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强酸弱碱滴定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用HCl滴定Na_2CO_3时(酚酞作指示剂)无气泡产生;若用Na_2CO_3滴定HCl时(指示剂同前),产生大量气泡。为什么两种相同的物质参加反应,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反应生成物是否相同呢?对此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用HCl滴定Na_2CO_3为什么无气泡产生,生成的产物是什么?我们知道,Na_2CO_3是二元弱碱,它在溶液中产生二级水解。  相似文献   

2.
苛性钠(烧碱)为一重要化工原料。在工业用碱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许多乡镇企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冰碱(Na_2CO_3·10H_2O)采用苛化法制烧碱。但采用何种浓度的Na_2CO_3溶液进行苛化,才能提高原料利用率,才能在浓缩苛化碱液时节省燃料,取得最佳经济效果。本文就此问题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出发加以讨论说明。  相似文献   

3.
FeCl_3和Na_2CO_3反应的产物书本上一直持有两种书写形式,第一种:生成沉淀2Fe~(3+)+3CO_3~(2-)=Fe_2(CO_3)_3↓,第二种:双水解2Fe~(3+)+3CO_3~(2-)+3H_2O=2Fe(OH)_3(胶体)+3CO_2↑。高一化学课本中“酸、碱、盐溶解性表”注明“不”,意思是沉淀,应该写成第一种形式。但是许多书上指出第一种形式是错误的;应该写成第二种双水解形式。那么正确的是哪一种呢?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第86页,列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有人认为该方程式应写为;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笔者认为:这种写法不无道理。H_2O 后的箭头“↑”是不可少的,建议课本中的方程式给予修订。理由是:1.生成物中的箭头“↑”表示该物质脱离了反  相似文献   

5.
混合碱的测定是分析化学定量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是用HCI标准溶液滴定NaOH与Na_2CO_a或NaHCO_3与Na_2CO_3的混合物,实验教材中大都采用双指示剂法(酚酞、甲基橙)来测定混合碱的含量.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实用,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反应原理CO_2与NaOH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碳酸(H_2CO_3)与NaOH的反应。当n(CO_2):n(NaOH)≤1:2时,发生反应①CO_2 2 NaOH=Na_2CO_3 H_2O,溶液中的溶质为Na_2CO_3和NaOH,或只有Na_2CO_3;再向其中通入CO_2,则发生反应②Na_2CO_3 CO_2 H_2O=2 NaHCO_3;①②为连续的两个反应,可叠加得反应③CO_2 NaOH=NaHCO_3。即当n(CO_2):n(NaOH)≥1:1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_3;当1:2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溶液对乌塌菜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探索乌塌菜种子在发芽初期对不同浓度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溶液的耐受性。方法:以乌塌菜种子为试验材料,在乌塌菜种子发芽时,通过施加不同浓度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0、25、50、75、100、150 mmol/L,其中Na_2CO_3和NaHCO_3按照摩尔比1∶9配制),研究Na_2CO_3和NaHCO_3胁迫对乌塌菜种子发芽势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当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浓度≤25 mmol/L时,乌塌菜种子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幼苗根系活力等指标略低于对照组,抑制强度不高,而随着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浓度的升高,对各指标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论:乌塌菜种子可耐较低浓度的Na_2CO_3和NaHCO_3胁迫,高浓度的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可抑制乌塌菜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8.
Na_2O_2是“碱金属”一章中的难点,同时又是考试的热点,在解答有关Na_2O_2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反应原理的重要性2Na_2O_2 2CO_2=2Na_2CO_3 O_2↑2Na_2O_2 2H_2O=4NaOH O_2↑2Na_2O_2 4HCl=4NaCl 2H_2O O_2↑这几个反应看起来不难,但很重要,在各种不同层次的考试中,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复考查。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对这几个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其重要性应落实到这几个反应的具体应用上,通过具体  相似文献   

9.
以NaHCO_3和Na_2CO_3混合物中Na_2CO_3质量分数的求算为例设计各种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0.
Na_2CO_3俗名纯碱或苏打,白色粉末,属于盐类;其晶体为Na_2CO_3·10H_2O,易风化.一、组成1.化学键类型Na_2CO_3中含有离子键与极性共价键.例1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化学键与形  相似文献   

