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滨孙飘流记》说明个人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正好相反,人类文明及其最高成果才是鲁滨孙创造荒岛文明重演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王洁 《辅导员》2014,(5):53-53
上周,我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深深地被鲁滨孙的不怕刖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折服。  相似文献   

3.
《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文学巨匠笛福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笛福既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著名的政治评论家,又兼具商人身份,被后世赞誉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之父。《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他的船只不幸遇到风暴触礁,同行的其他船员都葬身鱼腹,只有他一人幸存,他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鲁滨孙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后来,他从岛上的土人手上救了一个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作为自己的奴隶。经过了整整28个年头,才有一艘英国船路过该岛,鲁滨孙带着"星期五"返回故乡。文章对《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滨孙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该小说自发表之后就一直备受关注。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特别是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鲁滨孙漂流记》中体现出来的后殖民主义色彩。从这一全新角度对《鲁滨孙漂流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殖民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实质,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5.
王春平 《考试周刊》2013,(86):14-15
“星期五”在《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中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却体现了“大内容”。文章从“星期五”这一角色出发,解读《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中的种族歧视、人的社会性、殖民主义、宗教文化殖民、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揭示出“星期五”在小说中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蝇王》、《珊瑚岛》和《鲁滨孙飘流记》这三部小说出自不同的时代,但作者都将主人公置于孤岛上。巴兰坦笔下的人物本性善良,而笛福和戈尔丁笔下的人物都知道邪恶生存于自身。《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颂扬了个人的创造力及其对上帝的信赖;《珊瑚岛》以一个传奇故事表现了大英帝国的社会精神风貌,旨在为儿童提供教育和娱乐;《蝇王》则是一部寓言,它将儿童世界作为成人世界的缩影给展示出来,从而打破了天真的神话,将人们带回到被巴兰坦置于"另类"和被笛福过分简单化的邪恶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在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作儿童的必读“生活教科书”,是教育儿童及青少年的好材料。人们之所以这样评价它,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能够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荒岛余生》这篇课文,没有多少故事情节,主要写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以及最后战胜自我、获得新生的过程。节选内容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就是鲁滨孙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心态变化过程。在大力倡导培养创新思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如何更好地生存是人人需要面对的问题。而现在的青少年却恰恰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基于此,结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我选择了关于生存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来指导学生赏读名著,旨在通过课内的引读带动课外的深读,使学生体会鲁滨孙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经历,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悟出生存的道理,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熠辉 《海外英语》2020,(8):241-242
《鲁滨孙飘流记》是英国18世纪文学巨匠丹尼尔·笛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享誉世界文坛.书中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在荒岛孤身奋斗,以其开拓进取、勤劳睿智、创造新生活的坚韧不拔的形象和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鲁滨孙自身的优秀品质帮助他在孤岛上成功自救的同时,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支持,获得他救,直至最终成功逃离荒岛,重返英国.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每学年要阅读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必读的书目。其中长篇文学名著有吴承恩的《西游记》、老舍的《骆驼祥子》、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奥斯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因此,中外名著走进考题,已经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1.
《鲁滨孙漂流记》最鲜明的特色是以第一人称的笔法来行,似乎是故事的主人公在给我们讲他的实际经历。记出身的笛福很善于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笔触来刻画人物、描:述故事。  相似文献   

12.
林蔚 《福建教育》2010,(2):11-11
记忆中一直有书的陪伴,幼年时的小人书、《童话大王》,稍大后的《少年文艺》、《鲁滨孙漂流记》,成年后的《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都是我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伙伴。而幼儿教育专业类书籍,如《儿童心理学》、《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著作,成了为我在职业生涯中排忧解难的良师。  相似文献   

13.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5,(13):20-20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略读课文《鲁滨孙漂流记》节选自英国作家笛福的同名长篇小说。教学本课,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和写作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鲁滨孙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学习主人公勇敢、善良、勤劳的精神。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本课应抓住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自主研讨,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受到人文熏陶。  相似文献   

14.
[原著简介] 《鲁滨孙漂流记》是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书中写到英国青年航海家鲁滨孙为了实现航海梦想,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踏上征途。在一次海难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不过,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相似文献   

15.
"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恩惠,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鲁滨孙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典型的例子。寒假里,我读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小说写英国青年鲁滨孙怀着云游四  相似文献   

16.
【案例】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作品主要叙述了鲁滨孙从小就向往航海,成年后多次出海经商。在一次航海途中,船只遭到飓风袭击,鲁滨孙流落到南美洲的某个荒岛。在岛上,他造房子,种粮食、水果,驯养野生动物,烧制陶器,制造工具,给自己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彻底改变了无农无食的苦难命运。他还从野人的屠刀下救出了一个人,取名叫“星期五”。二十八年后,他帮助一艘在小岛靠岸的大船平息叛乱,并搭这艘船重返故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导读】 英国作家笛福(1660—1731),在59岁的时候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部描写航海、旅行、冒险的作品,一出版便大受欢迎.他因而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近300年来。他笔下的人物鲁滨孙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令人震撼的荒岛生活经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读者。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1719)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西方社会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资产阶级冒险家“鲁滨孙”的形象后,接着在他的第二部重要小说《摩尔·弗兰德斯》(1722)里,笛福又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具有“鲁滨孙  相似文献   

19.
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自19世纪末被初次译介之后就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鲁滨孙漂流记》在中国的短暂辉煌主要受译入语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近代史学始建于20世纪初期,恰逢西方学界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史学在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以鲁滨孙的《新史学》为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体现了20世纪初期史学的“国际前沿”。在此同时,以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代表的清代学派,也对中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深刻变化以及所亟欲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比他们和鲁滨孙的见解,可以看到他们在“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这两个史学的根本问题上确实站到了当时的“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