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会放弃     
正阿尔及利亚有一种猴子,最喜欢偷吃农民的玉米。起初农民没办法,后来他们发现猴子贪得无厌,因此想出了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农民把一只只葫芦形的细颈瓶固定好,拴在一棵大树上,再将玉米放入瓶子,等着猴子上钩。到了晚上,猴子们来到树下,见到瓶中有玉米,便伸手去抓。哪知抓到一把玉米后,手却被卡住了,怎么也拿不出来。而这些贪婪的猴子仍舍不得放下手里的玉米,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溃疡病人在饮食上的习惯,有许多不科学的认识,主要误区有以下几点。少食多餐:这曾被奉为一条重要的饮食原则。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据英国《柳叶刀》杂志的一份报告,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消化科专家曾做过有关动物试验。他们挑选经内窥镜证实患溃疡病的小白鼠20只,分成两组,每组10只。第一组饮食规律为每日3餐;第二组为少食多餐,每日8餐。两个月后检查发现:第一组溃疡消失  相似文献   

3.
胡会林 《知识窗》2001,(1):34-35
动物的“一夫一妻“   一对相思鸟比翼高飞,情意绵绵,令人羡慕;一只相思鸟死亡,另一只会悲伤而死,令人惊叹.   ……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信息》2003,(3):38-40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动物纪录片摄制组在南非纳塔尔地区看到了令人惊异的一幕——一群大象发现一只被捕的羚羊在一个围栏里不停哀鸣后,竟然上演了一出“见义勇为”的事件:象群的头目用鼻子打开了围栏门上的铁插销.其他大象齐心协力推开了笨重的围栏门,帮助那只被人类逮住的羚羊逃出围栏。摄制组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大象的天性使然.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当天夜里又抓了一只羚羊放到原来的围栏里。第二天,当大象们发现身陷圈圄的羚羊后,又齐心协力将它解救了。这是一种动物对其他种类动物显示同情心的典型案例.以前一直被认为只有人类才“独家拥有”的同情心.其实在动物世界里也存在。  相似文献   

6.
科苑集粹     
动物怎样发泄怒气?两只互不相识或早有仇恨的动物相遇时,常常会持敌对情绪,这种情绪慢慢地从恐吓发展为攻击,恶脸相向。不过有时候,它们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把心中所积存的愤怒情绪转移到毫无关系的第三者身上。例如有一种海鸥,当两只海鸥相互攻击时,突然间其中一只就会转移其攻击目标向旁边飞去,而且十分激动地啄草。这就是说,海鸥将其压抑着的愤怒心情,发泄在与之毫无关系的草上。澳洲的斑雀,在求爱或争斗时,会出现整理羽毛、伸伸腰、抖动身体、抓抓头、打哈欠、小睡、取食、筑巢等许多形式的转移行为。两只大袋鼠在争…  相似文献   

7.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相似文献   

8.
林来生 《知识窗》2008,(11):23-23
钱钟书,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读字典的特殊爱好更为人们所乐道。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常读得开怀大笑。  相似文献   

9.
<正>圣经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上帝要发洪水毁灭人类,一个叫诺亚的人事先得到消息,就造了一艘大船,洪水来时,诺亚全家躲进船里;船还接纳了许多动物,每一种都取公母各一只;等洪水退后,这些动物走出船舱,遍布地球,繁衍出了今天所有的动物。对于这则"诺亚方舟"的神话,如果较真一点,我们或许会想:地球上动物的种类有那么多,哪怕每一种各取两只,一只船上也未必能装得下吧。这样一来,必定有很多动物因没机会钻进方舟而灭绝了。考虑到方舟的容量有限,在选择保护这种还是那种动物之时,当初诺亚想必  相似文献   

