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闻史的分期应该以新闻传播现象为标志,而不是政治事件,也不是简单的数字时间.<时务报>在近代中国首次使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形式成为主流,成为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改变了报刊从业人员的地位.它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近代新闻传播史第二个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很强的学科。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近现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发乍,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重点体现在新闻改革、新闻立法、舆论监督及媒介经济等方面。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新闻传播学这门学科,具有十分强烈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播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载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文化传播媒介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如新闻、出版、报刊逐步向近代化转变;教育从科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成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知识分子从传统的帝师王佐的官僚阶层转变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权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权是个人或新闻传媒通过大众传播机构,结合新近发生的事实,就人们普遍关注和现实存在的问题依法发表评论的权利。新闻评论权的行使是公众对国家权力实行舆论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是新闻评论权的宪政基础,但是还需要具体的法律——《新闻法》的立法来确认与保障这项权利。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以其信息功能、新闻舆论功能、文选功能、娱乐功能等形成了重要的消费导向功能。大众传播的这种消费导向功能以正面影响为主,也有某些负面的东西,值得各方面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清末新闻法规的产生及具体内容,探讨了清末新闻法规与近代报案、近代报业的关系问题,认为清末新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中飞 《海外英语》2010,(11):46-46
很多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会选择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这个大方向,侧重新闻和大众传播。该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职业型教育。必修课包括媒介理论,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是否必修因校而异。根据各校专业重点,会有一些与新闻和传播实践有关的理论课程,  相似文献   

8.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金融立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为构筑国家垄断金融体制展开了相当规模的金融立法活动。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致使该时期的金融立法呈现出垄断性、特权性、渗透性、适时性等特征。该时期的金融立法既有其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又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与立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小说的文体演变呈现出向新闻与大众传播叙事倾斜的现象。“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闻小说”不同程度地显现新闻性,域外小说、官场小说、都市小说都或隐或显地涂抹了新闻化的油彩。试以方方、陈应松、刘庆邦和须一瓜的当前小说文本为个案,探讨小说新闻化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口头新闻时期、手抄新闻时期、印刷新闻时期,最后才进入以电子新闻为特征的现代新闻时期。现代新闻传播存在着多元媒体的激烈竞争,特别是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的飞跃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作为首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大众传播煤体之一的广播,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作为不同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11.
《农学报》创刊于晚清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之际,作为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期刊,在汲取前人办刊经验的基础上。编辑进行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探索。在农事新闻栏目中,从标题设置、报道范围、新闻选材、报道方式等方面均开创了独特的编辑思想和策略,对农事新闻在晚清社会中的传播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农学报》在农学史与期刊史上的标志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娟 《中学教育》2009,(7):55-57,54
清末新学制的颁布促进了中学教科书的编译,形成官、私分编教科书的局面。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机构编译的中学教科书,注重编写的科学性、体例的创新性、内容的进步性,成为新式中学教科书的范本,并受到清政府的审定。我国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改革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行国家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和对中小学教材审定制,这与清末民间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回响与印证。  相似文献   

13.
清末报律的制定,既是报界寻求法律保护和要求规范报业的结果,也是官方以法律手段管理报界的需要。而清末新闻法的制定最终能确保近代民主法律的性质,是与报界的监督和舆论压力及清末实行预备立宪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媒介在法制传播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中国古代,媒介法制传播主要通过简、帛、石刻、报纸、图书等媒介进行。在近代,特别是在清末最后的十年间,由于大规模法律修订活动的展开以及先进印刷技术的输入,媒介法制传播曾一度出现繁荣的局面。总体看来,媒介法制传播呈现由小众向大众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新闻法制建设过程中有三种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它们是自由观点、优先地位观点和平衡观点。章士钊认为,要保护新闻自由就应取消报律,新闻不立法。赞成新闻立法者意见不一,限制多一些还是保护多一些是分歧所在。限制新闻自由成为权力者立法的不二选择。虽然持优先地位观点者并没有真正颁布一部可以施行的新闻单行法,但是他们所持的观点——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要多一些是清末民初新闻立法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8.
《女子世界》是晚清众多女性期刊中的翘楚,其主编丁祖荫始终以敏锐热忱的启蒙眼光和心忧天下的身份自觉,广开稿源,尽力延揽、吸纳和培养优质作者,试图建构一个条修叶贯的稿源系统和一支相对稳定且素质较高的作者队伍;其中蕴含的现代编辑理念,不仅在晚清报刊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先锋意义,而且对于当下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世之学术》是梁启超研治清学史的处女作,《清代学术概论》是梁氏清学史研究的经典名著。二书相距16年,从《近世之学术》到《清代学术概论》,不仅引发了梁启超与章太炎间的一段瓜葛,还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清学史研究上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法应明确、肯定的要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法律规范。《大清报律》《钦定报律》是符合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的法律,《民国暂行报律》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越权所立之法,《报纸条例》《修正报纸条例》《出版法》是不符合行政立法程序的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