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高新区专业化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平  李雪 《科学学研究》2007,25(Z2):500-505
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高新区的专业化分工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并设计高技术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和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然后建立模型,用中国高新区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专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得出要提高中国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仅仅依靠简单的产业集聚是不行的,产业的集聚必须要建立在市场发育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国家高新区网络组织特征,剖析了网络组织企业的创新能力构成,提出高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包括自主创新能力,还包括网络资源获取和环境支撑能力,据此构建了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新区示范能力关联要素的理论遴选和实证筛选,从载体支撑力、自主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力四个维度,设计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力”甄选指标体系,并采用均衡判别模型和威弗组合指数构建了综合甄选模型;以2007-2011年指标均值为依据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四力”甄选的实证应用,确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佳创建数量为7个,选定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天津和西安为重点建设对象,并结合各高新区“四力”强弱提出了强化示范效应的政策建议;“四力”甄选体系的构建,以期为高新区示范能力诊断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4.
高新区"二次创业",特别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出发,构建高新区创新与创业环境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以自主创新和专业化分工模式为主题,对张江高科技园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中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分工模式的缺陷。针对这一缺陷及相关理论设计中国高新区新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并探讨高新区分工模式转换的路径,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力模型”的国家高新区发展非均衡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评价“三力模型”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发展非均衡评价模型。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对54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五层分化的内外非均衡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创新转化效率和创新产出效益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横向对比分析和动态变化分析相结合方法,对2013—2018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内部3个高新区及其与全国其他1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绩效水平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转化效率和产出效益不一定成正比;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绩效整体呈上升态势,且主要依赖于技术变动,但目前整体水平都不高,与山东半岛、西安、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处于"低效率-低效益"区间,位于全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游水平;郑州、新乡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都获得较大提升,创新效益则为郑州高新区一家独大.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持续增加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挥政府的指导、计划和协调作用等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范柏乃 《科学学研究》2003,21(6):667-671
根据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本文提出了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预选指标,运用专家法和鉴别力分析对理论预选指标进行筛选,构造了包含16个指标的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利用SPSS12 5forWindows软件包对我国52个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表征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效用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力模型”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评价“三力模型”为依据,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分化的非均衡异动阶段,呈现出“三力”同步非均衡异化、发达→次发达城市依托选择、沿海→内陆空间层级异化布局的表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均衡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基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区域特点,选取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与国际化3个目标层领域7个准则层因素共24个指标层指标,对示范区内6个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总体创新水平来看,青岛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较为成熟,处于6市首位,其次是济南,接下来是潍坊、淄博、烟台、威海。示范区内各地应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汇集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六大高新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从而提高示范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赖以生存的平台。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极大地推动高新区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对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功能和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凯  任晓艳  向涛 《科学学研究》2007,25(3):448-452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说法,把产业集群分解成四方面的因素,分别分析它们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并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进行实证分析,讨论这四方面因素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的贡献,指出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未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本文首先对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建立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的八大经济区为基本单元,运用集对分析法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目前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各种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资产和规模,但高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然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隐患。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唐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发展现状,研究唐山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如何促进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措施,使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6.
高新区发展潜力统计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温家宝总理在新时期为高新区提出的“四位一体”定位目标作为高新区发展潜力统计指标体系的依据,从高新区自主创新、创新创业环境、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经济集约化五个方面,构建了高新区发展潜力统计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可以为各高新区的发展提供自我评价以及横向比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取得一定发展,但仍需提高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探讨了产业集群对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产业集群,优化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围绕当前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机制,从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从业人员和RD内部经费等影响高新区发展的机制角度,对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创新驱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升高新区创新驱动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树华  解佳龙  王松  王姣 《软科学》2011,25(5):53-56
在回顾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支撑能力、创新能力、贡献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四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高新区进行了竞争力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从载体支撑、自主创新、积聚辐射和外向拓展四个维度,通过示范能力关联要素理论遴选和实证筛选,设计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维CIAE”甄选指标体系,并在考虑区域空间距离和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和WT指数构建了综合甄选模型;以2007-2011年指标均值为依据测算了56个国家高新区的示范能力强弱,从四大板块和依托城市两个层面分别划定优选范围,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确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佳创建数量为7个,选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和大连组成优选域,并结合甄选结果特征提出了强化示范效应的政策建议;“四维CIAE”甄选体系的构建,以期为高新区示范能力诊断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