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物喻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即通过联想对比,发掘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某一种事物比喻某一种人。这样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人的特性,使其更为灵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或精神更为生动、鲜明,物、人交融,各得其所,相映成趣,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那么,以物喻人如何彰显人物个性呢?一、抓住事物特征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给比喻分类,用的标准是本体和喻体关系上的显隐疏密,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另外,有人又把比喻分别分类为;正喻与反喻;近喻与远喻(即近取譬与远取譬);单喻与复喻(博喻);诗的比喻与散文的比喻;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分类标准。我曾以语言规模和表现方法为标准,把比喻归类分为简略型比喻与细腻型比喻两种(见拙文《含苞未放与孔雀开屏——比喻识别》,载《毕节师专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三期。此文于一九九○年,被列为在美国德州大学举行的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第二十三届  相似文献   

3.
易高胜 《高中生》2012,(10):10-11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喻证法能够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浅显.使严肃的议论生动活泼起来,给议论文增添不少风采。  相似文献   

4.
虚喻     
比喻,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明白化。它的喻体通常是实在的、易于捉摸的东西。但有时我们可以大胆地突破它,把喻体虚化.使构成的比喻呈现出一种虚无、空漾、奇幻的意象美。这种变具体为抽象的比喻手法我们称之为虚喻。  相似文献   

5.
博喻的妙用     
比喻这种修辞方式,是人们喜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几乎每一种文体中都可以用到比喻。比喻之中套用比喻,或是比喻连用,习惯上称之为博喻。运用博喻可以将原来板滞、平淡的内容,通过层层作比,而写得  相似文献   

6.
易高胜 《高中生》2012,(30):10-11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喻证法能够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浅显,使严肃的议论生动活泼起来,给议论文增添不少风采。充分发挥喻证法的说理功能,提高它的艺术品位,是写好议论文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徐岳的短篇小说《数学权威和他的宝贝儿子》中有这样的话: (1)雪睛啊,人生象一道数学题,又不象一道数学题。题解错了,还可以重演,人生是不能重演的。“人生象一道数学题”,用的是比喻,是肯定形式的比喻;人生“又不象一道数学题”,用的也是比喻,只是否定形式的比喻罢了。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前者叫做正喻,把后者叫做反喻。作为比喻,二者具有共同点,即都由本体和喻体构成,而且本体和喻体有本质的区  相似文献   

8.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9.
虚喻探析     
虚喻是以虚构的概念比喻现实中的事物,是一种临时构建的特殊比喻,是不依赖于身体经验。其语用功能是表达特殊感受,突出异常变化及诊断认知盲点。虚喻体现了虚拟思维,其虚实关系是以实铸虚和以虚喻实。  相似文献   

10.
说拟喻     
拟喻,即比拟式比喻。它是比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融合。客观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即决定了辞格间“非此即彼”的质的差异和对立,也决定了它们“亦此亦彼”的融合连通。拟喻作为两种辞格的交合,是意与象的奇妙组合,是人与物的典型融通。根据比拟的两种类型,我们可将拟喻分为以人喻物的拟人式比喻和以物喻人的拟物式比喻两种。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修辞中最常见、最多用的一种手法,有人称它为“诗歌语言的花朵”,实在并不过誉。比喻的类型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明喻,暗喻和借喻。此外,在专家的著述中,尚见有倒喻,反喻、较喻、多项喻、迂回喻等多种形式,尽管如此,比喻的类型也仍然没有囊括净尽,“藏喻”便是其中之一例。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汉语辞格中古老的人家族。《诗经》中“赋、比、兴”的“比”,就是比喻家族的远祖。随着汉语的发展,比喻的子孙繁衍成林。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把比喻分成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但划分嫌杂乱且有重复。到了近代,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开始注重于比喻的结构。在前人的基础上,濮侃在《辞格比较》(下称《比较》)一书中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引喻、反喻、曲喻、较喻、潜喻九种。划分之详细,阐  相似文献   

13.
博喻 互文     
博喻、互文这两种修辞方法 ,在语文教材中常有出现 ,而教科书和常用修辞书上对这两种修辞格的介绍却“语焉不详”。下面我对这两种修辞法的定义、作用等略作介绍 ,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博喻又叫复喻 ,是比喻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格式。博者 ,多也。当有时用一个比喻还不足以淋漓尽致地状写某一些事物的特征 ,或者需从众多方面 ,借助通俗鲜明的形象来加深对这个事物特征的认识时 ,就要运用一系列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使之更精密、更形象 ,这就叫博喻。如《荷塘月色》中把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相似文献   

14.
一、委婉的妙喻一次,钱钟书对想拜访他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用下蛋的母鸡比喻自己,委婉而风趣地拒绝了拜访。二、简明的妙喻  相似文献   

15.
连环配套喻     
什么是连环配套喻呢甲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相关的比喻连接在一起,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连,相互映衬,这样的一组比喻人们称之为“连环配套喻”。恰到好处地运用连环配套喻能引发人们的想象,调动思维,具有妙“喻”连珠,珠联璧合的艺术魅力。例如,郭沫若和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俯首甘为孺子牛”,  相似文献   

16.
比喻的本质是"两者似是而非",由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和喻词等要素构造.着眼事物(概念|词语)的相似处设喻,是事物性比喻,简称物喻,长于状物;抽取事件(命题|句子)的共同点设喻,为事件性比喻,略为事喻,传统语文学称作比或引喻,重在明理;而在事物和事件之间打比方,形成混合型比喻,简称物事喻,便于摹态.中学语文里,三类...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  相似文献   

18.
《围城》中的比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超越前人的,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许多研究者著文论及《围城》用喻的特点。本文试图从喻体的角度对《围城》用喻加以分析,现论述如后。一我们认为,《围城》用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取喻于身边通俗琐屑事物,以产生一种幽默或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百喻经》以近百喻喻世,系中古时期浅显易读的佛典名著。其篇章中的“喻”共有148例,所见类比、明喻、隐喻、对喻、借喻、反喻、讽喻七种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中古时期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成熟和功用。  相似文献   

20.
博喻是一束奇妙的比喻艺术之花。博喻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多处可见。博喻(又称连喻)是一种比较广博的连续性地运用比喻来对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多方面进行比喻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博喻既然是设喻广博而又有连续地不间隔地运用比喻的特点,这就必然有一个整体结构和展开方式问题,只有从整体结构上了解它表达和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对博喻有更明确的带规律性的认识。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体会,我将博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