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创造安全的城市人居环境1 998年 1 0月 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人居日。 1 998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更安全的城市”。它表明国际社会对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关注 ,也唤起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城市安全意识 ,强化城市安全管理 ,创建和谐、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城市人居环境。我国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这一天以“建安全的城市人居环境”为题 ,提出“城市是经济、政治、科技、文教”中心 ,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由于经济、社会和其他复杂原因 ,城市犯罪、尤其是暴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健康城市"的理念,以体力活动和人居环境相关的理论为基本着眼点,从构建促进体质健康的人居环境出发,分别从自然环境、运动环境、休闲环境、交往环境和健康教育环境这五方面,对城市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籍此提高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文俊鸿 《科教文汇》2009,(32):270-270,274
以消耗资源与能源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社会,在推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具备自然资源和山区人文景观的山居地带,构建人居环境的同时,既要保护好传统文化遗迹,又要考虑到以人为本的人居理念。这就需要在山居花园人居环境的生态构建时,运用科学设计手法进行改造,使其构建出融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和谐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地关系的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涛  沈镭  高天明  薛静静 《资源科学》2012,34(7):1192-1199
自20世纪90年代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的全面启动以来,澜沧江流域(即湄公河上游)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作为研究区,以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内容,在明晰人居环境概念,建立基于人地关系的人居环境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澜沧江流域56个县(区、市),借助因子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对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时空演进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格局上看,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南至北等级递减;从时序演进上看,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②近10年来,基础设施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步被经济发展因素所超越,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引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中,并据此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利用该模型选取24项反映现实生态位与最佳生态位之间耦合度的单项指标,构成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环境生态位三大类独立的评价指标,用以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同时,以浙江省9个地级城市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这些地级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杭州最高,温州最低,其中经济生态位对我省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的影响最大。本研究表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不但可以定量地研究各个区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态位适宜度,还能简明直观地揭示引起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态位适宜度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和空间分异规律,从而为决策管理部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乡村园林与城镇园林相比更具自然性和率直性,具有反璞归真的意义,也更贴近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对传统乡村园林环境进行专题研究,总结其理论精华,在继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村镇园林与人居环境规划的新理论体系,对正确和科学地指导现代村镇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和困境、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5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浅析住宅的健康与舒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舒适的住宅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健康舒适的住宅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让居住者生活在舒适、卫生、安全和文明的居住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居环境的分析总结,阐述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和生态良好、密切结合现代生活,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园林,必须把握作为人居环境,特别是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强调安全、生态良好、宁静优美、方便舒适、保障隐私、称意可心等综合性设计的原则,即设计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居环境的创造和改善,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与人类共存的永恒主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必然引起全人类的重视。本文在对城市人居环境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近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均得以提升,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对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受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以及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减少、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为了进一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议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2.
涨渡湖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对水禽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湖北省政府在涨渡湖开展的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示范项目,本研究在时涨渡湖区湿地恢复生境改造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该区域越冬水禽生境为标准,分析了涨渡湖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所导致的水禽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生境改造、湿地恢复措施后,原来遭到人类活动干扰破坏,基本退化消失的核心生境、适宜生境等高等级生境适宜性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废弃、重新调整生境敏感区域的道路和部分居民点等生境管理措施,能有效地减轻生境破碎化的影响,改善生境质量;对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虽然湿地恢复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通过生境改造和管理措施,模拟、重建湿地生境,减轻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影响,同样可以相当程度上提高有效核心生境面积,改善湿地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景观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通过对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近年来的景观演变的研究,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及湿地生境自然演变所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影响。详细阐明了作为生境管理措施的生境更新与生境调整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并以辽东湾湿地为例,探讨了生境更新与生境调整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欧维新  袁薇锦 《资源科学》2015,37(4):823-831
