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仲威 《收藏》2015,(5):103-104
永安琴砚,以三国吴景帝永安元年(258年)砖改制而成,因其形状如琴而得名。更为难得的是,此砖砚为清嘉道时期金石名家马起凤所藏,拓本又为马氏亲手所拓,拓本存马起凤、曹树珊、王逢辰、王成瑞、徐方增、褚德彝等金石大家题诗、题记及观  相似文献   

2.
汪云孙 《收藏》2009,(11):100-103
关于歙砚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从出土的一枚西晋永嘉元年便携砚提供的信息入手,对古歙州歙砚和龙尾山歙砚及其所珍藏歙砚作了一番梳理,从而对歙砚的起源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定:古代原歙州范围的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两晋以降,历代应该都有系绳便携砚的流传和使用。大约在宋代,由于携带、使用、制作上的不方便,便携砚的砚片开始被淘汰。明清时,便携砚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墨书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些理解对于从事歙砚收藏的朋友会有些启迪。  相似文献   

3.
陈晓润 《收藏》2007,(1):61-61
古瓷板画是我的收藏主项之一,在众多藏品中,年代最久的当属这块高不过9厘米,宽仅6.4厘米,乍看并不起眼的墨彩山水瓷板砚屏了。  相似文献   

4.
古砚收藏,学问艰深。笔者业余专藏古砚,虽名砚齐备,藏砚过百,但至今仍然碰到这种情况:一方古砚在手,只知新老,难辨砚质。依笔者之见,在四大名砚端、歙、洮、澄中,古洮河砚相对更加难求、难识。本文结合自藏的三方洮河砚谈点鉴识体会,请专家和藏友  相似文献   

5.
张阅阅 《收藏界》2010,(1):112-113
好友珍藏有一方古墨砚藏品(图1),长24厘米,宽15厘米,厚5.5厘米,重3.3千克,形似砚实乃古墨。“砚”面左上方有“竹林大士出山图”和“程氏君房”字样和款名。砚的中心边缘上下左右及四周边缘有各种人物69个和大象、牛、马、鹤、兔、鸵、鸡等纹饰,图案纹饰精细,神态生动,砚底背(碑)有明永乐朝翰林侍读学士曾桀“竹林大士出山图赞”近300字的题跋,  相似文献   

6.
李霞 《收藏》2009,(7):154-157
人称孙轶青老先生为“砚痴”,他笑呵呵地接受了。 在那满壁樟香,步步为书,触手为砚的书房里,85岁高龄的砚翁,并不蹒跚的脚步,仍旧乐呵呵地搬东挪西,让八大山人砚、纪晓岚砚、吴历观、邓石如砚……  相似文献   

7.
谢礼波 《收藏》2009,(7):121-121
2003年10月,我在青海省西宁市收藏爱好者吴弘毅先生家中看到这块奇特的大青砖。从它的大小和成色看应是一块古砖,但不知其具体年代与背景。  相似文献   

8.
闵正国 《收藏》2008,(1):175-175
据砚史载,河南虢州(今灵宝)及豫西一带,首先出现澄泥砚。宋时李之彦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为第一。”另有一说,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7)
正陆心源(1834~1894年),既是清代著名藏书家,又是版本目录学家。他既富金石书画收藏,又精于考据之学,一生收藏宏富,著述丰厚,有《金石学补录》《金石粹编续》《穰梨馆过眼录》《仪顾堂文集》《宋史翼》《潜园总集》等传世。其古砖收藏也为当时之翘楚。斯人虽逝而其藏砖之"千甓亭"于今尤在(图1),其所著《千甓亭古砖图释》(图2)更是后世古砖鉴赏的宝贵资井十。陆心源,子字稼,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史称其"资禀奇颖……年十三通九经,尤  相似文献   

10.
姜涛 《收藏》2007,(8):133-133
砚台的制作和使用,最早出现于商周,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出许多制砚名家。在我国制砚史上,砚雕大师高凤翰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萍  马干 《收藏》2008,(2):126-126
现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兰亭集序砚”为明代端砚。砚体上刻有人物、山水、诗文,长27.5厘米。其石质细腻坚致,造型古朴典雅,保存较为完好。砚底内凹,阴刻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图1),凡11行,刀法娴熟洗练。砚棱上有划痕和磨损的痕迹。砚的四侧及砚面采用浅浮雕手法刻兰亭故事,有人物40余人,神态各异。并刻亭阁台榭、小桥流水等,毕现古时兰亭自然环境和景物,意境清丽淡雅。  相似文献   

