11.
“陈胜者,阳城人也”,课文注释“=[阳城]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陈胜条与此注相同,《辞海》阳城条“县名,周为颖邑,战国初属郑,名阳城。秦始置县,汉因之。唐万岁登封元年改告成县,五代后周废为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即阳城人。故城在今登封县东南。”课文注释、《辞海》、《辞源》都认为陈胜的家乡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这些解释都很有权威,但却经不起推敲。陈胜起义前利用楚人尚鬼风俗做准备,起义时打着楚人怜爱的项燕的旗号,起义后又以“张楚”为号,可见陈胜是楚人。陈胜为王后,从前一起佣耕的故人见到陈胜的殿屋帷帐时,…  相似文献   

12.
陈胜二三事     
陈胜用一百八十天逐渐展示了一个贫雇农的本色。陈胜字涉,河南登封人——辞海里的画像很像秦俑,不知道是谁抄谁——贫雇农出身,没受过教育,但是有头脑,爱思考。种着种着地,他拄着锄头就不动了。就在大家又开始抱怨陈胜以思考为名行偷懒之实时,他说出了日后传诵千古的六个字:“苟富贵,毋相忘。”名言作者当即遭到广大贫雇农的嘲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满,一心想着改变,这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必要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3.
《史记·魏公子列传》,好几种选本选了,有的选了窃符救赵部分。史文里“遍赞宾客”,《史记索隐》的解释不对,我看到的一些选本的注解也都不对。《索隐》: 赞者告也。谓以候生遍告宾客。选本注解: 赞,称赞,介绍。意谓向所有的宾客称赞侯生。(《中国历代散文选》) 赞扬地加以介绍。(《历代文选》) 一一向贵客介绍侯生而盛称他的贤德。(《史记选》) 向宾客一一介绍侯生并称赞他的德行。(北京市《语文学习讲座》) 遍赞于宾客,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古代散文选》) 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一九六零年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从这些注解可看出转相袭用,以讹传讹。按:(一)赞不是称赞、赞扬。史文“宾客”是动词“赞”的宾语。以赞为称赞.赞扬,成了称赞(赞扬)宾客,这就跟事实相反。注者也知道必然不是称赞《赞扬》宾客,便转而说是称赞(赞扬)侯生。可是史文明说“赞宾客”,又怎样解释得通呢?(二)赞不是告。《索隐》以赞为告,所以说以侯生遍告宾客。宾客已经列坐于堂,若是以候生告宾客,一告就举座周知,哪用着得遍告?(三)给双方介绍,一定应当把  相似文献   

14.
吾学生小灵龙,喜书画,好说唱,成绩佼佼,又为体育健将,全面至极也;其貌活泼灵异,其性善良可爱。吾喜焉,令为班长,即工作出色,并得同学拥护,为学生会主席。学习工作两可不误,得一校师生赞之,自是成为教师之宝,人人厚待之。后转入升学成绩最优之学校,成绩亦遥遥领先,邑人引以为荣,其父稍稍宾客其师,或以钱币赠之。师感其心也,日使其埋头于题海,不使活动。吾念之也久。二年后,于路上见之,上初三矣。问成绩,不能如前时之名,其眼五百度,其貌瘦矮,表情木讷,言谈吞吐。初三会考后,复至学校问其成绩,曰:“泯然众人矣。”灵龙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而卒为众人者,其受于人者不至欤?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又受之人,终为众人——呜呼现代教育,众人如何成材人耶? ——齐人路兵《新〈伤仲永〉》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伤仲永》一课中: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课本对“钱币”二字未作注释,这容易使初一学生产生误解。现小释如下,以供参考。“钱币”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即指“钱”。但在古代汉语中,“钱币”却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钱”,在宋朝是指那种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铜质货币——元宝、通宝或重宝(意即通行的、好的、尊贵的宝货)。“币”,《说文》:  相似文献   

16.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结尾是“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栩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之至此”,一般均释为“宽容(宽恕)我到这样的地步”,《教参》的译文也如是。这样翻译是很有根据的:“宽”,《辞海》(词语分册)释为“宽大,宽容”,《康熙字典》释为“宥也”,并均引本句为例;“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亦属常见。我以为并非确诂。因为这样解释——不符合作品所规定的情境。从文中可知,廉颇是听说了蔺相如的一番话之后才登门谢罪的。那么看一看蔺相如究意说过些什么。蔺相如同  相似文献   

17.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二五六年——前一九五年),字季,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农民出身。壮年时,曾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七月,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广大农民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刘邦就参加到了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来。在陈胜、吴广牺牲后,成了起义军的领袖。 刘邦生平“不好儒”,他说,“为天下安用腐儒”(《史记·黥布列传》)秦亡之后,他继  相似文献   

18.
代词“之”在文言文中常充当动词的宾语,指代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句中“抑” ,课本注为“或者”。《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 ,都是由于人为呢 ?”最近浙江朱岁终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2年第三期撰文进一步探讨“抑”的用法“抑”作转折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 ,可译为“不过”、“只是”。译文应为 :“(这 )难道是 (人们说的 )取得天下艰难 ,失去天下容易吗 ?不过 (我在本文 )探究庄宗成功与失败的史迹 (证明 ) ,却都是由于人为 (造成的 )吧 ?”笔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20.
<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书出之后,他的学生沈玉成同志凭一人之力,“不避举鼎绝膑的危险”,替杨先生完成《左传》译文部分的工作,写成了四十万余字的《左传译文》。清末学者严复讲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读罢《左传译文》,觉得译者基本上是实践了他自己所订“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见该书《说明》)这一翻译原则的。但是,四十万余言的鸿篇巨制难免白壁无瑕,细读之后,笔者觉得译文中有些句子误解了古人原意,有失于“信”。本文就译文中的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