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苛化法制烧碱基于如下可逆反应: Na_2CO_3+Ca(OH)→2NaOH+CaCO_3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浓度和温度),会建立平衡,但不能达到终点。因为纯碱和烧碱都易溶于水,反应的方向主要取决于Ca(OH)_2和CaCO_2的溶解度。随着反应的进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反应原理CO_2与NaOH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碳酸(H_2CO_3)与NaOH的反应。当n(CO_2):n(NaOH)≤1:2时,发生反应①CO_2 2 NaOH=Na_2CO_3 H_2O,溶液中的溶质为Na_2CO_3和NaOH,或只有Na_2CO_3;再向其中通入CO_2,则发生反应②Na_2CO_3 CO_2 H_2O=2 NaHCO_3;①②为连续的两个反应,可叠加得反应③CO_2 NaOH=NaHCO_3。即当n(CO_2):n(NaOH)≥1:1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_3;当1:2相似文献   

3.
Na_2CO_3从物质分类看,它应属于盐。但为什么人们叫它“碱”,而且在前面还要加个“纯”字呢? 对于“碱”,那是因为它的水溶液显碱性。而“纯”则要从它的生产发展过程来说。Na_2CO_3的工业生产流程,首先是由法国人路布兰于1787年提出并投入生产的。此法生产出来的Na_2CO_3的纯度最高不超过95%。1861  相似文献   

4.
混合碱的测定是分析化学定量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是用HCI标准溶液滴定NaOH与Na_2CO_a或NaHCO_3与Na_2CO_3的混合物,实验教材中大都采用双指示剂法(酚酞、甲基橙)来测定混合碱的含量.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实用,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5.
四、酸(H~ )的性质1.酸与碱的反应HBr KOH=KBr十H_2O;H_2SO_4 Cu(OH)_2=CuSO_4 2H_2O;3HCl Al(OH)_3=AlCl_3 3H_2O;H_2CO_3 2KOH=K_2CO_3 2H_2O;H_2S 2NaOH=Na_2S 2H_2O;H_2S NaOH=NaHS H_2O;H_2CO_3 NH_3·H_2O=NH_4HCO_3 H_2O;〔注释〕酸 碱→盐 水。学生往往根据这个  相似文献   

6.
FeCl_3和Na_2CO_3反应的产物书本上一直持有两种书写形式,第一种:生成沉淀2Fe~(3+)+3CO_3~(2-)=Fe_2(CO_3)_3↓,第二种:双水解2Fe~(3+)+3CO_3~(2-)+3H_2O=2Fe(OH)_3(胶体)+3CO_2↑。高一化学课本中“酸、碱、盐溶解性表”注明“不”,意思是沉淀,应该写成第一种形式。但是许多书上指出第一种形式是错误的;应该写成第二种双水解形式。那么正确的是哪一种呢?  相似文献   

7.
在强酸弱碱滴定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用HCl滴定Na_2CO_3时(酚酞作指示剂)无气泡产生;若用Na_2CO_3滴定HCl时(指示剂同前),产生大量气泡。为什么两种相同的物质参加反应,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反应生成物是否相同呢?对此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用HCl滴定Na_2CO_3为什么无气泡产生,生成的产物是什么?我们知道,Na_2CO_3是二元弱碱,它在溶液中产生二级水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溶液对乌塌菜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探索乌塌菜种子在发芽初期对不同浓度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溶液的耐受性。方法:以乌塌菜种子为试验材料,在乌塌菜种子发芽时,通过施加不同浓度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0、25、50、75、100、150 mmol/L,其中Na_2CO_3和NaHCO_3按照摩尔比1∶9配制),研究Na_2CO_3和NaHCO_3胁迫对乌塌菜种子发芽势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当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浓度≤25 mmol/L时,乌塌菜种子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幼苗根系活力等指标略低于对照组,抑制强度不高,而随着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浓度的升高,对各指标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论:乌塌菜种子可耐较低浓度的Na_2CO_3和NaHCO_3胁迫,高浓度的Na_2CO_3和NaHCO_3混合液可抑制乌塌菜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35页计算题的第2题.题目加热3.24 gNa_2CO_3和NaHCO_3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51g.计算原混合物中Na_2CO_3的质量分数.解法1:常规法.设原混合物中NaHCO_3的质量为x,则生成Na_2CO_3的质量为[2.51g—(3.24g—x)].有:2NaHCO_3(?)Na_2CO_3+CO_2↑+H_2O 168 106 x 2.51g—(3.24g—x)  相似文献   

10.
题14:已知含负一价的氢的化合物(如NaH)与水接触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试写出CaH_2与Na_2CO_3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这是一个新情境试题.题中提供的新信息是NaH H_2O=NaOH H_2↑(告诉反应物、部分生成物及条件写化学方程式)。NaH与CaH_2都含有-1价的氢.表面上看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其运用,实际上考查的是初中生对信息的处理及迁移能力——CaH_2与水反应生成碱与H_2,生成的碱与Na_2CO_3溶液作用.本题综合性强,思考容量大,对初中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进行了较高层次考查。  相似文献   