12.
安仲印 《收藏》2008,(2):127-127
笔者收藏有一方抄手澄泥砚,胎质坚细,呈蟹壳青色,表面包浆如涂一层银,古色古香。砚面呈梯形,长13.9厘米,前宽8.3厘米,后宽9厘米,厚1.8厘米。砚堂与砚池相通,为淌池式,两边框宽0.8厘米,前后框宽1.1厘米。从砚堂至池底坡度较大,墨池较深,池底圆滑,线条优美生动。砚四侧自上而下内敛,砚面尺寸大于砚底。砚面前段中部挖空处中央有一长方形戳记,  相似文献   

13.
2006—23—4"砚"邮票上描绘了2方古端砚(图1),王虎鸣在《享受设计的乐趣》一文中介绍:"具体到每枚邮票的器物……‘砚’中展示的是广东省肇庆市端砚博物馆所藏的宝刀荷香端砚(明)和双凤纹抄手端砚(清)。"(2006年第9期《集邮》)2014年11月底,笔者参观肇庆端州区江滨四路7号的叶挺独立团旧址——阅江楼后,在阅江楼西侧的崧台书院内无意中看见《砚都瑰宝》展览,约500平方米陈列室、380多米的展线  相似文献   

14.
谢映明 《收藏》2007,(2):60-61
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梅县水车窑,是唐代专烧青瓷的古窑。1982年11月,由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来临现场考证命名。窑址多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水车镇瓦坑口(今水车大桥西端)、罗屋坑和南口镇崇芳山等地。完好器多见于畲江镇古墓,梅州市各县亦有少量出土,如平远县出土有双系罐,蕉岭县出土有箕形砚和四系罐等。  相似文献   

15.
李哲伟 《收藏》2014,(5):112-117
以建筑为最初功能的古砖,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历史轮回的变迁,高古淳朴。尤其是皇宫及高等级墓葬所用的砖,大都有图案文字纪年款,既有欣赏价值又有考古功能,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好。存世的古砖以汉、晋为最多,造型有长方、正方、扇形等,图案纹饰可分为两类:一为纪年铭文砖。记录营造建筑的朝代、时间,如:东汉"永元八年""永和九年",三国吴"甘露二年""宝鼎三年",晋"永嘉元年""义熙八年"等。  相似文献   

16.
王祖伟 《收藏》2009,(12):102-104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后汉许慎称:“砚,研也,和墨之具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的一座五千多年前的墓葬中出土一块带盖的石砚,掀开石盖,砚面凹处有一石质磨杵,砚旁有黑色颜料数块和灰色陶质水杯,这是一套较完整的绘陶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一对鸳鸯砚     
张亚彬 《收藏》2007,(9):125-125
最近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对端溪水坑砚。卖主讲,这是一对鸳鸯砚,不能拆开卖。并说这是主家的意思,拆散了太可惜。大大增加了我收藏这对鸳鸯砚的兴趣,于是我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两方砚个头不大,均为长14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墨池与墨堂构成一“吕”字形,又像人的半身照。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7,(6)
正汉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后汉书·班超传》:"安敢久事笔研间乎。"古无"砚"字,以"研"为习,能研墨者,皆为"研"也。近日再次研读宁夏《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发掘文本,在唐史索岩、安娘夫妇墓出土材料中看到关于绿釉辟雍砚的详尽记录,由此也勾起对刘新园先生深深的怀念。当年和刘先生相识,是因陶瓷研究结缘,后日久熟悉,方知刘先生除陶瓷外,对唐宋器用,特别  相似文献   

19.
李俊林 《收藏》2006,(2):90-91
近读史良先生发表在某收藏类期刊上的《如石如玉呵可生津——品评一方唐代澄泥砚》一文,根据所刊澄泥砚砚照及印款图片,可断其为一方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物件。因此草小文,对陕州人马寨村澄泥砚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07,(6):212-212
《西藏唐卡》;《明韵——田家青设计家具集锦》;《明代磁州窑瓷器》;《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钧瓷》;《寿石斋藏砚集》;《新见古玉真赏》;《中国陶瓷(修订本)》;《西魏隋唐五代十国货币图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