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朱熹的心性哲学是在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佛老思想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佛老对形上本体的运思方式;其二,佛老"克己"、"主静"的心性修养方法.朱熹在吸收佛老思想的同时,又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了佛老"出世"、"无为"的态度,这使得朱熹理学又超越了佛老,成为中国社会后期文化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其教育思想对于南宋以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朱熹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目标,期望通过明人伦,改变当时“风俗日蔽,人才日衰”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朱熹高度重视道德教育,他是中国教育史上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第一人。朱熹把人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并就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朱熹的读书六法,分别阐述了读书的不同方面,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探讨应当重视外缘研究.朱熹的心路一直徘徊于入仕从政和退隐从教之间,二者形成一个巨大张力,极大影响到朱熹的教育观念.入仕从政是儒者定位、士大夫身份和时代背景所赋予朱熹的首要使命;以道进退、学政分离、育才化俗则是退隐从教的不得已;"格君心之非"、教育立国、"庆元党禁"充分证明朱熹教育思想的强烈政治诉求,在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出入徘徊构成朱熹教育思想的底色.  相似文献   

6.
"郑卫之音"被指斥为"亡国之音",南宋朱熹变本加厉地将其中的情诗斥为"淫诗"或"淫奔之诗",将其中的女子斥为"淫女"或"淫妇",使人对郑诗有了成见.本文从原作入手,参以文献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郑风>和朱熹的思辩精神及理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解释了朱熹"郑声之淫"的具体指向和产生这一观点的根源.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郑诗>和朱熹的诗论必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朱熹教育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朱熹的教育思想重在"道问学"而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重在"尊德性"。这是混淆朱熹的哲学建构与教育实践而导致的误解。朱熹哲学固然以强调客观知识的探索为理论特征,但其教育思想却始终坚持知识和德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朱熹受张栻影响形成的心性论,代表了宋代儒家哲学思维发展的水平。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始于二人对"中和"问题的讨论,"丙戌之悟"和潭州之会都是以张栻心性论为主导,强调的是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体心用,与此相对应的工夫论是"先察识后涵养",这对朱熹早期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己丑之悟"以后朱熹开始提出新的心性论,并与张栻辩难,批判了胡宏心性论思想,最后二人提出了察识和涵养并进的工夫论和各自心性论的纲领和核心——"心主性情"和"心统性情",朱熹在张栻影响下建构起较为完备心性论的体系,这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仁者爱之理"是朱熹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对其作了十分深刻的阐述。朱熹突破了传统的章句训诂,更多地是从哲学本体论上,对其作了富有创造性的阐扬,主要从"仁者爱之理"的动态性、"仁者爱之理"的开放性以及"仁者爱之理"的兼容性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朱熹仁学思想的基本风貌,突出了朱熹仁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展示了朱熹解释学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朱熹和戴震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各领风骚,都曾作出过卓越贡献.朱熹理学主张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存天理灭人欲"有其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戴震的批判既为正本清源也针对封建社会严酷现实,返本开新,是新理学的建设,闪现近代的曙光.朱熹和戴震各自在自己所处的中国思想史系列链上实现了徽州人的时代创新精神.朱熹臻广大致精微综罗百代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完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历史性的理性超越;戴震则以其出色的"理"论,把握时代精神,成为终结旧理学,勇敢向近代迈步的思想大师.戴震对朱熹虽然学有所承,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又各自有渊源脉络可寻.实求是地评析他们各自的治学特点,追寻其学术心路历程,解读历史的朱熹和戴震,对拓展徽州文化视域,把握徽州文化特点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以天理与人性重构了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其“灭人欲,存天理“学说的意义进行了辨析,肯定了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关于朱熹的明刑弼教思想和义理决狱主张,笔者仍坚持给予批判,同时认为朱熹对法律的现实主义观点今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知行"思想是其哲学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朱熹哲学思想的整体风貌,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统治者奉为圭臬。从学思行不可偏废、精察力行以及博文约礼三个方面对朱熹"知行"思想进行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改造,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对朱熹"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异端"观立足于宋代学术重建的历史境遇,它以申韩、杨墨、佛老为儒学"异端",强调佛老为当时主要异端,批判佛老虚空寂灭,丧失对儒家人伦的躬行践履。同时,朱熹认为要排斥"异端"就要返经,返经即阐发儒家正理,阐发儒家正理则"异端"自灭。朱熹认为危害最大的并非"异端",而是吸纳"异端"的杂学,以其似是而非的理论与社会地位而诱导世人沦于"异端",由此他批判二苏、张九成、吕本中等。朱熹所谓"异端"以杨墨转为佛老为主,进而又批判杂学,体现儒学"异端"观的流变与转向,以及理学体系建立后,其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由儒学与佛老逐步转向儒学内部。批判"异端",对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朱熹建构了自己的人性论和伦理学说,并且提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天理"、"人欲"思想。"天命之性"属于社会属性,"气质之性"既包括社会属性还包括自然属性;"人心"离不开"道心","道心"也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人心";"天理"和"人欲"根本对应,要以"天理"消除"人欲"。朱熹把"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虚构了作为绝对精神本体的"理"。朱熹的人伦哲学是当时农民的精神桎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现代对于朱熹科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清末唐才常发表《〈朱子语类〉已有西人格致之理条证》。民国时期,又有不少学者对朱熹的科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且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一时期的朱熹科学思想研究,由于学术发展本身的局限性,存在着种种不足,尤其是没有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联系起来。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朱熹科学思想研究,毕竟是现代朱熹科学思想研究的开端,是当今朱熹科学思想研究所应当追溯的源头和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18.
朱熹研究过自然,并有所贡献,但也有过失误:赞同"龙行雨"和"蜥蜴吐雹"的错误说法。朱熹自然研究的失误,源自于他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他的"格物"既要求研究自然事物,具有自然科学的内涵,又要求研究包括各种自然事物在内的所有事物,以获取关于整个自然界乃至所有世界的绝对真理,因而又与自然科学有所背离。因此,评价朱熹的自然研究,既要肯定朱熹对于自然的研究,以及朱熹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同时又必须看到朱熹的自然研究存在着诸多缺陷,并因而出现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9.
儒家哲学的理性精神主要就体现在"尊德性"方面,而朱熹的"道问学"或"即物穷理"无疑包含着认知理性;朱熹的怀疑主义也是出自一种不迷信经典、不盲从权威的理性精神;在朱熹的民本主义思想层面上,人本主义与国家主义达到了有效的统一。朱熹哲学中的这种知识理性、科学怀疑精神、人本思想,是学校教育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各类学校教育中最需要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传统。朱熹所阐发的"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的道理是教书育人的永恒话题,其国家理念和民本主义思想也是目前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