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文章使用宏观行政数据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实际与期望的工资水平和结构,获得如下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但缺乏国际竞争力;多数教师的年总工资以及各项工资构成要素均处于“被平均”状态,绝大多数教师对实发工资水平有更高的期望;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占应发工资比例较低,与教师期望的基本工资占比存在一定差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期望工资提高的比例相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显著更高。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3点对策建议:一是,关注高校教师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期望工资水平,适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建立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工资增长机制;加大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投入,助力高校建立人员经费支出的长效增长机制。二是,优化高校教师工资结构,适当提高教师的基本工资占比;鼓励经济发达省份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工资标准,以增强高校教师工资的保障性功能。三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方面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院系创新薪酬分配制度,为高层次人才设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工资的矛盾集中在高居不下的人工成本使企业的利润受到威胁,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因而进入通过控制工资水平进而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的恶性循环;而迅速走高的物价使得员工不满于目前的工资水平,本文基于工资构成,通过对不同工资结构策略的利弊分析,着力探寻最佳的工资构成.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6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四次农民工调查数据,比较换工和未换工群体在工资水平和工资平均增长率上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异同。从工资水平来看,换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略占劣势的农民工实现工资增长的途径之一。工作相对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均工资水平呈倒U形;工作相对不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平均工资水平呈U形。从工资增长率来看,换工群体在工种之间、企业规模之间的工资平均增长率差距要低于未换工者。对于换工群体,人力资本对工资平均增长率的边际效益递减,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平均增长率越慢,对未换工群体的效用则相反;换工群体中,求职网络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更大,换工者的工资增长速度可能更依赖求职时新建的社会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4.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机器换人"成为当前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代命题。面对工业机器人使用的冲击,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工资将会如何进行调整?基于2012—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城市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造成当地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岗位的减少,但导致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即制造业部门就业概率下降,服务业部门就业概率上升,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低技能水平的劳动力群体;第二,在就业的集约边际方面,城市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工作时长,这主要源于服务业部门工作时长的增加;第三,城市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当地劳动力的整体工资增长影响较小,但部门工资结构随之调整,其中制造业部门的工资和技能溢价增长较快,服务业部门的工资增长较慢,而技能溢价无显著变化。有鉴于此,政府在制定工业智能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时需考虑其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工资的关系,尤其要考虑制造业部门和低技能劳动力群体的利益,辅以相应的就业和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减少工业机器人使用所带来的调整成本。  相似文献   

5.
通过拓展 Smets and Wouters模型,本文试图实证研究各种摩擦和结构性冲击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及贡献.研究发现:DSGE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真实数据;名义价格和工资粘性以及投资调整成本冲击是刻画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摩擦变量;脉冲效应分析表明,粘性价格和工资或使得诸冲击的宏观经济变量响应发生根本改变,或使得响应规模发生变化,异质消费者针对诸冲击的消费和劳动供给响应也存在差异;驱动产出、通货膨胀和利率预测误差方差的结构性冲击主要是投资调整成本函数、价格加成和利率冲击.经济新常态前后两个子样本分阶段估计以及反事实分析表明,经济新常态是随机冲击和经济结构参数共同驱动的.家庭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和习惯形成程度都提高,拇指规则消费者比例、劳动供给关于真实工资弹性的倒数以及将就业调整到合意劳动投入水平的企业比例都下降.这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和经济参数的确发生实质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和实践应顺势调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4-2009年我国286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国际贸易水平、劳动力市场工资扭曲三个指标,并以城市工资水平与以上三个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研究显示:工资的上涨有利于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城市国内贸易能有效带动城市人口集聚,但城市的国际贸易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的提升并没有直接而显著影响;工资扭曲虽然增加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需求的增加得不到供给的支持,相反,工资扭曲打破人口与企业集聚的良性循环,从而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给东道国带来的外部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我国工业37个行业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工资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促进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工资水平上升,而且对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这种溢出效应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引致性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产生作用。但国内资本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是工资上升的主导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制造业就业目前面临着汇率升值和工资上涨的压力,经典经济学一般认为无论本币升值(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或工资上涨都会减少就业需求。本文利用J-J协整和脉冲响应技术对汇率和工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不利于制造业就业,而长期效果则相反;短期内工资上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不显著,而在长期则有较高贡献度。结论为:汇率合理升值和工资渐进增长有利于制造业长期就业水平提高,但短期内应预防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就业振荡。  相似文献   

9.
随着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我国高校绩效工资管理凸显出越来越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不合理、部分地区同类型高校绩效工资水平不均衡、绩效工资项目繁杂不清、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绩效分配形式较单一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绩效管理体制机制,应根据高校事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平衡同地区同类型高校绩效工资水平;进一步厘清高校绩效工资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分配体制机制;实施更灵活多样及更能体现业绩贡献的绩效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10.
