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迁汉人几经财折定居闽奥赣边区,在融合当地土著后,形成了客家民系,该民系形成后,对边区的山地开发,传播行进的汉文化方面,发押了积极作用,客家人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在推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前进方面起了先锋作用,因此,客家民系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赣南闽西边区是唐末五代接受北来客家先民的第一站 ;客家民系于北宋时期酝酿、发育成长于赣闽边区 ,而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更为广袤的赣闽粤三角区。随着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赣南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地。因此 ,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中 ,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史时期赣南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湘赣闽粤边区的百姓和蛮獠多次联合进行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其中心舞台在赣、汀二州,所以起事者通常被称为"赣寇"、"汀寇"或"汀赣贼"。这时的汀赣两州之地,犹如一座大温床,积极孕育着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二是明中叶,湘赣闽粤边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畲汉人民大起义,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剿抚并用,平定了起义,并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赣南是湘赣闽粤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客家民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动力之一,常受到历代户籍制度的约束。针对流寓民,统治者制定了有别于土著居民的户籍制度,如宋之"客户"、明之"附籍"、清之"客籍"等。户籍制度与客家民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术界忽视了户籍制度本身与客家民系形成之间的关系。"客户、客籍"名称未必是近现代"客家"名称的直接来源。户籍制度是国家政权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差别性户籍制度不仅对流寓民进行户口确定,而且进行社会身份的标定。明清时期,土著与流寓民之间激烈的经济政治斗争,强化了族群的自我认同,推动了赣闽粤边区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清代摆脱"寄籍"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朝地下流民社会的形成及生存形态分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其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因果关系,力求更清晰地揭示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以及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光州固始"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系形成地域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释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历史作用,从而指出不同时期的“客都”所在地,力图客观地论证客家民系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历史作用,从而指出了不同时期的“客都”所在地,力图客观地论证客家民系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富有独特迁移历史与人文性格的民系。从目前学界对于客家民系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更多的是注重客家民系的迁移形成历史以及它的乡族特征等,而对于客家民系人文特征的整体把握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拟就福建闽西客家特别是连城客家的基本生态、生业状态,以及客家民系的从商习俗与走向南北各地与海外各国的历史经历做一探讨,从而从一个不同的民系角度,扩大对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9.
"客家民系"的概念是由罗香林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对客家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族群"的概念进入学术视野后,很快被学者运用到客家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了"客家族群"的概念。近年,在客家研究领域,"客家族群"的使用频次已经超过"客家民系"。对"客家民系"与"客家族群"两者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再从田野与历史的视角中寻求学术界接受"客家族群"的理由,并通过这一概念的转变来反观概念变化背后所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一般意义上说,汉族客家是历史上“司豫移民”在战乱中由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东一带原畲族聚居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系,是畲、客文化互动的结果。近人称说客家话的都为“客家人”。在客家民系形成、壮大的过程中,畲族在血缘关系、客话的产生及农耕习俗等都曾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有的论著仍偏面强调所谓“客家文化优势”“同化”畲族的“强势”效能,有违历实。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阐述畲族对客家及其文化特征形成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纠正畲中“混入客”、畲族“说客话”及向来“刀耕火种”诸说的偏颇。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客家民系昭示文化正统的象征.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择中为尊理念,从客家民居的取向、选址、造型及建筑材料等方面昭示了客家民系对中原文化的传承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客家是中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民系。其所处闽、粤、赣边区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素有“八山-水-分田”之说。明清时期,客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垦荒辟地,开发物产,兴山利;积极发展纺织业、制瓷业和矿业等手工业;开展商业贸易,促进了市镇的繁荣,形成了客家地区的早期经济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3.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独立民系,有着区别于其他民系的特定地域、特定方言、特定民俗习惯和特定的文化心理。以往史学界的研讨多侧重于把视点放在民族大迁徙上。民系的形成同民族迁移有关,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民族的迁徙只是外部条件,是形成民系的原因,并非民系的内涵本身。客家科学内涵的界定必须以上述几方面为主要依据,必须建立在对上述几个方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  相似文献   

14.
肖莹 《文教资料》2007,(20):130-132
客家饮食文化不仅包含着客家民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信息,而且蕴藏着该民系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和思维方式。客家饮食文化除包含了许多中原饮食文化的因子外,更多地体现了客家社会特有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客家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闽西是中国客家民系形成和主要聚居地之一。文章从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上探讨客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从社会调查的大量史实论证客畲的融合过程,阐述了由此而形成客家民系的安土而不重迁,以农为主多方发展,讲道德重节义,重血缘讲亲情,敢于斗争勇于开拓,重教兴学承继文化传统等六大特质。  相似文献   

16.
“客家”概念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概念的诠释不宜生搬硬套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的模式。民系只是民族的地域性分支,是民族内部在民族共性覆盖下的具有相对差异的方言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的人类群团。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一个自赣北至赣中再至赣南的“民系锻造”过程,没有江西特定的历史“温控”及“冶铸”过程,就不会有后来的客家。“客家”是与“土著”对称的名词,但在民系的称呼里却不是两个对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1-15
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一体的象征符号。就其溯源意义而言,它有利于突破古代王朝"蛮夷"分野的偏见,有利于消除以往客家研究中出现过的"种族之争"的影响,有利于还原如下历史真相:百越和畲民族团是华夏民族的南方支系,百越是畲民族团的历史主体,畲民族团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18.
<正>客家文化在汉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一个系统分明的地域文化,同时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其特殊性在于既与少数民族互动密切又坚称自我为汉族血统精粹。关于其形成过程与形成原因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儒家文化如何在赣闽粤边区传播及对该区域产生何种影响,客家民系如何产生及它与儒家文化传播的关系的研究却不多。相对而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邹春生博士新作《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一书,则是这一方面研究较为系统的专著。  相似文献   

19.
在客家学的研究中,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争论较多。我们认为客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人南迁而不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百越族的支系主要是畲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称之为客家的民系,而且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畲族不占少数。  相似文献   

20.
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在形成民系的同时形成了共同的独特的民系心理素质———生殖崇拜。赣南客家礼俗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客家人生殖崇拜现象及成因,也利于理解赣南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