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淮安楚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翻开楚州的历史画卷,自唐朝以来,这里就是水上运输重镇,交通便利,而且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许多多名人: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还有我们楚州人为之骄傲的一代伟人周恩来……说起家乡的历史,我不由得为之自豪。妈妈告诉我,在我很小的时候,楚州最高最美的建筑莫过于建于明朝的镇淮楼。登上镇淮楼四  相似文献   

2.
陶澍 ( 1779— 1839) ,清湖南安化人 ,字子霖 ,号云汀。嘉庆进士。道光十年 ( 1830 )到道光十九年 ( 1839) (其中道光十五年林则徐在此职很短时间 )任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务。他在淮盐之商因课绌 ,岌岌不可终日之时 ,大胆疏陈积弊、整顿淮纲 ,使淮盐产销转弊称盛 ,功绩称佳 ,得到清政府的褒奖 ,在两淮 (江苏沿海以淮河为界 ,以北的盐场叫淮北盐场 ,以南的盐场叫淮南盐场。所产的盐统称为淮盐 )盐商盐民中威望极高。《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六·陶澍》称“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 ,垂百年之利 ,为屏为翰 ,庶无愧焉”。清代早期盐政管理继承明末…  相似文献   

3.
淮西是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的方位名词,此后一直都得到了沿用。不过,它的内涵及区域范围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地理概念"淮河(水)之西"的简称,淮西在唐代以前主要指淮河以北的部分区域;而中唐以来,淮西则多作为地方行政建制如淮南西道、淮南西路等的简称,其区域范围呈现出向淮河以南迁移的趋势。两宋时期,淮西的行政区划范围主要在今江淮之间的西部;而元明清时期的淮西已东移至淮河中游平原一带。淮西地名内涵与区域范围的这一演变与唐后期、宋代以来地方行政区划理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卢龙、魏博、成德、淄青四镇联兵反唐。十一月,四镇节度使朱滔、田悦、王武俊和李纳分别称冀王、魏王、赵王和齐王。十二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与四王遥相呼应。唐廷以朔方、太  相似文献   

5.
罗炳辉同志原新四军二师师长,在抗日战争中,他紧密地依靠抗日的人民,英勇果敢、刚毅不拔地开辟并坚持了淮南根据地。他的声威在津浦、淮南鈇路的东西两侧,淮河岸旁,大别山畔使敌人闻风丧胆。而广大的人民却以无比的亲切与尊敬称他为“救星”,  相似文献   

6.
淮南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形象不明显、产业规模小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旅游一体化"缘起于"同城化"概念,通过对淮南旅游业现状分析,在合淮同城化的大趋势下,提出了淮南旅游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唐代后期,颍州先后隶河南、陈郑、淮西、泽潞、泾原、永平、宣武、义成诸方镇。颍州隶属如此多变,因其地处战略交通要冲,为唐朝廷和方镇瞩目并争相控制。颍州位于淮颍(蔡)漕运线,而淮颍漕运是汴河漕运的主要补充。朝廷通过调整颍州的隶属,既能保证财物的南北调运,又能遏制宣武悍镇,确保中原方镇的相对稳定,并对时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均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初的淮盐政策,承袭五代、南唐旧制,实行官运官卖,然而到北宋第二代皇帝太宗时,政策时有变动。宋太宗在位21年,淮盐政策的变更竟多达6次。宋太宗对淮盐政策的频繁变更,是从调整江南盐法开始的。江南盐法早在南唐晚期至宋初一直是行征收商税的自由贸易制,而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和部分荆湖地区实行的一直是官卖制,这种淮盐销区内通商和官卖榷禁并存的政策,一直维持到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是年2月,太宗颁布了著名的全国榷禁诏令。此诏不仅宣布“悉禁”原“先通商处”——“江南诸州盐”,而且,布置了这些州军如何实行官卖,以及从何处调运官盐。就连各地的盐价,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除歙,信、虔州等少数地区搬运浙盐和广盐外,江南路的绝大多数州军,荆湖北路、两浙路的一小  相似文献   

