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教学伦理研究主要呈现四种范式,即教学规范论、教学美德论、教学语境论和教学情感论,四种范式各有其自身的价值和限度。教学关怀论以“爱”和“关怀”为伦理导向,以“关怀关系”的构建为伦理基础,以“交往实践”为伦理模式,呈现出关系性、隐含性、专业性、开放性等实践品性,实现了对传统教学伦理研究范式的整合与超越,重构了当代教学伦理研究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佛教天台宗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智顗的“十界互具”本质上是动物权利论伦理观;湛然的“无情有性”说本质上是生态伦理观。当我们把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权利论伦理和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伦理与智顗和湛然的伦理观同放在人类思想发展史的纵轴线上加以比较考察时,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非人类中心论(或泛主体论)伦理观。并且后者方佛是前者的回复,是高级的回复,正好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3.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美国开国先辈的大陆扩张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开国先辈的大陆扩张思想承袭于大英帝国。在北美殖民地以及建国初期的发展历程中,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扩张思想,即移民始祖的清教使命感,以麦迪逊为代表的“民主扩张论”以及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帝国论”。  相似文献   

5.
写作学本体是写作学研究的核心和关键。近几年,有些人“迷失”了本体——或把它“术化”,或把它“玄化”,写作学出现了“危机”;正本清源已刻不容缓。而写作学本体不是别的什么,正是作者论、制作论和文章论。  相似文献   

6.
论谭嗣同的“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提出了“冲决网罗”的思想,而且实践了“冲决网罗”的精神,他以唯名论和相对主义思维方式破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伦理绝对主义的方法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问题上,既朴素地接近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唯意志论色彩。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伦理世界为绝对前提的道德世界和解模式,是对现代伦理世界的现象学考察.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和谐是预定的,因而道德意识是以背反式存在的;道德意识这种“颠倒”的存在,即是伦理精神的“对象性表象”存在——伪善.在道德自我的统一中,通过道德语言的中项作用,个体道德的罪过得以宽恕,伦理普遍意识得以现实存在,伦理普遍意识与个体道德行为得到相互承认,达到和解.伦理精神以“理性直观”的形式保存于道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 ,面临儒家人生哲学体系的整体性退潮 ,杜恕《体论》以“诚”为关乎天地大定的伦理至要 ,以义利之辨为伦理主题 ,重申君子、小人之分野和君臣对待之道 ,不杂刑名法术和阴阳谶纬 ,努力正本清源以回到原始儒学的立场 ,颇与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术”异乎其趣 ;而傅玄《傅子》之论仁 ,则在董仲舒初步沟通义、利而仍将“利”与“道”、“义”分作两橛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兴天下之利”直接同“仁”归合 ,也表现出在新形势下“存重儒教”的另一种努力方向。二书堪称这一时期儒学人生论的代表性作品 ,都在一定程度上见出曹魏西晋之交玄风甚炽 ,犹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异 ,儒学就衰 ,仍是广大士林中人之思想底色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虽然在学理上,人们对于评价基因治疗临床方案的伦理基础仍存在分歧,但规则效用论应是一条可行的分析进路.基于“净受益最大化”原则可推导出具体的4条效用论规则.而应对道义论(尤其是规则道义论)的挑战,原则论即可以为此作必要的逻辑补充.  相似文献   

10.
郑彦松 《天中学刊》2006,21(3):61-63
契约论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基石,但却存在着内在矛盾。新自由主义者以此为政治思维的原点,形成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契约论”和以诺奇克为代表的“反契约论”。  相似文献   

11.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冲突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这种观点遭到了以巴伯、布鲁克和康托尔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广泛质疑与批判,反冲突论思潮盛行一时。不过,当代反冲突论在批判过程中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使在今天,“冲突论”在一定的意义上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就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影响来看,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经典课程论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在研究范式、内容的理解和处理、教师作用和地位等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掘二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为充分地认清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伤论及风格论,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其实质上蕴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发展的“存在”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师发展观持“实体论”的观点,将教师发展理解为各项能力领域的构成,如学科知识、教育技能、教学反思等,它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结果,而非教师发展本身。“存在论”转向的教师发展观则认为,教师发展不是割裂、单一能力的简单相加,相反,它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教师的“存在”之路是实践“人文伦理”之路,感悟“个人境遇”之路,摆脱“常人束缚”之路,走向“精神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17.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理论体系更完善;教学论经历了“求善”、“求真”到既“求真”又“求善”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课程论是以“求善”为背景产生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目前,两者正处于分化期;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论是与理论教学论相对的教学理论 ,所谓理论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 ,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理论的再研究 ,是一种书斋文献式的研究。而实践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生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 ,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研究 ,是一种深入“课堂田野”的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论的提出与完善动摇了传统主流的理论教学论“一枝独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从慎到的“人莫不自为”的人性出发,阐述了其“权重位尊”的势论、“君逸乐而臣任劳”的术论和非圣贤等思想,揭示了慎到是从李悝、商鞅、申不害到韩非的承上启下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0.
对“文气”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回归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文气说”的产生可上溯至中国古代哲学里诸多诠释“气”的文字材料,大致归类为“天之气”和“人之气”;以孟子和庄子分别为代表的儒道二家的气论,共同影响了气论的后续形态发展;“文气说”最终由曹丕提出,发展成为一个包容万象而又有所侧重的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