国际游资内流对我国经济系统的冲击机制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际游资与现代经济冲击理论 (一)现代经济冲击理论 经济冲击(Economic shock)是目前经济学献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当经济运行偏离了原来的均衡状态,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时,那么一定是由于经济内部某些变量或条件发生了变化,即能够导致经济系统中某些重要的变量与其正常轨道偏离的变量影响,我们称之为经济冲击。现代宏观经济冲击理论主要研究分析宏观经济冲击及其传导机制,是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动态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工资通过作用于消费需求、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经济增长。运用我国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际验证工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较为显著。因此,提高工资水平是增加国内有效需求和人力资本投资、刺激技术进步,以此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工有主动加班的意愿。中国农民工具有现代工人和传统小农的双重特征,其加班的行为逻辑是完成期望节余工资。农民工在期望节余工资约束下,节余工资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导致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农民工的超时加班延续了劳动无限供给,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新注解。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陡峭,劳动供给时间减少伴随着工资迅速上升,成本冲击和劳动供给冲击将同时发生。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增加总需求,同时也能减少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有关方面需要就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工资和就业满意度作为界定就业质量的两大核心指标,本文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应用统计分析和微观计量经济方法,从个体特征和工作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高校毕业生工资水平的因素与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学历、学校类型等与人力资本有关的变量,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家庭背景等与个体工作态度和其成长有关的环境变量。本文的估计结果也表明,工资水平是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影响程度仅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立高校把激励教师的希望寄托于绩效工资,导致绩效工资的比重越来越高,已达到1/3以上,可结果并未如愿,并对学术生态带来了副作用,因为教师绩效很难量化。改变这种现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固定工资水平,增强其学术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长远看,要改良制约教师自由流动的相关社会制度,使教师聘任制和晋升机制能够发挥作用,从而减少高校在激励教师时对绩效工资的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东北城市劳动力按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群体,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反事实分析方法在个体水平上度量了每个群体中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并通过比较群体间和群体内部的工资歧视程度分析了教育对工资性别歧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均存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不断缩小;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同时,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女性人力资本水平,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别歧视和缩小工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改革不仅关注提高工资水平,更关注调整工资结构以深化教师工资体制改革.本文基于2014—2016年间对全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抽样调查收集的数据和访谈资料,研究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和结构问题,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多数样本县(市)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也低于当地同级别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省际和省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和结构主要受县(市)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影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未能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改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拨款方式,优化中小学教师工资结构,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定期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际移民是国际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它对目的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作用。文章运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相关数据考察了国际移民对OECD国家经济及劳动市场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移民流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但移民存量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即移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长期效应。第二,移民流量对目的国本地居民失业率影响显著,移民流量增加1%,失业率下降0.18%;移民存量同样能够显著降低本地居民失业率,移民存量增加1%,本地居民失业率下降0.48%。移民对失业率影响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第三,移民流量及移民存量对目的国本地不同性别人口失业率影响均显著为负。第四,移民流量对本地居民工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但是移民存量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居民的工资水平。第五,移民存量能够同时降低高工资人员比例与低工资人员比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第六,移民流量对目的国性别工资差异影响不显著,但是移民存量能够显著降低目的国性别工资差异。由此可见,国际移民显著影响目的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但是异质型国际移民对目的国经济增长及不同类型劳动市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在承接发达国家外包的同时,又大量进口发达国家产品作为中间投入,目前外包已经成为我国加速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重要媒介。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对外包冲击劳动力市场的认识还很模糊,国外发展外包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对应性调整会否也在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禀赋丰裕的国家再次出现尚无定论。本文以中国发包方的视角,整体和分组检验了材料外包、服务外包和狭义材料外包对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外包和狭义材料外包显著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而服务外包的影响不显著。随着制造业对进口中间投入品,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行业中来自本行业的中间投入品的需求迅速增加,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和工资进一步上升。在初级产品生产行业中,国内R&D投资的增加扩大了相对工资差距,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行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行业中,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缩小相对工资差距,而进口贸易的R&D溢出对行业工资差距的扩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中国部分高校教师调研数据,发现薪级工资对教师的留任功能有限,高校工龄津贴或工龄工资制度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师离开当前任教高校的概率。鉴于此,利用工龄工资差异模型,分别估算了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起始校龄工资水平,并参照薪级工资增长模式建立各职称教师校龄工资的增长机制,以期作为薪级工资的有益补充,从而增强高校教师工资的保留功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条件及政府的适度介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是工资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通过法定程度将工资激励和约束纳入一种规范化的契约轨道,从而使职工和企业为实现不同的利益找到彼此兼顾的结合点。我国集体的社会条件基本具备。但协商主体的不成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使工资集体协商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一个主要手段。政府的适度介入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