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炽昌虽然是浙江人,但是长期在河北生活,在保定完成了《客窗闲话》,其中多有武侠故事。吴炽昌与河北的文人高继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保定和河北的文艺繁荣作出了贡献,引领了晚清北方小说的武侠风气。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首先武侠小说揭示了农耕文化的封闭陋塞,安土重迁。群体意识造就了仰仗超人,除暴安良膜拜英雄的义侠心态;而农耕社会的生民孱弱,以官为本,使民萌生企盼清官拯救以弥补义侠局限的清官心态。其次,武侠小说还反映出农耕社会特有的组织结构是义侠生存发展的沃壤。宏观社会结构的疏散且常失控为先秦模式义侠提供了契机;而微观村落社区的分散隔绝,则构成了两汉模式义侠聚啸的广阔的绿林文化带;晚清农耕社会结构的目趋解体,使侠士与土匪、帮会、保镖混杂莫辨,形成了晚清社会特有的似侠非侠的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一贯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思想的落伍为纯文学所排斥,但新武侠的出现却对武侠小说实现了颠覆性的改造,既延续了武侠的普泛性,同时思想上也能推陈出新,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就武侠小说的“立人”思想作了一些相关研究,以辨明武侠在小说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解释了武侠电影定义的基础上,从主题思想:注重文化传播;技法展示:注重真功呈现;武打效果:借助电影技术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武侠电影中武术元素的艺术化展现。最后总结出武侠电影对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播和普及;带动了武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武侠小说一贯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思想的落伍为纯文学所排斥,但新武侠的出现却对武侠小说实现了颠覆性的改造,既延续了武侠的普泛性,同时思想上也能推陈出新,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就武侠小说的"立人"思想作了一些相关研究,以辨明武侠在小说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武侠电影的艺术性塑造,即:以宣扬武术文化为影片主题、利用真实功夫展示武术魅力、选用动作明星演绎历史"明星"、借助电影技术增强动作效果;继而分析总结了武侠电影的整体价值: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加速中国武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电影产业和武术产业的共同发展,是宣传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旨在引导观众从不同视角欣赏和理解武侠电影,同时也希望对发展和普及中华武术运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类电影离不开对武侠文化、民族精神的表现。以塑造侠的形象为主线的中国武侠类电影,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人物刻画:一种是侠客与传奇故事的结合,另一种是英雄与人物传记的结合。相比较而言,人物传记类武侠电影更能从深层次上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涵,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一贯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思想的落伍为纯文学所排斥,但新武侠的出现却对武侠小说实现了颠覆性的改造,既延续了武侠的普泛性。同时思想上也能推陈出新,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武侠小说“立人”思想的相关研究。可以辨明武侠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陆新武侠小说自2001年兴起以来,经历了衔接、调整的第一阶段之后,到今天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这就是“盛世武侠”。盛世武侠是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大陆新武侠自身面目的展现,其文化特征和价值指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盛世的包容性与盛世的宏大气魄;二是盛世的发达性与盛世的灿烂文明;三是盛世的昂扬性与盛世的中国英雄。  相似文献   

11.
谈古代武侠的武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历史上的武侠其行为是以武行侠,遵守武德是做为武侠的基本条件,武侠的武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武侠的授徒、择师之德;二是武侠的施武之德;三是武侠的处世之德。  相似文献   

12.
余承周 《文教资料》2012,(19):76-77
武侠文化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显像,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载体折射出民族历史文化道德和审美心理图示。独特的"远景"内涵与近乎宗教的传播"势能"推动,在千百年的文化传递中,在既定的文化传统中产生了契约式的心理定势,进而产生了独特的美学肌理。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湖的概念做了一番梳理,从超越时代、跨越地域的叙事境遇,权力角逐的官场、豪侠争霸的武林,纷繁复杂的社会、瞬息万变的人生等三个方面对江湖这一中国武侠电影的隐喻空间进行了论述。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江湖"包容万千的文化意像,给以"江湖"为题材的文学艺术贡献广阔的"叙事空间";中国武侠电影所着意刻画的"江湖",实质上就是人间社会的隐性再现;武侠电影是在用"江湖"隐喻"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活跃其中的人们的"瞬息万变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邱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6):102-105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伦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中国武侠电影形成一种特异的"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两个"叙事母题"是一种互为映衬、同时彰显的关系;"家族为本"的伦理思想在武侠中普遍存在;引领武侠电影走向不朽、并不断创造银幕传奇的灵魂是义、是情;对信义的追求是武侠电影矢志不渝的叙事格调。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潜藏于中国武侠电影当中的伦理意识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陆新武侠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大陆新武侠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作家、作品,与武侠相关的影视、网游,以及关注这种文化的读者与之产生的互动,通过复杂的媒体运作与传播产生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现象。它有六个标志性事件:2000年前后清韵"匪帮"成立;2001年《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2002年电影《英雄》公演;2003年,武侠网游《剑侠情缘》上线;2004年,盛大网络收购起点中文网;2006年,大型动画卡通片《红猫蓝兔七侠传》推出。狭义大陆新武侠主要是指以《今古传奇·武侠版》为平台推出的一批武侠作家与作品,代表作家是沧浪客、小椴、沧月、凤歌、江南、步非烟等人。大陆新武侠由复苏到发展,与中国不断加速的、全面的都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它是在由杂志、图书、网络、网游、影视、手机等组成的"全媒体"平台上展开的,其中,网络媒体是关键,它推动了故事技术的演进和武侠范畴的多元与扩展。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大陆新武侠在小说原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今古传奇·武侠版>、<白桦林·新武侠>、<湖北画报·奇幻>、<科幻世界·奇幻版>、<武侠故事>等期刊为阵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2004年大陆新武侠文坛的成就,昭示着以中国先进文化为指导的中国大陆武侠文学与通俗小说的繁盛.  相似文献   

18.
从《新龙门客栈》看徐克武侠电影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龙门客栈》是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武侠电影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作为蕴涵着东方民族文化传统与自由侠义精神的武侠电影,影片气势恢宏,意蕴深厚,人物、气度、故事、心理无不透射出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文化特质,深具传统特色和民族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9.
从武侠文化和美学视角分析,《卧虎藏龙》通过一件兵器、一个人物、一场仪式等典型意象的营构来创造"武术之美",在"武术之美"中表现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不仅成功地将武侠文化运用于影视艺术创造中,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武侠文化。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6 0、70年代 ,在晚清乡土社会民族自卫斗争的广泛兴起和蔓延中 ,以绅耆士子为代表的乡土社会民间知识精英从各方面向乡土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施加影响 ,从而在晚清乡土社会民族意识的觉醒中 ,发挥了双重作用。其一 ,他们催化和推动了乡土社会广大下层民众民族意识的复苏和觉醒 ;其二 ,他们又将这一走向觉醒的民族意识引导到了盲目排外的歧路上。晚清乡土社会民族自卫斗争因此长期未能步入近代新型民族主义的航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