11.
一般处理叶片取得叶脉的方法是碱解法和酶解法。碱解法是将5克Na_2CO_3和7克NaOH溶于200毫升水中,煮沸后放入叶片,继续煮沸约15分钟(时间长短视叶片老嫩和质地而定)。取出叶片用清水冲洗,用毛刷刷去叶肉组织。也可用4%烧碱溶液浸泡叶片一两天,再刷去叶肉组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碱解时间不易掌握,时间短了,叶肉组织不易刷净,时间长了,细脉不易保全。酶解法是用果胶酶分解细胞壁间的原果胶,使叶肉细胞相互离散,而取得叶脉。这种  相似文献   

12.
一、"净吃"思维的基本含义H_2O、CO_2与Na_2O_2发生反应时存在如下质量变化关系: (1)2H_2O 2Na_2O_2==4NaOH O_2↑固体增重36g 156g 160g 32g 4g (2)2CO_2 2Na_2O_2==2Na_2CO_3 O_2固体增重88g 156g 212g 32g 56g反应(1)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H_2O中的H元素质量,从固体质量变化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H_2O中的所有H原子;反应(2)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CO_2对应的CO(与CO_2物质的量相等)的质量,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CO_2中的所有CO.  相似文献   

13.
CuCl_2溶液与Na_2CO_3溶液反应能生成绿色沉淀。这个沉淀究竟是什么物质?是Cu(OH)_2还是碱式碳酸铜呢?有人认为是Cu(OH)_2,但是更多的人则通过实验证明是碱式碳酸铜。本文拟从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CuCl_2和Na_2CO_3都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生成的Cu~(2+)、CO_3能发生水解。所以在CuCl_2。溶液中有水解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一、溶液中微粒浓度必然满足的等式关系1.电荷守恒: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如在Na_2CO_3溶液存在 Na~+、H~+、CO_3~(2+)、HCO_3~-、OH~-,各微粒浓度的等式关系为:[Na~+]+[H~+]=[OH~-]+[HCO_3~-]+2[CO_3~(2-)]2.物料守恒:即溶液中某元素物质的量总量等于溶液中所含该元素的微粒的物质的量之和,亦即溶液中的溶质(除 H、O 元素外)的元素守恒。(由于存在水的电离,所以不存在 H、O 元素守恒)如在0.1mol/LNa_2CO_3溶液中,原 Na_2CO_3中所含Na~+以 Na~+存在,而 CO_3~(2-)以 CO_3~(2-)、HCO_3~-、H_2CO_3三种  相似文献   

15.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第86页,列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有人认为该方程式应写为;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笔者认为:这种写法不无道理。H_2O 后的箭头“↑”是不可少的,建议课本中的方程式给予修订。理由是:1.生成物中的箭头“↑”表示该物质脱离了反  相似文献   

16.
学生对双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是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再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例如,分别将下列两组溶液混和,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1.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和;2.氯化铁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和. 1.Al_2(SO_4)_3+6NaHCO_3=2Al(OH)↓3_+6CO_2↑+3Na_2SO_4Al~(3+)+3HCO_3~-=Al(OH)_3↓+3 CO_2↑ 2.2 FeCl_3+3 Na_2CO_3+3H_2O=2Fe(OH)_3↓+3CO_2↑+6 NaCl2 Fe~(3+)+3CO_3~(2-)+3H_2O=2 Fe(OH)_3↓+3CO_2↑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此方法存在两点不足:其一,化学方程式不易配平;其二,“水”在方程式中的位置不好处理,什么情况下写,什么情况下不写,不易抓住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 CO_2,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待沉淀增至一定量后,若继续通入 CO_2,则发现沉淀逐渐减少,乃至全部溶解。开始所以生成沉淀,是因为 Ca(OH)_2与 CO_2作用生成了难溶于水的 CaCO_3(20℃时 CaCO_3的溶解度为0.0065克)。而后来沉淀的溶解是因为难溶于水的 CaCO_3与CO_2、H_2O 作用转化成了易溶于水的 Ca(HCO_3)_2(20℃时 Ca (HCO_3)_2的溶解度为16.60克)。学生对这一有趣的实验现象及解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们在解答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 Na_2CO_3和 NaHCO_3溶液这道题时,常作以下回答:分别取试液,各滴入 CaCl_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试液为 Na_2CO_3溶液,无沉淀生成的原试液为NaHCO_3溶液。  相似文献   

18.
化学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文字迷惑性强,题中隐含因素多,各类型的解法杂等特点。在解题过程中,抓住关键,找出隐含。例1.有Na_2CO_3,NaHCO_3、CaO和NaOH组成的混合物27.2g,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 ),CO_3~(2-),HCO_3~-均转化为沉淀,经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共29g,原混合物中Na_2CO_3的质量是 (A)10.6g (B)5.3g (C)5.9g (D)无法确定解析:此题关键就是HCO_3~-的转化,隐含  相似文献   

19.
提出将试验台设计理念融合到实验过程中。通过方案设计,学生对4种滴定方法有了更全面的掌握。采用电位滴定法分析Na_2CO_3和Na_2SO_3混合溶液,对Na_2CO_3的平均测量误差小于4%。设计性实验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促进知识结构体系化,激发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浓度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_2CO_3)对一周龄的小麦苗进行胁迫处理。处理10天后,测定地上、地下部分的干鲜重、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两种盐浓度的增加,地上、地下部分的含水量、干鲜重及地上部分叶绿素含量均逐渐降低。在相同N_a~ 浓度下,各指标多是Na_2CO_3的胁迫作用大于NaCl,其中Na_2CO3_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叶绿素的下降作用明显甚于NaCl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