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鲁迅说,至少要将它打一个二万扣,以为也许有七八尺,但决不相信它会盘在顶上像一个大草园。鲁迅不是反对文学上的浪漫、夸张手法,而是批评那些玩弄大言壮语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艺术的一个范型。它体现了鲁迅小说艺术的一些本质特征,是鲁迅小说艺术的精品。学习鲁迅小说艺术,可以激励我们后来去攀越小说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早在东京进行思想启蒙时,“信”就成为鲁迅想望他的“英哲”和“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时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鲁迅在研判宗教问题时的一个基本标尺,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路:首先,鲁迅特别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性质;其次,鲁迅认为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再次,鲁迅特别强调了信仰践履中的认真态度,鲁迅还塑造了一些真正的信仰者形象,以他们元可避免的大痛楚、大悲苦与大孤独,显示了中国国民信仰建构的重要意义与艰难程度,鲁迅的这些思想,既与时代的精神步调一致,又具有同时期批评家们不可比拟的深刻性,从而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5.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 ,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铸剑》里的四首歌,大有深意。它既是作品表达内容的技巧,也是作品整体内容的有机部分。它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抒情性,也把作品的思想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先后遭到了政治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后启蒙文化语境的全面抛弃,成为一个渐被遗忘的文化镜像。在新中国早期的历史中,鲁迅被解读为政治性的文化符号,这不仅使"鲁迅精神"遭到了删减化处理,而且严重地背离了启蒙思想,使鲁迅仅仅成为一个半张脸的神话。而当代的后启蒙文化语境则对"鲁迅精神"进行了全面拒绝,既表现为世俗文化对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还原,为进一步抛弃鲁迅埋下了伏笔;又表现为消费社会"娱乐至死"的文化功能本能地拒绝鲁迅式的精神深度,这使原本半张脸神话的鲁迅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归根结底,鲁迅问题的症结在于"鲁迅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对立,即"鲁迅精神"绝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识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指涉现实的精神力量。因而,尽管"鲁迅精神"面临遗忘的文化命运,它却无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以缺席的方式彰显着它的永恒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曾系统地阅读过中学的十二册语文教材。在十二册教材里,我发现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家能象鲁迅那样荣幸能有这么多的作品被选为教材。根据统计,教材中共选入鲁迅作品二十二篇,其中小说八篇,杂文十篇,回忆散文三篇,序文一篇。教学好鲁迅的这部分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光荣职责。它对于我们学习鲁迅,普及鲁迅作品,使广大青少年懂得鲁迅,了解鲁迅,能象鲁迅那样去工作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我们现在重读它,更加体会到它的深刻意义,更加感受到鲁迅战斗精神的可贵。它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大(寿县)”,也是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相似文献   

11.
李仲凡 《安康学院学报》2000,12(3):41-44,96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所学校。它的诞生地特别,是大文豪鲁迅的家乡——绍兴;它的名称特别,取自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名字。它就是绍兴市元培中学。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全部著作中,杂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在大专中语文的教学中,鲁迅杂文也占据了愈来愈大的比重。遗憾的是,相当长时期以来,人们对于鲁迅杂文的探讨却是远远落后于人们对于其小说的研究的。而且即使是一些分析鲁迅杂文的文章,也往往偏执于思想内容之一端;在课堂教学中,讲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时,往往是匆匆带过,语焉不详。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鲁迅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对其思想内容的着重分析固属重要,对它的艺术成就的分析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鉴于多年来对于后者的忽视,在今天,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探索一下鲁迅杂文的魅力,似乎是更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研究,虽说作为鲁迅研究的一部分也已六十余年了。但它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较为薄弱;只是到最近几年才有转机,不仅论文激增,而且出现了阎庆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等专著。彭定安的《鲁迅杂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版)则又别开了一个新生面:一方面,它不是鲁迅杂文某一方面的研究(如阎著),而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从产生到发展,从客观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当然是经典性的科学论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应该说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个逐步深化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试略加论述。“立人”——鲁迅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鲁迅到日本留学的初期,就经常考虑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鲁迅之所以经常考虑这三个问题,是因为当时国家民族的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7.
《论鲁迅》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各种教研材料说法不一。有的说“鲁迅的精神”是中心论点。有的说它论述的中心是“纪念鲁迅,学习鲁迅”。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是:“鲁迅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助力”。论点是在开篇的第二节提出来的。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呢?初中语文教材对此下了这样的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二很明显,把这篇文章的论点概括为“鲁迅的精神”是不妥的,它没  相似文献   

18.
"吃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汇,它总是和鲁迅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因为是他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吃人"问题,更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做出的独特发现和惊人概括;所以,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那里.  相似文献   

19.
傅安辉教授的<鲁迅研究>>是系统地阅读、了解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一本好书,因为它具有系统性,史料性和体悟性,能给你一个立体的鲁迅,并且语言优美而不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20.
鲁迅前期思想是当前研究鲁迅思想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它关系列我们正确理解鲁迅怎样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正确评价资产阶级思想武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正确理解鲁迅作品和学习鲁迅精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瞿秋白的所谓“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把前期的鲁迅说成是资产阶级进化论者的谬论,曾对鲁迅研究工作起了广泛的恶劣的影响。“四人帮”的吹鼓手、阶级异己分子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