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7世纪中叶,为避准噶尔部噶尔丹的侵袭,和硕特部和罗理与准噶尔部罕都等人逃至西套地区,是为西套厄鲁特蒙古的起源。西套蒙古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双方在对彼此的认识上曾经存在差异,但总的趋势及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西套蒙古向清中央王朝的归附,这是符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方向的。  相似文献   

2.
章以充足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清朝时期新疆准噶尔汗国的藏传佛教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和研究,认为噶尔丹当政时期,藏传佛教在准噶尔汗国地区开始兴盛。到噶尔丹策零汗时期,准噶尔汗国卫拉特蒙古诸地藏传佛教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在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清朝政府与厄鲁特蒙古之间围绕着统一与分裂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继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以后,雍正初年又出现了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叛乱。  相似文献   

4.
昭莫多之战以后的噶尔丹作者:齐木德道尔吉原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原文:15000字昭莫多战后,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率领其残存势力,坚持同清朝的斗争。直至病死在阿察阿木塔台地方。作者利用《宫中档康熙朝奏折》...  相似文献   

5.
这张挂图是配合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叙述的“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这一历史事件编辑的。清朝初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扶植下自称可汗,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妄图分裂祖国的主张。1691年沙俄公然唆使噶尔丹进攻内蒙古,发动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叛乱。这里所选用的两幅历史画卷,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年平乱斗争过程中的重要场面,反映了我国各族人  相似文献   

6.
我访康熙     
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历数治国明群,首屈一指的当数清朝康熙大帝。他平内乱,撤三藩,剿天噶尔丹;他收台湾,战沙俄,肃清蒙古战乱。康熙在位61年间,国泰民安,说是守业,实为创业。他,是“康雍乾盛世”的奠基人和缔造者,是名符其实的“千古一帝”!  相似文献   

7.
自康熙二十七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688——1697),在大漠南北曾发生了一场清政府对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一方以康熙大帝为首,另一方的领袖是噶尔丹。这场延续十年,席卷内外蒙古的战争以噶尔丹饮鸩身亡结束。彼时康熙帝曾两次前往宁夏方面主持战局,在途经  相似文献   

8.
《卫拉特法典》体系的产生及其特点奇格这里所说的“‘卫拉特法典’体系”是指1640年9月在新疆塔城的乌兰伯勒奇尔地方由喀尔喀和卫拉特各部蒙古封建主会盟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和1676年、1678年噶尔丹洪台吉颁布的两道旨令《噶尔丹洪台吉旨令》以及游牧...  相似文献   

9.
土耳扈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明代天启、崇祯年间 ,土耳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为与漠西蒙古的另外一部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发生冲突 ,于是率领自己的 5万余帐牧民 ,西南方向迁移。在当时沙俄还没有控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围猎放牧 ,形成一个独立的游牧部落。尽管如此 ,他们与天山以北的厄鲁特蒙古各部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并一直和清朝中央政府保持朝贡关系。 16 97年 ,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后 ,土耳扈特汗阿玉奇派诺颜和硕布等入贡庆捷 ;后来 ,策旺阿拉布坦割据新疆中断了准噶尔通往嘉峪关的贡路 ,然而 170 9年阿玉奇仍派遣使者萨…  相似文献   

10.
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北部边疆很不太平。沙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东侵,蚕食中国领土,严重威胁着中国北部边疆的安宁;厄鲁特蒙古之一部噶尔丹乘机勾结沙俄发动叛乱,企图称霸全蒙古。面对这种形势,为加强蒙古各部与中央政权的联系,以巩固国家统一,遏制沙俄进一步东侵和噶尔丹的叛乱活动,康熙皇帝在蒙古地区采取了推行盟旗制度,树立黄教中心,发展农牧业生产,实行满蒙通婚,建设驿站,木兰秋犭尔,兴建避暑山庄等一系列有效的、逐步把蒙古各部建成戍守祖国边疆坚强长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其中,木兰秋犭尔和兴建避暑山庄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木兰本为…  相似文献   

11.
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0—1697年)清朝与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战争,此即俗称的康熙平准战争。战争是由准噶尔部与喀尔喀部的矛盾引起的。准噶尔部与喀尔喀部均为蒙古之分支。在顺治初年,他们的关系是“间通使,间为寇”。至顺治中期,厄鲁特蒙古趁清军方定中原未遑远略之机,“吞噬西北,日渐强大”。(《圣武记》卷3“康熙亲征准噶尔记”)至康熙中期噶尔丹袭杀索诺木阿拉布坦自立为汗后,东侵西略,他娶青海和硕特部车臣汗之女并借机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一三六八年以后蒙古史的研究,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体系”,即用“明代的蒙古”来套这一时期的蒙古历史。这就导致中国史进入明代,蒙古也必须同时进入明代;明朝被满族贵族灭亡进入清朝时期,蒙古也必须进入清朝。这样势必抹煞蒙古历史发展的本身规律,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仅就所谓“明代蒙古”的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意见。一、关于一三六八年后的蒙古政权问题  相似文献   

13.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内容,在蒙古地区的创立和推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蒙古王公年班制度的发展变迁不仅与清王朝的盛衰兴亡相始终,而且也是清朝对蒙政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清朝对蒙政策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清朝代替明朝而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蒙古问题,而蒙古从明朝统治下转入清朝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问题。本文拟就女真与蒙古在经济领域的利害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论清初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清初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徐晓萍清初居住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右旗,即河套以西的阿拉善和硕特部,究其源流属于额鲁特蒙古的一支,所以一般史籍也称之为阿拉善额鲁特或西套额鲁特。至和罗理一代,阿拉善和硕特部开始与清政府建立密切的关系,1697年(康熙三...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通之战的结果影响到整个欧亚大陆的战略格局,康熙策略得当,有进有退,既挫败了噶尔丹的挑衅,又挫败了彼得对东亚殖民侵略的阴谋,从而奠立了大清朝的盛世根基。  相似文献   

17.
1688年噶尔丹领兵挺进喀尔喀,喀尔喀人一部分南下投诚清朝,另一部分则奔向青藏地区。18世纪20年代喀尔喀人在清军入藏和管理青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民族大融合的建置体系,得益于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置,包括蒙古地区的扎萨克制度。清政府通过扎萨克制度将蒙古各部分为内扎萨克蒙古及外扎萨克蒙古等。扎萨克制度的实行,使清政府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有效统治,迎合了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蒙古各部成为抵御沙俄入侵的屏障,维护了清朝北方边疆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康熙对蒙古的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人留下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历史借鉴。这些政策不仅是清朝强大实力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的产物,是历代统治阶级对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清朝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以来对蒙古政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与他好学、躬行、恤民、尚仁诸品格,与蒙古族祖母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母后仁宪博尔济吉特氏的教育、影响、牵制有关。当然,该政策的实质在于加强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突出地体现为分而治之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清朝建立后,开始给各蒙旗划定界限,严禁属下蒙古人随意越旗流动。但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被称为"清代东蒙古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