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煤集团裴沟煤矿31采区地表有魔洞王水库。为了解31采区31071工作面开采是否对水库及坝体造成损害,掌握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裴沟煤矿在该工作面地面建立移动观测站进行观测分析。分析观测结果,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下沉曲线、概率积分法预计、并与邻近矿区、矿井的角量参数经验值对比分析,综合求取裴沟矿角量参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卧龙湖煤矿首采区地表移动观测站,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有关参数,初步掌握卧龙湖煤矿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为评价未来地表塌陷的范围、面积、体积及损坏等级提供技术参数,为卧龙湖煤矿的安全生产、“三下”采煤、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随着煤炭能源被过度的开发和挖掘,地表下沉甚至变形已经成为我国众多煤矿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煤方法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地表下沉,而且地表下沉和变形与煤矿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本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表下沉和变形的不同要求做了相应的对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多种减小地表下沉和变形的采煤方法,并且对我国目前多数煤矿企业采用减少地表沉陷的采煤方法的优缺点做了阐述,希望对我国煤炭能源的开采起到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可 《科技风》2011,(13):186
本文主要分析了岩层移动的特征、地表移动的一般特征,提出了避免地表移动下沉和变形的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表移动观测,掌握地表的沉降规律,对于地表沉降所产生的灾害起到预防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巨厚火成岩地质条件下回采期间地表变形移动和完全采动后下沉盆地的形状,以及在进行定期的高程和变形观测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及时有效的指导征迁部门在地表产生较大沉陷时,及时的将塌陷范围内的村民迁往新村址,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坍塌事故。  相似文献   

7.
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延伸,为了给“三下”压煤开采和保安煤柱留设提供依据,在古书院矿151302工作面上方建立移动观测站,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并确定边界角、移动角等地表移动参数。  相似文献   

8.
以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的第一阶段,即移动参数的确定为例,根据兖州矿业集团兴隆庄煤矿4326工作面概况及地质采矿条件,对观测站设计时采用的岩移参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造成覆岩破坏时有发生,给工程设计及施工带来了挑战。湖南龙琅高速公路某隧道通过长冲煤矿采空区,地质构造复杂,施工中存在采空区塌陷问题。为保障隧道的安全,运用关键层理论研究被保护层裂隙发育规律,对煤矿保护层开采覆岩破断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采空区形态规律,预计了隧道开挖引发岩层移动量,分析了其稳定性,为建立隧洞穿越采空区围岩扰动分析模型及结构安全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与煤矿充填开采的现状,对城市垃圾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城市垃圾装袋充填煤矿采空区的工艺及流程。结合新汶矿业集团赵官能源公司充填开采技术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垃圾充填煤矿采空区控制地表沉陷的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陷最大移动变形均控制在"规程"的I级范围以内,可以保证地表村庄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系统的说明了目前城市垃圾充填煤矿采空区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波遥感技术,具有高精度地监测地表微小变形的能力,已经成为矿区地表沉陷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以陕西彬长矿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期SAR影像数据,应用D-InSAR技术方法开展地表沉陷监测实验,并结合矿区的实际情况,对矿区下沉等值线图进行简要分析。实验发现3种矿区工作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陷变形,其中沉降量最大值出现在亭南煤矿304工作面内,达到17.5 cm.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可以反映出矿区沉陷位置和下沉程度,展示出D-InSAR技术在黄土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方面具有良好实用性和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矿区开采沉降与岩层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清利 《大众科技》2009,(12):95-96
传统的矿区土地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文章利用顾桥煤矿首采面的移动和变形情况,结合GIS对其移动和变形情况作以分析,得出采动而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特征与规律,从而强化地籍管理,满足社会对矿区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下岩层变形破环理论,研究三带发育规律,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虽然开采会引起红岩河水库底界面出现一定程度下沉,但是由于导水裂缝带不能波及至水库底界,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对水库坝体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4.
在地下煤炭资源被采出后,开采区域周闱的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使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破坏,通过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对开滦集团荆各庄矿0091综采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数据的分析,求得上山移动角,进而运用到解决开采沉陷问题中去。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问题,并根据兖州矿业集团兴隆庄煤矿4326工作面概况、地质采矿条件及已有的观测站设计时采用的岩移参数,确定了观测站的形式及位置、观测站长度及位置和观测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煤矿采空区已经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采空区在上覆建筑物的作用下会导致地表产生附加移动和变形,进而使建筑物产生破坏。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文根据采空区地表变形的特点,探讨了地上处理和地下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作为采空区处理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文金萍 《中国科技信息》2011,(8):36+38-36,38
针对新集一矿150603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提出了三种条带开采方案,并利用FLAC5.0数值模拟软件对这三种开采方案的覆岩下沉量、条带煤柱弹性区宽度、煤柱应力集中程度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方案1,即采宽50m,沿采空区侧预留135m的条带煤柱,地表下沉量较小,地表不出现非均匀波浪形下沉盆地,煤柱中弹性区宽度越大,应力集中程度越小,煤柱越稳定。  相似文献   

18.
田强 《中国科技信息》2014,(15):102-103
煤矿膏体充填开采可以减少煤矿开采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建筑物等造成破坏,提高了煤炭采出率,并且可以减轻地表沉陷,因此研究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的演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室力学试验性能研究,得出不同围压下主应力差-应变关系;利用FLAC3D软件进行相关模拟,分析了不同充填体强度时充填工作面覆岩移动演化规律。经观测表明地表沉陷控制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场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阜新市镇江煤矿有限公司具体地质采矿条件,对白家荒地村保护煤柱开采后引起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计;并以已采工作面似膏体充填开采结果为基础,计算出充填采区走向工作面的等效采高;预计结果表明,白家荒地村建筑物所处地表的移动变形值均在建筑物损坏等级1级所规定的范围内,即建筑物在不用维修或简单维修的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白家荒地村保护煤柱似膏体充填开采是可行的。该成果对建筑物保护煤柱的煤炭资源回收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区地形条件复杂,煤层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与平原区不同。该建模方法在金河煤矿中得到应用,通过对真实的开挖过程进行力学数值模拟,得到了采场的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规律,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