10.
两只老虎     
《知识窗》2010,(12):54-54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狐狸抓到一只黑毛鸡,想扩大一下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于是,它心生一计:目前正是科学技术吃香的时代,我何不报上一个科研成果呢!既可以获得一笔奖金,又可以挣得一个发明创造的荣誉,何乐而不为?主意既定。于是它便筹划起科技成果申报的有关事宜来。首先是材料准备;它是怎样发现这只黑毛鸡的?又是怎样抓到这只黑毛鸡?其次是黑毛鸡对身体的营养价值及医疗效果,最后要加以科学的论证:“黑”者即乌也,黑毛鸡即乌毛鸡也:其毛是乌的,其肉其骨当然也就乌了,故又名“乌骨鸡”是也。君不见“乌鸡百凤丸”乎?乃此鸡为原料所制也,病人服之,治疗多种疾病;好人服之,可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2.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2,(6):51-52
正秦汉以前中国人一日两餐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当时人们称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其意思是说,人们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过两餐,便意味着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那么,由"一日两餐"而逐渐演变为"一日三餐",究竟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13.
应激反应,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很时髦的名词。这个词是从英语Stress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紧张、负担、紧迫感”。通常用这个名词说明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但德国一位专门研究动物表现的学者德列舍尔指出,从猿猴到蜜蜂,都有这种应激反应。过度应激反应导致死亡在亚洲热带草原上,逮兽者就在越野汽车上用绳索套长颈鹿。套住之后装进笼子,放在大卡车上。看似大功告成了,但卡车的发动机一响,长颈鹿就倒下了。诊断结果:死于应激反应。如果抓到一只工蜂,把它和它的蜂房隔离开,就是给它多少蜜,它也活不长久。它在被监禁的地方嗡嗡叫,爬来爬去…  相似文献   

14.
沈艳 《科学生活》2014,(2):52-53
天寒地冻,又到了涮火锅的季节。火锅是一款老少成宜的传统料理,取材方便,食材也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既可以是绿叶蔬菜、茄果瓜类,又可以是蛋禽鱼虾、菌菇薯类,凡是平衡膳食宝塔中所含的食物类别几乎都可以下锅,因此营养比较全面。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餐既能让人大快朵颐,饱口腹之欲,又能驱寒取暖、舒筋活血。然而,不当的涮火锅方式也会带来健康隐患,比如很多人在享用了火锅美食之后却引发了痛风、便秘,甚至诱发胃溃疡。那么,如何才能健康地涮火锅呢7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称中国的筷子为“奇妙的魔棍”,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并各具特色,中国的筷文化是反映东方文化最具特征的一种习俗。世界各民族的进食方式有三种,即指餐,筷餐和叉餐。对远古时代的先民来说,当然首先采用指餐,即用手指抓着或扒着食物进餐。迄今在非洲大部分地区、中东、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次大陆,仍以指餐进食。在印度不论贫富或受过教育的人,并不以为指餐为低俗。在欧洲和南北美洲,原先也是采取指餐的。据载16世纪下半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还用手指进餐,甚至1897年英国海军还明令禁止使用叉进  相似文献   

16.
餐厨垃圾中有机质含量高,可生化性好,适合采用厌氧发酵技术来实现资源化利用.但餐厨垃圾单独厌氧消化存在发酵效率低和发酵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然而,将餐厨垃圾和其他物料混合后厌氧发酵可以提高发酵效率和增强发酵系统稳定性.本文总结了餐厨垃圾单独厌氧发酵存在问题的原因,综述了餐厨垃圾与污泥、秸秆以及动物粪便混合厌氧发酵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一种多功能小动物悬尾悬皮抓持器,实现小动物抓持、称重、计数一体化。方法:一些小动物(如鼠类)的尾部相对较大,足够支撑整个动物的体重,且敏感性低,便于准确悬尾抓持,也可悬头颈部外皮进行准确抓持;利用夹爪上设置的铜销和铜板作为电子计数器的计数开关,实现计数功能;利用杠杆原理,将压力传感器的电信号转化为重力数值实现称重功能。结果:有效实现了对动物抓持时进行计数、称重。结论:该抓持器结构设计合理,功能完善,使用效果理想,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认为少餐制能减肥有些人有这么一个错觉,以为少餐制既省粮食又能减肥。实际上恰恰相反。长期一日吃两餐的人容易发胖。因为在同等热量的条件下,一日两餐,较一日三餐或四餐的人,其能量代谢更趋于经济化,即食物特别动力作用使内源性能量消耗减少,久而久之,会使体重增加。实行两餐制的人,由于餐间相对距离拉长,常常是饿得透、吃得多。这样放开肚子吃,一时间消耗不了的热量就会变成脂肪贮存起  相似文献   

19.
<正>在动物世界里,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造就了动物千奇百怪的眼睛。可以再生 螃蟹的眼睛长在两个杆柄上,生物学上称作“柄眼”。柄的基部可以活动,因此柄眼可以升起,视角能旋转180°;也能倒下,连柄一起藏进眼窝。更奇特的是,如果螃蟹的一只眼睛坏了,过不了多久还能长出一只新的眼睛。  相似文献   

20.
健康快车     
《今日科苑》2005,(9):37-39
大蒜作用知多少,多吃瘦肉也会引起动脉硬化,购买卫生纸选择正规厂家,午睡有益健康,入秋防燥,前列腺肥大及早发现,一日为何定三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