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提示: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一项针对青年进行的媒体公信力情况调查显示,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对于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高,对于网络媒体的信赖程度低;中央级媒体信息的发布在青年学生中还有相当的权威性。青年学生对媒体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调查分析认为,社会风气的变迁影响了媒体的公正性和真实性;青年大学生特有的青春期的偏激和媒介素养的缺失也影响了他们对媒体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经常会被提及、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报道准则,但从国际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来看,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最早涉及主体之间关系、提出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开始,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找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解释.作为二者存在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和"一国之国民"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中凸显出了强烈的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便成了解决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责任和民族意识发生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与我国有关的贸易摩擦频发,国内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由于贸易摩擦背景复杂,也由于媒体在同一事件上的理解差异,一些报道偏离了事实真相;个别媒体的价值判断缺乏事实依据,不仅背离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易于对公众和企业造成误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贾中兴 《青年记者》2006,(12):67-67
公信力是新闻传播的生命所在,它的基础要素是客观真实性.没有了客观真实性,新闻的生命之根也就失去了,它对社会进步的正面助推力量也就失去了.缺乏公信力的新闻信息会像谣言一样蛊惑、误导公众,对社会的发展将形成负面的阻碍力和破坏力.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媒体和新闻人却做得不尽人意,公信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当前社交媒体中的重要用户,中国网民当中有大部分就是大学生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交媒体不仅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生当中流行的应用工具,使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生活影响.本文通过对比QQ空间与新浪微博两个比较典型的社交媒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对河南省大学生幸福感影响进行探讨.使用探究对比两个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关系,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引导大学生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强 《新闻知识》2013,(1):25-27
全媒体环境导致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遭遇严峻挑战,城市电视媒体必须根据城市和城市受众的特性,抛弃固有的优越感,学习借鉴新媒体传播理念,同时进一步在真实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上下工夫,重新塑造社会信任,并利用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成为媒体联动和新闻行动的平台,营造出强有力的主流舆论场,形成舆论引导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四月中旬,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25家媒体共同发起《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倡议全国各级新闻媒体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唱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22):46-53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形式多样化,促成传播方式由单向向双向的转变。微博、微信作为当下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微媒体",其中官方与非官方声音争相表达,信息膨胀时代,不同类型的媒体信任度令人瞩目。本文基于此,以469名武汉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方法从人口学变量、媒体接触程度、信息源特征、受众信任状况、信息特征的角度探寻"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的信任度影响因素,发现媒体接触程度、信息源特征、信任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对官方微媒体与非官方微媒体的信任度主要因素,而信息特征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其信任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盛行,我国新闻业的格局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新闻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闻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才能体现新闻本身的价值。1.新闻真实性理解新闻所要履行的便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他是由  相似文献   

12.
论新形势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大学生对媒体接触的愈加广泛,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愈加深远,有关合理利用媒体,驾驭媒体的媒介素养也日渐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围绕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总结出了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特征,对于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校的教育工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一、真实是新闻的立足之本,更是媒体的立命之本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新闻报道不可动摇的原则,也是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可以说各个层面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是对新闻核心价值的追求,是新闻业界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集中守望。一家媒体对新闻事实真实性把握能力的高低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媒体在民生大众中公信力强弱的标志,媒体的权威是靠一篇篇尊重事实的报道长年累月经营起来的。相反,一篇虚假报道有可能瞬间导致媒体权威的丧失。美国名报拥有152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因为刊登了造假高手杰森·布莱尔的…  相似文献   

14.
卞平  蔡志明 《新闻通讯》2012,(12):43-44
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媒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公益性上。这也是媒体之所以存在并获取大众尊崇的道德标杆。  相似文献   

15.
陈志勇 《新闻战线》2015,(5):157-158
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媒体接触范围广,接触频率高,从而导致与媒介互动的频率也加快。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大的依赖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思考及判断。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互动以及媒介信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成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旧媒体、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媒体消费者。而这种情况不仅改变了信息传  相似文献   

16.
姚崇  ;安昱霏 《新闻世界》2014,(10):103-10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手机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依赖和"微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如何辩证的看待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虚假报道、虚假信息不时地通过不同渠道屡屡出现在不同媒体上,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也失去了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所以坚决遏止、封杀、杜绝虚假新闻已经势在必行,必  相似文献   

18.
颜雄 《新闻世界》2012,(11):131-132
大学生是媒体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形象往往来自于媒体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媒体“塑造”了大学生的基本形象。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以及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微信这一新兴媒体的产生,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应用.使得微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利用微信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而对其思想道德和态度倾向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成为本文所要探索并亟需解决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全面推动下,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迅猛,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其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鉴定信念,应对挑战,如若不然就会使新闻丧失真实性,让假报道充斥媒体之上,严重地误导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有损媒体公信力.发生这样的情况会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蒙羞.因此,我们可以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之下,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要遵守真实性原则,并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先是介绍了真实性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继而介绍了影响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如何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