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9月,接到路翎之女徐朗的信:“遵照我母亲的嘱托,送寄您一本《胡风路翎文学书简》存念。”这是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的由胡风女儿晓风编的新书。抚磨着这册装帧素朴却充盈历史厚重的书,随意翻开,一段话语赫然眼前:‘哦底魂魄是在夜里飘流而踌躇的”,这突兀之语犹如陡崖上高悬的峭五,格外刺目。又有几分怪异。这是路翎1943年10月致胡风信中的一段。一个年仅弱冠的青年竟有这股强烈的生命痛感,在充满阳光的黄金年华,生活在他心灵上留下的却是如此浓重的阴影。我顿生侮意。路翎是年初才离去的,我再也无法当面求教了。不…  相似文献   

2.
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特别重视作家直逼人物灵魂深处的笔触,而不是令人厌倦的思想表象的描述。“绝不循规蹈矩”,正是路翎做人和创作表现出来的根本特色,这是区别于一般作家才智的关键之处。路翎在文学创作上,有幸得到精神导师胡风的呵护和引导。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在路翎的小说创作中证实了自己的可行性和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更应该看到,路翎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胡风倡导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结合,更是一种灵与肉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人阶级的心路历程论路翎的剧本《英雄母亲》木金(一)路翎继剧本《人民万岁》之后,又创作了剧本《英雄母亲》,倘若说前者是写黎明前工人阶级的精神蜕变与成长,那么后者则是写在祖国的早晨、旭日东升之际,中国工人阶级在进一步政治化的过程中的痛苦与欢欣。若是...  相似文献   

4.
路翎始终以“个性解放”,寻求群体革命与个体解放为创作主旨,体现了一名纯粹现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文章从路翎小说的“生命原始强力”、“流浪意识”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的问题简论路翎小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七月派的代表,路翎在他笔下设置人物的内心冲突总是异常激烈,人物总要经过反复地被拷问才能到达灵魂深处,路翎的语言常常出神入化,很好地贯穿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完美展现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相似文献   

6.
朱珩青的《路翎传》用翔实的材料考证了路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传记指出《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描写的蒋家大院就是路翎的出生地苏州蒋家,小说中陆明栋的生活原型就是路翎本人,其他人物如蒋捷三、蒋淑华、傅蒲生等都有生活原型。传记还指出《谷》所写的故事实际上是路翎1940年初与李露玲在合川县育才学校时期的一段爱情纠葛,而《云雀》是以路翎的好友阿龙的妻子张瑞为原型所写的反映知识分子性格悲剧的故事。朱珩青《路翎传》原型考证的价值在于为证明路翎小说的自传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同时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了恰当的注脚。  相似文献   

7.
与1948年以前的路翎小说研究相比,新时期路翎小说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新颖化、价值尺度多元化的特征,本文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文本研究及文学专著的撰写几个方面对新时期路翎小说研究作以评述,以期推动路翎小说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 ,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 ,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 ,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 ,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 ,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 ,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将路翎发表的文论文章归纳为三个时期分别论述 ,并在整体上透过代表性的文论的分析指出路翎 195 5年前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在分析文论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路翎文论发表的背景 ,与他本人创作上的关联。本论文偏重史的研究 ,至于路翎的文艺思想本身 ,有待于另一篇论文完成。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学史上,鲁迅所开创的解剖国人灵魂、改造国民性的新学传统影响了一批新学家,他们对鲁迅精神血脉的艰难持守证明了鲁迅精神的生命力。在鲁迅的后学中,路翎即是其一。章试图从路翎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超越角度来体现鲁迅精神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路翎作为七月派重要的小说创作成员 ,追求创作主体对创作对象深入把握的主观战斗精神 ,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中去 ,创作出一系列颇具独创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路翎从事创作的 4 0年代是政治位居社会中心地位 ,政治话语代替一切话语的时代。路翎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以与主流文学疏离为代价的 ,这代价是惨重的 ,直接导致了后来路翎的悲剧命运和对其艺术生命的残酷扼杀。文章意从路翎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与 4 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分析入手 ,重现路翎当日独特、深远的艺术理想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路翎作为进步现实主义流派——七月派的最具代表性成员,其影响力是深远的,他创作的小说所构成的独特风貌在现代学史上已蔚为奇观,为学的发展,尤其是为现实主义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践模式与尝试视角。这不俗成就的取得,这别具一格学样式的造就,都与当时胡风的艺理论主张紧紧相连,可以说,它们是路翎对胡风理论孜孜探求与忠诚实践的结晶,是他充分实践胡风理论后取得的成果。基于此,完全有理由宣称:路翎,一个不折不扣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是也。本试图从胡风理论的三个层面来探求路翎所作出过的努力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心理描写是路翎小说的主要特色,由于强调极端的内倾,所以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往往是浓墨重彩激情四溢,在情感的奔涌流泻中造成一种冲击力。就心理描写内容来讲,这种内倾集中表现在精神奴役的创伤、原始生命力的张扬、情理相悖的苦痛三个方面。但有时路翎会因过度沉迷于人物内心深处而不能自拔,导致心理描写出现失真。  相似文献   

14.
在路翎小说中疯子形象是一个惹人注目的存在,他们的从放逐到疯狂到毁灭的生命轨迹,孤独敏感、软弱、神经质的性格蕴涵,既显示出作家对人类真实生存状况的探询与拷问,又让读者感受到无法回避的深刻震撼。疯子形象作为路翎小说中的一个独特景观,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40年代,路翎面对的是十分丰富的"传统"。对主流的靠拢与疏离构成了他创作的狭小地带。这种"在,而不属"是路翎及其创作的显著特点,从而被主流指认为"异质"。  相似文献   

16.
生命强力是解读路翎小说的一把钥匙。路翎对生命强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20世纪40年代初《饥饿的郭素娥》到40年代末《燃烧的荒地》,他一直在小说中探索反思生命强力的内涵及其价值,并逐步扬弃了原生态生命强力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从中发掘出人性性格自我价值的火焰,使这成为劳动人民摆脱精神奴役创伤的途径之一。路翎的这种努力突破了客观性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7.
路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肖洛霍夫在各自的作品中都竭力消解传统意义上“父亲”的崇高性,并以自己特有的理念重构理想中的父亲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疯狂的仇恨走向宗教救赎;肖洛霍夫以淡漠的姿态体验虚无;路翎则以宽容与爱为原则展示了寻找父亲的艰难和痛苦,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从这种比较中,我们更能感觉到路翎创作中的这种民族形特征。  相似文献   

18.
路翎小说人物思想里那些互相对立的矛盾意识也构成了一种复调关系,这使路翎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复调特征:以人物的自我意识为叙述中心;人物形象的未完成性;挖掘人物内心的知识分子式的叙述语言。  相似文献   

19.
路翎小说中所塑造的病态女性形象无疑深受俄苏作家的影响,但两者在刻画类似女性形象时,却体现出了迥异的思索。相比于俄苏文学中病态女性身上的“现代性”特征,路翎笔下的病态女性依旧只是一种传统男性视野中的“叙述”,这种言说特征只是作者的一种本能表达,离“个性解放”的目标还十分遥远,永久的象征性依赖状态恰恰是路翎文本中的病态女性区别于俄苏文学中的同类女性的最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路翎小说、戏剧一以贯之的特点是:以高强度的心理描写和超常态的灵魂试炼,对于人物人性的内涵予以发掘和升华,对于人性之辉煌予以照明和绘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