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2.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育以社会和教育者为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动物和工具来进行“培养”和“塑造”,力图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所谓“适应者”。这样,教育的价值就单纯地变成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具。诚然,肯定教育具有工具价值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强调人的工具性,而相对忽略了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性发展,这样的教育就成了“无人的教育”。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时曾划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代社会个体对他人、对社会集体的依赖;二是近现代社会人对物质的依赖;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发展。①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确实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点的…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带来的人类“去中心化”更需要“闲适教育”。“闲适教育”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都源远流长。在现时代,“闲适教育”是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是为学生成就幸福人生的需要,是让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闲适教育”以“以育化人”“以闲促学”“以适培能”为机制,体现“主体性”“环境性”“生活化”“实践性”原则。“闲适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有:开展“闲适性”读书活动;推行“闲适性”课堂教学;注重“闲适性”社团建设;重视“闲适性”游学研学。  相似文献   

5.
自我实现是“存在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人想要成为他自己而非预设人的自由选择。教育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目的,却习惯性地回避自我实现问题。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心理的最高表现形式,弱化自我实现在教育中的本体性价值,会导致教育目的异化。教育要全面提升生命的品质,就应超越社会的功利性,回归生命本身,使学生在“娱乐精神”中享受学习,在人性关怀中自由呼吸,在人生反思下开放性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考虑如何教育之前,完全有必要弄清我们究竟希望获得怎样的教育成果。”“因此,在确定任何一种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之前。必须具有我们希望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概念。”所以,“只要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提醒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实际教育行为,不要自欺欺人,要身体力行,为人类未来负责,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教育需要智慧。其实,教育就应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大智慧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智慧的本质是“认识你自己”。卢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相对于其他社会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而言,对于人的“知识”教育学中更是“最为有用的”,然而.事实是,关于人的“知识”又是最不完备、最为薄弱的。教育离开了对人的认识、对人的理解,还有什么智慧可言?还能称其为教育吗?  相似文献   

8.
瞿锋 《现代语文》2010,(9):142-143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论》有这样的话语“只有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印度伟人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教育家们的话都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培养人。这与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  相似文献   

9.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10.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09,(24):53-54
“行以至诚”是东昌中学的校训。“至诚”出自《中庸》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将“至诚”与“尽性”联系起来,使“诚”落在“性”上,而“性”就是人的“本性”,由人的“心”支配。所以,诚者,就是能真诚面对自己的心,毫无造作与矫饰,这样的人处事就能从容而又合乎规律。我们常说,教育是“良心”活,实际上道出了教育本身及教育工作者需要“诚”,即对教育科学的“真诚”,对教育对象的“心诚”,对教育本质的“虔诚”。  相似文献   

11.
刘晓年 《青海教育》2008,(11):21-22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典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也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以及关心人类的文明,关心人类的文化。西方的人文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发展科学的同时,别忘记了人文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和人文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一本书,名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作者诺丁斯,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她曾任多年的数学教师。她提出的“关爱教育理论”随着美国“学会关心”的思潮而影响深远。她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社会标准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要,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开发人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狭隘的功能定位下,职业教育不再是“育人”的教育,而是“制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4.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刚类型的教育形式: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探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强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相似文献   

15.
《江苏教育》2011,(11):64-64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就不称其为教育。因此,最高境界的教育管理当是唤醒“自觉”,它是基于对人的高度尊重,21世纪的教育需要一种自觉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践的进行及教育学理论的建构都需要经常回归到对“人为什么需要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反恩上。人的可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是人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更新都需要通过教育才得以可能,教育是人类理想的最主要寄托之所。  相似文献   

17.
耿风英 《陕西教育》2008,(12):39-39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逐渐地进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具有“爱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心”是人类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可学生却恰恰缺少爱心,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心,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段永萍 《青海教育》2002,(12):14-1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曾被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作过充分的肯定,如荀子说“干越夷君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育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本文现从诗歌教学出发,就诗歌的美育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有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成功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达到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即:使学生达到所谓“好学,乐学,善学”的境界,而“三学”的核心就在于主动地不断地学。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为此,教育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学习,广泛交流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使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欢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