9.
转型与发展视角下淮南旅游市场综合开发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人数也逐年增加。淮南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价值。随着淮南山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合淮经济圈一体化的发展,加快淮南旅游市场的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势在必行。但就目前来看,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资源分散,没有精品路线,游客对淮南城市形象认识上的偏差阻碍了淮南旅游市场的发展。通过对淮南旅游资源现状的分析,对淮南旅游资源市场开发可行性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安徽沿淮地区共产生165位进士,是安徽科举格局中的凹地,后期落后局面略有改观。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特点,淮南地区的科举水平明显高于淮北地区。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具有层次性特点,与科举发达地区相较,姓氏集聚色彩并不突出,由此反映出科举家族在该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互动发展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要以开放换取开放空间、以发展拓展开放空间,跳出淮南看淮南,从更大的区域看淮南,放眼未来看淮南。当前,作为城市规划部门要努力提升规划水平,全方位地参与合肥规划区域协作,开展合淮同城化战略规划,适应同城化发展的新态势,立足皖中城市发展基础,依托合肥区域经济中心区位优势,构建科学的区域空间结构和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产业布局,打造全省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正> 曹魏军屯以邓艾两淮屯田(以下简称"淮屯",其中也有部分民屯错杂其间)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历来史家都高度评价邓艾"淮屯"对于加强曹魏在东南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地位,促进全国统一的重要作用.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王夫之说:"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天下之本图也."①与王夫之同时代的另一著名学者顾祖禹云:"魏晋之际,戍守淮南,用刘馥、邓艾之策,兴陂堰,事耕屯,则转输不劳,而军用饶给."吴不得淮南,而邓艾理之,故吴并于晋."②不仅如此,邓艾在淮南实行的"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③的营屯方式,也被学者们作为曹魏军屯的典型而加以强调.但直到目前人们对邓艾"淮屯"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关于邓艾"淮屯"的起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对邓艾"淮屯"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后,煤炭资源的开发加速了淮南三镇的兴起。民间资本、国有资本相继介入淮南煤炭市场,进一步加快了淮南城市的形成。煤炭经济的股份化经营,铁路的修建,以及电力等工矿企业的发展使淮南逐步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近代政治行为的发生,则是时代场景下淮南近代化道路上不可避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1)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省。谓语是连动式,先“解鞍”后“少驻初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并列的两个偏正词组作状语。 2)“少”,音义同“稍”,程度副词。“驻”,《说文》:“马立也。”段玉裁注:“人立曰‘住’,马立曰‘驻’。”这里的“驻”跟“解鞍”呼应,“马立”包含着“人立”。“初程”,刚刚出发的行程。这句是写作者路过扬州。 3)《隋书·字文化及传》:“炀帝惧,留淮左,不敢还都。”隋朝已经有“淮左”的说法。宋朝设置淮南东路,扬州属于淮南东路,因此称为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汇》2009,(2):64-64
2008年,《教育文汇》在芜湖市教育局、宿松县教育局、淮南师范附小、太湖恺风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下,举办了"芜湖杯·喜看30年""宿松杯·我最喜爱的书""淮师附  相似文献   

16.
东晋南朝时期,淮南寿春(阳)是南北争战的热点区域之一,双方经常利用当地水文条件来克敌制胜。首先是通过河道运输部队、给养并进行水战,北伐船队主要由黄河入蒗荡渠,再分别经颍水和汝水南下入淮。北魏曾在寿春建立了船厂、港泊和一支水军,并普遍运用树栅阻止敌船的战术。南方政权至寿春的水路或是溯濡须水、淝水而上,或是经中渎水溯淮而上。双方还运用筑堤蓄水作为攻防手段,如积水灌城、开塘放水阻遏来寇,梁朝甚至修筑了规模巨大的"淮堰",企图藉此淹溺沿淮低洼区域的敌军。  相似文献   

17.
<正>张垣大地,桑洋河畔,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她是镶嵌在京张经济走廊、生态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毗邻京津的一座节点城市。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称。这就是我的家乡——魅力无穷的古城宣化。古城宣化有着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城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在宣化南大街上依次排列着三座明代时期的宏伟建筑——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这一线三楼的布局全国罕见,成为宣化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18.
李云 《教育文汇》2010,(7):32-33
2008年5月,我们一行人赴淮南师范附小听课。淮师附小老师恰如其分的导入语,衔接连贯的过渡语,画龙点睛的结束语,工整有力的板书,无不深深地触动着我。想到自己教学中平淡的语言,幼稚的字体,真的有些自惭形秽。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淮商市直机关小学简介安徽省淮南市直机关小学是淮南市文明单位标兵和学校管理先进单位,直属于淮南市教委。该校现有学生近700人,教职工5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2人,小学高级教师20人,专科以上学历占56%。该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合肥经济圈族团式发展模式中合肥、淮南两市产业发展特征、优势进行剖解,分析科技推进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条件,紧紧围绕“两淮一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探讨区域科技发展平台和区域科技发展联动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探寻建立两地科技合作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的分层次性分析经济圈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及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口,提出合淮实现科技对接的具体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