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通过媒体上的经济报道来关注经济生活、经济现象,人们通过媒体上的经济报道来学习经济常识、解读经济发展。经济报道介于沉重的理论和现实间、专家与大众间。它们既有传播前沿之知识之功效,又有释疑解惑、评点是非之义务,由此也就决定了经济报道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经济报道如何既保持  相似文献   

2.
李道荣 《传媒观察》2004,(11):37-38
深度报道一般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考与判断,它不仅追求报道的真实,更追求报道的深刻与全面。“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天之意义”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2002年5月16日至18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地记者在济源市举办了区域经济报道研讨会。有12名同志作了专题发言,有41篇论文作了交流。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报道的规律作了探讨。其主要学术成果综述如下。一、必须正确把握区域经济报道和宏观经济报道的关系区域经济报道是相对于宏观经济报道而言的。区域经济报道和宏观经济报道有两方面的不同。其一,宏观经济报道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和综述,是对构成宏观经济的各个区域经济的共性概括。它的目的是表现经济发展的大势,而不着意展示区域经济中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4.
对地方党报而言,相对高密度的开放型经济报道只是近几年的事,这是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地方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唯其新,报道又容易止步于新东西的简单记叙或再现,而对潜在的新闻价值缺少“发现的眼光”。要做到开放型经济报道出新、出彩、出其不意,就要确立与之相适应、与新闻规律同构的开放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秦丽 《当代传播》2003,(2):24-25
社会经济敏感度的普遍提高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传播热潮。在众媒体竞相加重经济报道之时,西部各省区的电视媒体由于报道更多地偏重实证经济学范围,导致报道面延展不开,报道量不足。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并重,努力契合人们“不作经济旁观”的心理,这才是西部电视经济报道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6.
我和史颂光是同乡、也是朋友,更是关注和研究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道。近十年来,史颂光的作品我几乎每篇必读,甚至了解其酝酿写作过程。这里结合平常交往中的感受,对其区域经济报道谈点浅见。学者的思维:区域经济报道之根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更多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既有地利条件因素,又有人文观念因素,认知一个地区、一个区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创新意识。史颂光作为一名记者,较早地认识到区域经济研究对区域报道的重要性,既是一个早觉者,又是一个先行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经济及国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并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且经济发展和改革又面临一些比较复杂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既赋予经济报道以新的内涵,也对经济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经济报道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王晴 《传媒观察》2004,(9):61-61
提起“经济报道”,人们立即会想到“观点 例子 数字”,“经济报道”也因此成了枯燥新闻的代名词。事实上,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生动耐读、引人入胜。像《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经济类报刊,近几年来不断尝试改革经济报道形式,在“活化”上下功夫。据笔者观察,引人入胜的经济报道一般都有以下几个共性:  相似文献   

9.
殷兴龙 《新闻三昧》2006,(12):45-45
经济新闻有宏观报道、中观报道和微观报道,但不管哪个层次的报道,作为工人报刊都应比一般报刊更贴近群众。近一个时期以来,工人日报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继推出了一些能够体现工人报刊经济报道特色的典型报道,如九省市农民工求职路线图、住房、廉租房等系列报道,深受各方好评,有专家评论这是工人日报经济报道的价值回归。工人日报的经济报道曾经经历过几个最典型的时代模式,五十、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以一厂一店、工业成就形势报道为显著特征。文革时期停刊,1978年复刊后基本沿袭以前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工人日报的经济报…  相似文献   

10.
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新经济异彩纷呈,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大书特书,可是在经济报道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亲和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由于常规思维的束缚,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写作中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造成片面性、简单化、绝对化,形成枯燥乏味或大同小异的思路,表现又呆板,缺乏吸引力,受众不欢迎;其二、缺乏深度,缺乏诱导力。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广大受众对一般性的经济报道已深感不满足,他们希望了解经济报道中深层次的东西,希望知道经济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经济事件进程中各种矛盾的撞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与经济有关的信息成为热点。围绕经济生活进行的经济报道面临报道理念、方式的转变。经济报道要吸引受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就必须踩准以下三个基点:带有一定指向意义的判断能力;对经济信息、现象草根化的“译制”能力和宏观、微观环境下流畅转化的思辨能力。这样才是经济报道的生存、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2.
刘扬 《新闻与写作》2000,(11):17-18
传统的经济报道,一般是按照上级有关经济报道的精神,从国家和本地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中确定选题;或是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做出了成绩,有了经验,记者及时采写、报道。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单纯地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读者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必须拓宽选题思路,扩大选题范围,创新思维模式。 记者拟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文章及本人的采写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用政治的眼光透视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 经济活动关系到人…  相似文献   

13.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天之意义“,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经济类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新闻不同,它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快“。一个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经济数据,其背后往往蕴涵着国内的、国际的和历史的背景,读者也希望透过表象把握经济的未来走向。所以,一篇质量上乘的经济题材深度报道,一般都超越同一事件时效性最强的报道,成为亮点。  相似文献   

14.
邓涛  强月新 《新闻前哨》2002,(11):18-19
一、创新经济报道模式要做好“入世”后的经济报道,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及时转变报道观念,同时注意做好思想性、服务性、引导性三方面文章,创新经济报道模式。思想性是经济报道的深浅标记。“入世”后,新的经济报道题材层出不穷,思想性成为贯穿于报道主题的命脉。《文汇报》上的一篇题为《中国土豆为何不敌美国马铃薯》的报道,着实发人深思。其文意如下:土豆在我国的菜市场上,历来是低价值的。但中国土豆,是从土地到菜篮子,美国马铃薯却“千锤百炼”身价增;中国土豆,风吹雨打不穿“衣”,美国马铃薯,离开土地“孵空调…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报道历来是媒体宣传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采写的难点。相比其他媒体,线性传播和声音稍纵即逝的广播,似乎更难驾驭经济报道。广播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处在领导,媒体、听众三方面都不甚满意的状况,程式化、枯燥乏味.浅显生硬、千篇一律的经济报道仍占相当比重。经济报道缺乏鲜活性、生动性和可听性的问题,已成为广播  相似文献   

16.
经济领域异彩纷呈,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改革风起云涌,这些都为我们的经济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把握好经济报道,使其更具生动性、可读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写好经济报道必须睁开“两只眼”,以开放的视角、动态视角去报道经济现象和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与时政报道一样,经济报道是各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日常报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一些媒体的经济报道中,人们看不到报道的新闻性,感觉不到报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国徽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在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迫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报道方式情况下,人们不仅需要一般的经济新闻,也需要从多种角度和采写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在经济新闻的采写中,我经常觉得自己象一个生活捕手,每天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更多地是在承担一份责任,那就是捕捉住、采写出充满生活气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经济报道一般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  相似文献   

20.
李定辉 《新闻界》2001,(5):58-5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就要求新闻工作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要有新的经济报道观念与方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研究和确立经济新闻的价值标准,这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一、要彻底改变对经济活动报道包揽一切的观念,坚持经济报道的客观公正经济报道必须围绕经济活动,这是无疑的。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党报充分发挥了它被赋予的功能。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