景观连接度和生境斑块重要性作为测度生境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评价生境破碎化、识别生境景观中重要生境斑块与垫脚石、辨明恢复生境的关键节点位置的重要方法,对于生境保护、优化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域,以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丹顶鹤越冬生境为对象,运用景观连接度指标和两种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考察1992-2012年间越冬丹顶鹤适宜生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这期间的重要生境斑块与关键节点位置变化。结果发现:1992-2012年间,丹顶鹤生境连接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对于维持景观生境面积与生境连接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小型斑块作为垫脚石和连接要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从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上来看,dPC指标反映的重要生境斑块更符合实际情况,BC(Betweenness Centrality)指标则可以明确需要恢复的重点生境位置,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在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规划等方面各有优势,需综合考虑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水鸟停歇地,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鸟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通过引用淡水对栖息地进行恢复,能大大提高水鸟的生境质量,增加水鸟的多样性。然而该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淡水、海水和废水资源,发挥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环境的功能成为水鸟栖息地恢复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的水鸟多样性及其生境需求,归纳了水资源的应用现状。在淡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使用淡水、海水和废水3种不同水源补给湿地时,水鸟及其栖息地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结合水鸟迁徙、黄河来水的时间特征、水鸟栖息地斑块尺度和区域尺度需求特征、不同水源的用水现状、恢复效果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提出了综合利用海水、淡水和废水对区域和斑块尺度的生境类型进行配置的生态补水恢复模式,建议斑块尺度重点考虑水深及水面植被比例,区域尺度重点考虑水资源分布及自然和人工不同类型湿地的空间优化配置,最后从多样性维持以及不同水资源综合有效利用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本文结果旨在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水鸟生物多样性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境质量是栖息地功能的重要反映,而互花米草扩张已经严重威胁栖息地生境。因此,本文以1983—2017年10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GIS和RS技术,运用InVEST模型,分析了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与互花米草扩张的关系。结果显示:①1983—2017年,互花米草扩张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面积百分比从1.693%增加到24.930%。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扩张表现出多方向、多变的特征;②受人类活动和互花米草扩张的影响,生境质量表现出明显波动变化:1983—1988年,生境质量指数从0.863上升至0.878,2014年下降至0.740,2017年又上升至0.775。③互花米草湿地面积变化与生境退化指数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与生境质量指数变化之间呈负相关。互花米草扩张致使区域适宜性生境——碱蓬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成为区域生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因素,控制互花米草扩张也将是区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结果可从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关系的视角为滨海湿地栖息地功能提升与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阳  刘悦忻  钱建利  郭游  胡迎山 《资源科学》2020,42(10):2010-2021
全面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现状,以此为数据基础进行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对综合开发及统筹布局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观测、识别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节点是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江西省万年县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类型、DEM、道路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数据对区域资源现状进行综合观测;同时基于InVEST模型、粒度反推法以及区域现状确定生态源地;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地形以及道路因子构建综合阻力面;并使用电路理论判定生态廊道,识别生态修复关键点。结果表明:①万年县生态源地面积95.93 km2,林地为主要源地类型,其对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至关重要;生态廊道长度217.89 km,其中,贯穿全域的33条关键廊道需要优先保护,未来可作为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及监测的重点区域。②识别出“夹点”11处,“障碍点”74处,区域生境连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③基于电路理论,通过源地选取、阻力面及廊道构建、重要战略点识别等,整合全域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针对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不同分区的资源优化策略,对于提高区域资源供给能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晓阳  申文明  万华伟  侯鹏  林刚 《资源科学》2016,38(8):1434-1442
动物的生境是动物生活环境因子的综合,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藏羚羊是一种濒危动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藏羚羊的生境,藏羚羊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对藏羚羊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藏羚羊生境需求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构建了藏羚羊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结构、海拔、坡度、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基于2013年和2014年的国产GF-1遥感卫星影像,提取了生境要素(生态系统结构、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最后结合DEM数据对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藏羚羊最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海拔为4100~5200m的草地区域,距水源500~2000m,且远离人类活动和道路;2014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14.78%,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相比2013年,适宜区、较适宜区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0km2、60.82km2,总体生境质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越冬季候鸟栖息地面积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夏少霞  于秀波  范娜 《资源科学》2010,32(11):2072-2078
本文考虑了候鸟在越冬期的生态习性、食物选择及生境偏好等因素,确定了鄱阳湖候鸟栖息地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并运用RS和GIS技术,确定了典型年份以及特征水位下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同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栖息地面积及其内部结构与水位之间的关系,并从湿地与候鸟保护的角度,评估了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水位调控方案对候鸟栖息地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水鸟基本上都分布在莎草草滩、泥滩洼地和水深不超过60cm的浅水区;②在候鸟越冬的不同阶段,鄱阳湖湿地可以提供的候鸟栖息地面积为天然湿地面积的24%-63%,栖息地面积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冬春季的枯水位,没有对候鸟及其栖息地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水位在11~12m(吴淞高程)时,可以提供的栖息地面积最大,水位再升高,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小,当水位超过14m(吴淞高程)时,将可能无法维持现有候鸟的栖息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境等价分析法的胶州湾湿地围垦生态损害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评估湿地围垦的生态损害,对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政策以及生态修复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黄海胶州湾湿地围垦,运用生境等价分析法,完成了围垦湿地的生境受损量、补偿量及补偿面积的评估.结果显示:1988年-1997年期间,胶州湾湿地围垦面积约为2264hm2,生境损害程度为54.5%.假设通过人工种植沼泽植被来修复受损湿地生境,且修复生境所提供的服务等于受损区域的生境服务,则修复工程的规模为358hm2,才能达到补偿受损湿地生境服务水平的目标.进一步参照不同类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平均公益价值标准,该围垦规模的生境服务损害成本约4264万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