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真实的刻画,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是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在塑造刘邦这一形象的时候给予独特的视角与关注点——"大骂",同时他敏锐地感知并分析了刘邦"骂"这一情绪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使得刘邦的"骂"起到了"统御术"的政治功用。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出刘邦理性地掌控和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司马迁对刘邦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他理性思辨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刘邦这一特质的辩证性的理解,有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读《燃灯者》,夜不能寐,不仅为作者的文章,主要为别人的一句话"周辅成先生给赵越胜讲解苏格拉底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正被种种谬见与谎言笼罩着。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与苏格拉底的主张恰恰相反。"辗转反侧地就想一个问题,黑暗,是因为没人点灯。中国自古不缺少燃灯者,敢说的如司马迁、康有为、鲁迅、  相似文献   

3.
生前,杰克逊给世人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艺术享受,但是他自己的内心一直被痛苦纠缠着。那桩指控他的"恋童案",使他说不清,道不明。他生活在阳光的背后,在黑暗中哭泣、在黑暗中挣扎、在黑暗中狂舞。杰克逊死了,一切都结束了。就在这时,那个曾指控杰克逊与自己有不正常关系的乔迪·钱德勒站了出来,他向公众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当年,是他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1,(34):23
K33□□□□522@126.com:最近,困难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动弹不得。以前我可是非常活泼、非常快乐的啊!生活会这样黑暗下去吗?黑暗往往躲在光明的背后。你只要探出头,光明就在眼前。一个强  相似文献   

5.
我们站在阳光下,会在地面上形成影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的背后形成光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这个黑暗的区域就是影子.那么做手术用的无影灯有没有影子呢?  相似文献   

6.
<正>我不是阿袖,她是我的主人。我是大黄,那只狗。屋子忽然暗了下来。作为一只狗,我并不会被黑暗所困扰,相反,我喜欢黑暗,它让很多秘密都无所遁形。比如,主人变得急促的心跳声,蜡烛燃烧的"噼啪"声,以及那句"停电了"背后的懊恼情绪——除主人外的另一个人类不喜欢停电,也不喜欢蜡烛,如果我们不做些什么的话,她一定会离开的。我趴卧到她的腿边,向她展示了自己的收藏品:足足四个苍耳!这都是我在陪主人干活时,从山中收  相似文献   

7.
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揭露西汉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力作,司马迁从外戚的卑劣行径,封建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以及当时官场的势利、世态炎凉等不同侧面,有力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和统治阶级残酷暴虐的本质,表达了司马迁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9.
挫而知之     
如果前面有阴影,别怕,相信你的背后会有阳光;如果被困于黑暗,别急,相信很快会浮现那温柔的霞光。如果你遭受挫折,别恼,请平静地接受它,因为"挫而知之"是我们坚信的朴素真理。小时候,我们在无数次挫折中迅速成长着,牙牙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清新隽永的文笔和传统诗歌形式创作,以此探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但读者很难会想到这样一位积极睿智的诗人,在诗歌中屡屡展现黑暗的镜像。文章从弗罗斯特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个人悲剧性经历和矛盾的世界观探究其"黑暗诗歌"产生的多层原因并阐释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黑色"成分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弗罗斯特的黑暗诗歌是他诗歌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不系统研究弗罗斯特的黑暗诗歌则无法全面读懂这位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2,(Z2):98-99
"日听班"的产生:追问"学生学业成绩"的背后现有的最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分学科的听课、评课,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这样的评价也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我们常常会在课后听到教师这样埋怨:"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今天学生一点也不配合我上课"显然这样的教师还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2008年,我校参加了全国学生学业水平抽测。当拿到那本厚厚的反馈报告时,我们突然发现,这次测试反馈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这些成绩的背后,关于"教师的教"和"学  相似文献   

12.
徐晶 《华章》2008,(16):19-20
吕后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唯一被单独列传的女性,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在当时男权当道的社会背景下,尽管我们看到司马迁已经具备史官求实、纪实的治史精神,对吕后的功过都做出了还算比较公正的记载叙述,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相对客观的背后还是免不了以一种男权视角来看待评价女性.  相似文献   

13.
追求与欲望     
太阳底下,也会存在阴影;人性光芒下必定会有黑暗,黑暗中最黑暗的便是欲望。贫富本无有罪和无罪之分,正如刀具,在坏人手中是凶器,在好人手中是工具。富贵最大的罪是它可以使我们的欲望无限膨胀。古来,很多伟人富而不贪,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我们并非圣人,不敢保证富贵之后能阻止欲望膨胀,清心寡欲。欲望有另一个美称:"追求"。渔夫的妻子起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二书"循吏列传"中所记述的循吏各有特点。司马迁与班固家学渊源、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政治思想、著述宗旨的差异,是形成二者笔下循吏的不同及其背后不同循吏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鉴剑大师     
八二进暗道救格格"在释迦牟尼佛的背后,足踩着鳌头的就是观音菩萨。"公孙明虽然是个盲人,但博学多识,立即说道。这就好办了,阿园在黑暗中很快就找到站在高高佛龛上的观音菩萨,他先纵身跃上佛龛,再一使劲,将公孙明拉了上去,摸着菩萨背后的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的末尾塑造了田父和乌江亭长这两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一般认为,田父和乌江亭长的出现及其言行是司马迁的随意之笔,或仅认为是作者给项羽的生命设计了一个合理的终结,有时也对太史公在这一人物刻画方面有曲解的倾向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以上看法对司马迁叙述的这一细节在认识上有不足之处,因为,这样只注意到了文章表面的叙述,却忽视了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背后隐含的思想与强烈的情感。正确地认识这种思想与情感,对读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及其创作思想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正司马迁信不信天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涉及司马迁的天命观,教学《六国年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文章,会多次遇到这一问题。问题难以回避,事实上又不存在"信"或"不信"这样的简单化结论,这个问题就有作简要讨论的必要。司马迁概括《史记》的创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  相似文献   

18.
光的起点     
正"当光照进黑暗,黑暗却不接受光",记得最初读到《圣经》中的这句话,顿感醍醐灌顶。因为它的潜台词是,黑暗无法逃避被光照亮。在影片《街头日记》中,格鲁维尔老师就是那一道亮光。这部由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的故事,让人为这个世界如今有这样的光亮而由衷地高兴。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很多地方体现了司马迁天命观、宿命论的思想,司马迁在对窦太后的叙写中也表现出对她得"天幸"的赞叹之情。然而,窦太后幸运人生的背后包含着诸多复杂的因果联系,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也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凤凰 《少年月刊》2012,(5):31-32
有两粒花生米,一粒叫欢欢,一粒叫乐乐。有一天,欢欢和乐乐被农夫撒到了土壤里,它们紧紧地贴在一起。土壤里十分黑暗,不见一丝光,也几乎不透风。欢欢很害怕这样的黑暗,它对乐乐说:"在土壤里太可怕了,我要离开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