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中,把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描述为: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那么如何理解“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呢?“(时局”就是当前的政治局势)要深刻准确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就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理清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几件大事与西安事变的关系。一、对比西安事变前后中国政治局势的特点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对…  相似文献   

2.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礼部和理藩院乃是以居中驭外之“天朝”或“上国”为理念 ,为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贡使而设立 ,其本身是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关系作前提 ,体现了“天朝至上”的深层文化内涵。此种格局至道光咸丰年间为东来的西方人两次以炮舰所破毁。西方列强用炮舰向中华帝国表明 :他们不是贡使 ,他们是执行其国家之使命 ,通过外交途径订立不平等条约。中国传统对外关系自此而失衡 ,此项失衡则导致中国丧权失土 ,铸成百年之痛史。与此同时 ,西方近代外交知识的输入 ,促成中国近代外交意识之萌芽 ,逐渐超…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在充分了解“国情”和“洋情”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 ,这是近代中国理性外交思想的发端。它不仅促发了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 ,在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史上起到了奠基和启蒙的作用 ,而且对于启迪人们认识西方、学习西方 ,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论王韬的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王韬的外交思想朱健华鸦片战争以暴力的形式,将中国的历史推入近代社会,中国紧闭的大门被迫逐渐向外部世界打开,而外交问题亦随之提上了日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跳出“夷夏之防”的圈子,从全新的角度思考近代外交问题,学习近代外交知识,也提出了一些近代外...  相似文献   

7.
谈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领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交机关的近代化运作过程中,领导机制的近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外交机关领导机制的近代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首长独会制的确立,二是层层长官负责制的实现。它的施行,明确了剖员的责任关系,提高了部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12∶1,这是晚清翻译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作品的一个数据,即12篇外交侦探小说①比1篇言情小说。前者先于后者进入中国。然而,德富芦花在中国的大名缘自《不如归》,这是中国向来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言情小说;而他翻译的外交侦探小说至今鲜有问津。"外交"反映了时局,"侦探"则带有"启蒙"与"科学"的色彩,二者的结合在晚清却惨遭冷遇,时至今日也被研究者所漠视。文章通过对《不如归》诞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及创作背景的发掘,填补当下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同时,结合对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的整理,探讨同处于近代转型期的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秋瑾与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两个不同政治派别中的著名人物。在探寻中国妇女解放问题上二者分别提出过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思想主张。他们的妇女观除具有相同的一面外,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谭嗣同的妇女观仅注意“破”,而秋谨的妇女观尤注重“立”,这种差异主要是二人的生活经历与政治主张上的不问所致。然而,二者妇女观上的差异实际上存在着一种递进互补关系,他们的妇女观正好构成中国资产阶级早期较为完整的妇女解放思想理论,对后世的启迪与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通过北伐战争,北洋军政府被推翻。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期间的中外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摩擦不断。1927年3月24日,发生了"南京事件",亦称"南京慘案"。事件发生之后,中美两国在长达一年的交涉中,不断逐渐调整双方关系。"南京事件"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蒋介石亲美外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系较早关注和提倡国民外交。一战结束后,研究系围绕巴黎和会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活动,或制造国民外交舆论声势、或组织国民外交团体、或参与政府外交决策、或派遣代表赴欧考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成为战后国民外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01年前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清政府面对这种形势展开了艰难的外交斗争,其中对俄国企图霸占东北的交涉尤显曲折。面对俄国的威逼利诱,清政府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在各国的夹缝中寻找列强之间的矛盾焦点,最终赢得了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1901年前后的对俄交涉是政府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矛盾的成功范例,表明弱国也有外交。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石油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外交战略以及石油地位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石油外交路径,实现了不同的目标。我国对外石油关系深嵌于国家外交战略议事日程中,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石油外交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石油外交模式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般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代表,王韬以自己的特殊经历以及对时局发展的敏锐认识,使得他比同时期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尤其在外交方面,他所提出的"主和"思想更是代表了很多朝廷大员的外交思想,影响了众多洋务大员。文章试就其"主和"思想作一谈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代表,王韬以自己的特殊经历以及对时局发展的敏锐认识,使得他比同时期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尤其在外交方面,他所提出的"主和"思想更是代表了很多朝廷大员的外交思想,影响了众多洋务大员.文章试就其"主和"思想作一谈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公共外交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所谓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孔子学院的宗旨与使命决定了它与我国的公共外交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作为推广与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民间外交官",我们应该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在夯实语言知识与语言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传播能力与开展公共外交能力的培养。把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公共外交的国家战略平台上看,是教育单位和教师应具有的大局观。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在校园中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但是当前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还比较有限,较多的女大学生呈现政治参与冷漠或政治参与水平和层次低的问题,凸显出她们现代政治人格形成方面的欠缺。积极培育女大学生的现代政治人格,丰富她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容,将有利于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均势观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在洋务时期传入中国,对洋务时期的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方向。虽然均势外交的最后结果的确是失败的、屈辱的,但其运用的过程却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