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中探究出社会文化的种种信息。婚姻嫁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从汉字字形入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某个时期的婚姻形式。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文字材料考证来说明古代某个时期的婚俗文化状况。一、群婚形式据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姓,姓是“自我”的重要标志。但是,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为什么“姓”这个字却从“女”旁?让我们看一下《说文》的解释:“姓,人所生…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承上启下的变革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变化,引起了婚姻习俗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出现,产生了榜下择婿的习俗;商品经济的繁荣,引发了买卖婚姻的流行;中外化交流的频繁,又使民族杂婚现象明显增多。中华婚俗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3.
占往今来,不同国家、不瓦民族的人们,都把婚姻看作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婚姻礼俗成为民俗中最美妙的部分。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韩国,在婚俗上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 韩国在原始时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后,男女成亲要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初期,婚礼形式也很简单,结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二人成亲结为夫妇即可。  相似文献   

4.
“歌哭出嫁”与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陈崇凯(一)歌哭出嫁,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现象,是婚姻习俗中一种特殊仪式。许多人认为哭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的产物,是妇女为失去人身自由和痛苦生活开始的感情渲泄和悲痛,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哭嫁至...  相似文献   

5.
横亘在中东亚的中华古国与被大西洋、地中海、北冰洋环绕的欧洲大陆,同日不同辉,同天不同地,两地民族之间,方方面面千差万别。婚姻风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婚俗饱含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欧洲人的眼中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而欧洲民族的婚嫁习俗,在中国人看来也别具异国风采,更是时下年轻人流行效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区──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州,婚俗可谓风情浓郁而又独特。这里传统的婚姻形式是自主婚姻(个别也有包办式)。这种婚姻是在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自由恋爱、自订终身的基础上缔结的。这种婚俗世代沿袭,并在这一地域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恋爱择偶方式──“蜗达哟”(即:在一定的场所谈情说爱)。“娲达哟”一般都有季节和时间性。通常在农闲季节和节日集会期间进行。晚上严禁“蚂达哟”。这里每一个苗村苗寨都按姓氏宗族的不同,在村边寨头各划定一块空地、一座小山包等为“蜗达哟”的专门场所。苗乡的人们管这一场所称为“…  相似文献   

7.
宋仁宗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同构建了较和谐的文人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本文对宋仁宗在其中的历史功绩,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奥运年和金鼠年的到来,婚庆消费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结婚的礼仪标准模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民俗文化之一的婚俗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全民的关注与保护。2008年起,恒源祥家纺融合“大家纺”概念,将“和气致祥”作为公司的文化定位,由此着手开展“祥和文化”与“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并与产品相结合,由婚庆作为切入口,将中国的祥和文化进行延展。  相似文献   

9.
说“鲜水”:康巴草原民族交通考古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记录的地理位置不同的“鲜水”,可能与曾经在康巴草原保留历史文化遗存的少数民族的活动有关。康巴草原曾经是历史时期西部民族活动与迁移的走廊,考古资料可以说明这一地区也成为文化交汇的纽带。地名“鲜水”,也成为我们考察中国西部草原南北通路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0.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特有的音乐文化形态。主要流传于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的川、鄂、湘、黔四省。薅草锣鼓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感、信仰等风貌,是我们认知和研究土家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本世纪以来,在世界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薅草锣鼓的研究与保护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挖掘培养民间艺人,试图让这一习俗"活"着传承下去,但收效甚微。本文试通过对这一土家民俗文化事象的起源、兴盛及式微的分析,探讨其功能的流变及其式微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11.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一般“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中国文化史导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是理解文化与文明区别的重要尺度之一。哲学的基础是文化,而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无论那个时代的文化,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相适应。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抑或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具有实力,更重要的还需要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是最深远最恒久的影响力,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同民族最本质的内涵,是民族性格最本质的体现。自觉地将建设“文化中国”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坦然和自信的气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西域与中原乐舞:交流及影响王克芬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曾广取博采吸收融化了世界许多民族舞蹈文化的精华;而中华民族璀璨的舞蹈文化,又给予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以深刻影响。古代“西域”一词,是对一定地域的泛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地域范闵也不完全相...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它的永恒魅力不在于它是一种童年的玩物或幻想,而在于“童年”流露出的人类本性的真实性较之成年更直观,更接近人性底层。神话是原初先民不自觉的文化设计,在本质上是“人话”,其基本主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由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并不存在共同的童年,所以各自的神话也不同,神话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活的基因,时刻和本民族的人进行对话,从而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色。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当人们追踪各门学科的源头时,无一  相似文献   

15.
阿昌族的语言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俗蕴含多民族文化内涵,是阿昌族与其周边其他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文化涵化的结果。阿昌族民俗深受傣文化和汉文化的浸润影响,地理环境、政治体制、宗教传播、族际通婚等是阿昌族民俗文化涵化的主要原因。阿昌族本着“和谐共存发展”的理念,对其他兄弟民族的民俗文化加以采借与调适,从而形成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文化共存与交融,奠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民俗文化融合逻辑。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地中海幅员辽阔、气候宜人、景色秀丽,被誉为是镶嵌在欧亚非大陆中间的一块蓝色宝石。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人民自古至今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崇尚自然、享乐自然的“天性”。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更是将地中海人的这种天性敷上了神秘而浓郁的色彩。今天的地中海以及周边辽阔的疆域不仅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圣地”,还是传播自然文化的“天堂”。虽然地中海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语言和历史,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民俗特色和风情魅力,  相似文献   

17.
源远流长满族形成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尤其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上可溯至先秦古籍中的肃慎、汉与三国时代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五代的靺鞨及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满族于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民族名称,尽管变化复杂但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18.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新近建立了10个专题民族民俗博物馆。其中黄平飞云崖民族节目博物馆、兴义下五屯民族婚俗博物馆、台江文昌官民族刺绣博物馆、安顺府文庙蜡染文化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展品,是引人注目的民族服饰。节日博物馆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节日盛装;婚俗博物馆中,最有趣的部分是热恋中的村姑将亲手织绣的花带、鞋垫、荷包、背扇之类物品赠给情人作信物;蜡染、刺绣博物馆小,举问皆是民族服饰的精华──蜡染、刺绣作品。民族服饰在贵州民族文化中是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最近几年,贵州省文物部门将“抢救民族文物”的重点放在征集民族服饰上。…  相似文献   

20.
墨迪 《寻根》2001,(4):103-103
7月17日至22日,“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专家学者150人。契丹民族,从公元4世纪始兴至13世纪初西辽灭亡为止,共存在近千年。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王朝,自公元907年建国到公元1125年灭亡,是契丹社会经济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辽王朝与北宋共存,统治北方中国达200余年。终辽一世,其统治中心始终在今赤峰地区。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及祖州城遗址、辽太祖祖陵等一系列重要的辽代遗存,都在赤峰境内。会议主要围绕发祥于今赤峰的契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辽王朝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