11.
1.忽视反应物浓度 例如,“将CO_2气体通入饱和Na_2CO_3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很多同学都知道,CO_2气体能与碳酸的正盐溶液反应生成碳酸的酸式盐,所以将上述离子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12.
四、酸(H~ )的性质1.酸与碱的反应HBr KOH=KBr十H_2O;H_2SO_4 Cu(OH)_2=CuSO_4 2H_2O;3HCl Al(OH)_3=AlCl_3 3H_2O;H_2CO_3 2KOH=K_2CO_3 2H_2O;H_2S 2NaOH=Na_2S 2H_2O;H_2S NaOH=NaHS H_2O;H_2CO_3 NH_3·H_2O=NH_4HCO_3 H_2O;〔注释〕酸 碱→盐 水。学生往往根据这个  相似文献   

13.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自然科学》第四册及人教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中都提到了灭火器原理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碱灭火器: Na_2CO_3 2HCl=2NaCl CO_2↑ H_2O或Na_2CO_3 H_2SO_4=Na_2SO_4 CO_2↑ H_2O  相似文献   

14.
题14:已知含负一价的氢的化合物(如NaH)与水接触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试写出CaH_2与Na_2CO_3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这是一个新情境试题.题中提供的新信息是NaH H_2O=NaOH H_2↑(告诉反应物、部分生成物及条件写化学方程式)。NaH与CaH_2都含有-1价的氢.表面上看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其运用,实际上考查的是初中生对信息的处理及迁移能力——CaH_2与水反应生成碱与H_2,生成的碱与Na_2CO_3溶液作用.本题综合性强,思考容量大,对初中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进行了较高层次考查。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称为酸;凡能结合质子的物质称为碱。根据这一理论,你认为下列物质中具有两性的是( ) (A)HClO_4 (B)NH_3 (C)CO_3~2 (D)H~ 2.四氧化三铁若看作“混和氧化物”时可写成FeO·Fe_2O_3;根据化合价规律和上述书写方法,Pb_3O_4若看作“混和氧化物”时可写成( ) (A)PbO·Pb_2O_3 (B)Pb_2O·PbO_3 (D)Pb_2O_2·PbO_2 (D)2PbO·PbO_2 3.某盐Na_2R_2O_3·5H_2O遇酸分解,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化学式中两个R原子可以看成处于不同的价态,它是一个常用的还原剂。该盐的重要还原反应如下:2Na_2R_2O_3 I_2=Na_2R_4O_6 2NaI;R_2O_3~(2-)离子的结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2NaOH+CO_2=Na_2CO_3+H_2O的反应实验,热效应和水的生成,同学不易观察与感触;用下图实验装置,水的生成,Na_2CO_3的观察、热效应的感触都比较方便,简化后还可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35页计算题的第2题.题目加热3.24 gNa_2CO_3和NaHCO_3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51g.计算原混合物中Na_2CO_3的质量分数.解法1:常规法.设原混合物中NaHCO_3的质量为x,则生成Na_2CO_3的质量为[2.51g—(3.24g—x)].有:2NaHCO_3(?)Na_2CO_3+CO_2↑+H_2O 168 106 x 2.51g—(3.24g—x)  相似文献   

18.
混合碱的测定是技工学校化工分析(即定量分析)专业课滴定分析法教材中具有一定难度、并具有代表性的一课。其特点是前后衔接紧密,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操作,为综合课型。 其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混合碱(NaOH—Na_2CO_3)的测定原理;掌握“双指示剂滴定”方法。 教学重点:“双指示剂测定”原理 教学难点:两个化学计量点的理解及应用 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情境,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相似文献   

19.
一、"净吃"思维的基本含义H_2O、CO_2与Na_2O_2发生反应时存在如下质量变化关系: (1)2H_2O 2Na_2O_2==4NaOH O_2↑固体增重36g 156g 160g 32g 4g (2)2CO_2 2Na_2O_2==2Na_2CO_3 O_2固体增重88g 156g 212g 32g 56g反应(1)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H_2O中的H元素质量,从固体质量变化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H_2O中的所有H原子;反应(2)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CO_2对应的CO(与CO_2物质的量相等)的质量,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CO_2中的所有CO.  相似文献   

20.
二、实验仪器药品 CO_2气体发生器;导管;双孔塞;试管;大理石;稀盐酸;饱和Na_2CO_3溶液;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现象 当CO_2气体通入盛饱和Na_2CO_3溶液的试管1时出现浑浊;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2由澄清变浑浊再由浑浊变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