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以“新武侠”之名著称于世,同时又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蕴饮誉海内外。民间文化是金庸小说的滥觞,正是民间文化蓬勃的生命强力,使得金庸小说在各个阅读群体中都能激起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共鸣。而主流文化则是金庸小说的根柢,金庸小说中情节的经典描摹、以及人物性格的出色塑造都借鉴并吸取了主流文化的经典文学模式,这种经典的文学模式,大大增强了金庸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迈向“经典”的途径——“金庸小说热”在大陆:1976-199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回返金庸小说自70年代中后期进入大陆的历史现场,试图清理政治经济情势变化之下,不同场域的多重话语、权力脉络如何参与和建构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进程,尤其是学院体制在其中的复杂互动,透露出“五四”以来形成的审美原则和价值判断仍然是经典生成的重要成规。  相似文献   

9.
金庸第二次修改全部武侠小说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公众广泛关注。随着一些修改情节的陆续披露,金迷论战随即展开,并且由此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哲声明确表示“不赞成金鹰小说再次修改”,理由是“文学作品一旦发表,它就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财产,而且是社会大众共有的资产”,而且改写“就像给自己的‘女儿’重新‘描红画眉’,让她再嫁一次”,  相似文献   

10.
“飞雪连天射白鹿,书笑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是用来写金庸先生的十四部武侠小说的。要说武侠剧写得最好的,人们的意见往往不一,但赞成金庸小说的,却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我最爱看的便是金庸小说了。我认为他所写的情节往往能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要往下看,看完了还想自己往下续篇。其中最让我推崇的便是《神雕侠侣》了,这里最值得喝彩的地方,便是对杨对和小龙女的塑造了。杨过,是一个比东邪还要不守礼法的小子,居然敢娶他的姑姑为妻,这简直就是违背伦理。可是,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他对小龙女的爱情已经得到了肯定。他将杨过的鲜明个性及其个人…  相似文献   

11.
金庸先生早年有过政治追求,但在其中青年时期因为时代原因没能参与实际政治工作.金庸后来把他的政治见解融入到武侠小说中,因此他的一部分小说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揭示,对起义目的与手段异化的痛心与警觉,对文革荒诞的批判,对无谓冲突的感慨,对由仇恨走向和解的呼唤等内容.金庸小说的政治意蕴加强了金庸小说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在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中,冯其庸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并不过份.他还说:“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场精神财富!”在同一篇文章中,冯先生总结了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的五个特点,即第一是庞大;第二是紧张;第三是波澜壮阔,奇峰突起;第四前呼后应,细针密线,因果相连而又相隔,叙事无意实有意;第五是奇情壮采,瑰思幻想.”金庸的小说,正是由于有以上这许多结构上的特色,所以使你读他的洋洋数百万言的一部巨著,往往仍能手不释卷的读完而不觉其长”(《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相似文献   

14.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金庸小说的论争暴露了学术界所存在的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作家、批评家商业化的介入;也有学者理论上的含混不清、学术态度不严谨等。促使金庸小说论争陷入较浅的层次和无意义的辩驳之中,阻碍了金庸小说研究的深入。本文力图透视并澄清金庸小说论争中的雅俗和经典之争的等若干理论问题,以此为金庸小说进入经典文学史做点规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回望中国文学史的百年沉浮,我们不可能忽视那一度翻涌的金庸浪潮。从80年代金庸小说传入内地,“金庸热”可谓经久不衰,国内外的评论界也对金庸小说作出各种评论,尤其是90年代以来精英阶层对金庸小说的认可让其地位猛然提升,大有登堂入室之势。虽然批评文章屡见报端,却也阻止不了“金庸热”的强劲势头。甚至有人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7.
1989年,金庸辞去了他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职务。1992年,他又辞去了《明报》集团董事长的职务,退出了他所热爱并经营多年的新闻界,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涯。对于那些熟悉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读者们来说,金庸的举动并不会使他们感到意外,他只是重复了他在他的小说中所多次描写过的英雄人物的结局。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正是用“退隐”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作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领袖的政治生命。而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金庸再一次描写到这一点,尽管韦小宝荣膺了“鹿鼎公”这样显赫的职位,并深得…  相似文献   

18.
《金庸群侠传》把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小说中一些脍炙人口的片段,如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冰火岛、英雄大会等融合在一起,改编成了一款角色扮演游戏。每个玩过《金庸群侠传》的玩家都会称之为“经典”,所以你一定要玩一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金庸的小说纳入知识分子写作 ,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广阔背景下对其作出严肃的解读 ,指出金庸的小说一直贯穿着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认为金庸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我进行审视与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书迷读书录书迷名片:金学军口浙江金华一中98届高三(2)班因为本人姓金,所以很早就“认识”了金庸。且说金庸。金庸不姓金,姓查zha,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入。我想,很多读者大概都已知道金庸之名是来自“镛”字的一分为。历史上,“海宁查家”无疑是一个声势煊赫的大放,历代人才辈出。如清代的著名诗人查慎行便是金庸的高祖。“一门七进土,叔侄五翰林”,可以想见其科第之盛。至于金康自己——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真命天子”,许多报纸。媒体如是说。再说其小说。金庸写的小说不多,共匕部,他曾用一副对联将其小说的书名串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