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宇 《华夏文化》2010,(3):12-15
<正>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天然便具有中华文化重伦理重家庭的特点。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学界或从其与儒家关系角度关注,或从道教中一个教派如净明道等考察,这些研究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仅从这些角度考察,却无法了解道教孝道思想演变历程,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道教孝道观的不同形态及背后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洁 《华夏文化》2008,(3):26-28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国养生学有五大流派,即儒家养生学、道家养生学、医家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和佛教养生学。其中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养生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众多专家学者已就道家和道教在哲学上作出明确区分,但对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养生学的承继和区别,认识仍比较模糊,本文试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5.
道教的最高追求、根本信仰是道。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中道的哲学内涵,视道为宇宙的本原和主宰,并将其演化为宗教的至上神,以它为道教的根本信仰,由此推演出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伦理观和人生观。道教的道之追求不仅是一种理论探求,也是一种现实行为,重视道对治理国家整顿政治秩序和帮助人生命永存提升生命境界的作用和意义,有着丰富的人生论内涵,由此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人生境界论、人生价值观、生存环境论和性别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6.
道教以天书神授,创教立说,为维护其神仙信仰,使用符策云篆等神秘的符号来表达其宗教思想。今在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一组镇墓碑,向大家展示了道教神秘的文字与咒语。本文通过其与道经内容的对照比较,确定刘六一娘镇墓碑的出处与内容,进一步阐释镇墓碑中天书云篆的汉字译文,揭示道教为维护信仰而创造的神秘面纱,分析道教斋醮仪式与当时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直观展示道教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具有生命现实意义之宗教,土生土长于中国的道教,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以"长生久视"进而成仙为最终目的的生命世界观,而且,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建立起了一整套以"炼养修身"为主的生命实践观。因而,道教的环境生态思想和道门中人之炼养实践,为解决和应对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安全和老年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指导。而作为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养实践家的葛洪,以四十八岁之年"避地南土"的炼丹修养的践行,为老年人群的延年益寿、安度晚年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把宋明理学视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虽然涉及到佛道二教,但只是作为陪衬和点缀.因此对宋明时期的佛道研究尚很薄弱.特别是对于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总以为其理论思维层次低,思辨水平差,更是不够重视.孔令宏教授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勤奋探索,著成<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堪称这方面的力作,它是第一部宋明时期的道教断代史著作,就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而言,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个空白.其努力挖掘宋明时期道教内部的思想演进过程,阐发这一时期道教学说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出宋明道教理论所具有的深度和高度,全面展现宋明道教思想的历史面貌,因此对于中国道教史乃至于对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综观全书,笔者以为其具有以下几点颇值称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伍守阳是明末著名的内丹家。伍守阳的生命观集中体现了道教内丹学的生命观,对我们今日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从四个方面: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观、神炁相依的性命观、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观和重五伦之德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对伍守阳的生命观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王屋山作为天下第一洞天而闻名于世。唐代中期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玉真公主是王屋山道教兴起的核心人物,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极大提升了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后世道士对于司马承祯的不断强调使王屋山道教传统最终形成。金元新道教的复兴即以唐宋的道教传统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道教斋醮焚香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斋醮焚香是道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叩首焚香、拈香礼神等仪礼行为,赋予香以道德、无为、自然等灵性,作为奉道心志虔诚的象征,向上天神灵送去奉道信仰的信息,以求通真达灵,迎请天界仙真下降,以求祈福攘灾,保祜信众平安,具有极大的宗教意蕴,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罗贤佑 《寻根》2007,(3):21-27
在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路东,有一处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白云观。该道观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最初名为天长观。据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略》记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创建此观,后来天长观几经焚圮,几度重建,可谓历尽沧桑。  相似文献   

13.
道教音乐研究是宗教音乐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是道教研究和音乐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道教音乐为研究对象,运用道教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与道教活动和道教内容相关的仪式音乐和非仪式音乐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发生与发展规律,音乐类别与形态特征,传承与传播方式及其与道教仪式关系的边缘学科。 作为科学的道教音乐研究,至今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然而,此项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却是以调查、搜集、整理我国各地区传承的道教音乐为起点而逐渐发展成熟的。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早在本世纪20年代时,我国民族音乐学家郑觐文…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历来有三种看法:对立;和谐;既对立又渗透,既不对立也不融合、互不相干,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也不外乎以上几种看法,道教科学思想结构的特殊性,增加了把握它与科学的内在关系的难度。道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正是在天人关系上,中西走向不同,最终发展出了各自的科学思想和宗教思想。《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在对相关献全面系统研究基础上,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在学术理论和观点上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道教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真性,而基督教哲学认为人的本性主要是"罪".这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引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脱观:道教主张人复归真性,就可了道成仙;基督教主张人克服罪性,在生活上效法基督就可成为真正的人.从而,导致人的本质脱离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真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道教圣地     
道教色彩浓郁的巍宝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列为了中国的14座道教名山之一。"观此山,无峰不奇,无泉不冽,无寺不古,无树不翠,堪称清虚妙境;过斯境,有洞皆春,有鹤皆鸣,有霞皆青,有龙皆灵,  相似文献   

17.
金代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了金代道教发展的历史背景,详细考证了金代道教领袖的创教历程及传教事迹,系统研究了真大道、太一道、全真道的理论体系,从而对金代道教发展的整体状况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勾勒.  相似文献   

18.
黄璜 《中华文化论坛》2023,(4):61-76+189
汉地祈雨,尤到唐宋时期,愈加与佛道相摄。彼时西南边地的大理国写经也显示出大理国的祈雨仪式与汉地有着总体相同的文化特征。目前,在大理国密教写经中发现四则与祈雨相关的启请次第,一则抄于云南省图书馆所藏写本残叶“密教观行次第”中,另三则属于云南省博物馆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中的内容。通过该四则祈雨材料,大理国密教祈雨文化的概貌得以构现——从教法源流看,汉地密教祈雨法仍是其主要依据,同时汉地道教自然神灵信仰也被融摄其中,形成了以佛教为主,佛道双涉的神灵谱系。但这些道教神灵在行法中业已密教化,皆以道场观想的方式出现。虽然观想中的部分神灵显示出一定的行法特色,但观想法门和大理国密教祈雨法中的神灵谱系与中土密教总体一致,各祈雨次第之间的互见内容“摩诃婆罗”也反映出唐宋等汉地密教作为母体文化在大理国的传持,以及大理国密教对母体文化的接受和演绎。这些祈雨材料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反映出大理国和中原汉地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道教的生活方式非常生动地体现了道教所倡导的价值观。本文打算择取道教生活方式的几个主要方面,谈谈古老的道教怎样来为当今人们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虎头山之旅     
李惠赟 《大理文化》2012,(11):85-86
十年难遇的长假,我与友人一起相约虎头山。 虎头山,位于云龙县城东南角,因形似虎头而得名。明初山顶建有山神庙,洪化年问建有真武阁,清乾隆至民国陆续修建了一些道教寺观,形成以虎头寺为中心的道教建筑群。近来,又新修了龙池、虎泉和众多的亭阶及雕刻,使虎头山成为亭阶相连、山水相映的休闲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