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广大而深远。巨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道教文化的古风遗韵,为道教服务的道教音乐植根于这块沃土之上,其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巨鹿道教音乐承袭道教理念,并与民间民俗相结合,在新时期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广大而深远.巨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道教文化的古风遗韵,为道教服务的道教音乐植根于这块沃土之上,其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巨鹿道教音乐承袭道教理念,并与民间民俗相结合,在新时期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道教从东汉末年初创到魏晋南北朝正式形成,乃至隋唐宋元兴盛,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仅就早期道教组织及其经典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大混乱,从东汉未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隋灭陈统一全国彻底结束,长达四百年。在这场大动荡里,豪强势力承当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角色。这一势力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猖獗一时,犹如一个恶性毒瘤,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豪强势力的形成、发展和衰亡豪强势力的形成、发展和衰亡,是一个同封建皇权不断冲突、斗争和妥协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阶段;在农民起义和新贵族交替打击下的衰亡阶段。  相似文献   

5.
门阀势力是魏晋时代发展起来的强大社会势力。高门大族以家族的力量,左右政局、控制社会,成为强权集团,就构成了门阀势力。皇权的衰微与私家势力的膨胀,是门阀势力生成的基础。东汉以迄魏晋,社会历史的一大特点,是皇权的衰微与私家势力的膨胀。其中,东汉末年皇室衰微。私家势力发展的结果,是旷日持久的军阀混战。残暴的军阀混战,使东汉以来发展起来的私家势力,遭到无情的消耗,也无形中消解了门阀势力生成的基础。从三国到西晋,历史由分裂、动荡,走向和平统一。由于这一过程遵循军事斗争的严酷逻辑,所以同样不是私家势力的福音…  相似文献   

6.
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彝区,到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与各民族原始宗教的结合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当地民族习俗不断融合,世代延绵,最终形成与原始宗教相互依赖、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道教的传入对巍山彝族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巍山彝族丧葬习俗吸收和融入了部分道教信仰元素,是道教与彝族民间信仰交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的角度探讨秦汉农民起义与早期道教形成的历史渊源、社会和思想动因,从而揭示了秦汉农民起义的宗教特点,以及早期道教浓厚的政治色彩,以此探寻出中国早期道教形成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从战国一直到西汉,墨、道、神仙三家各自归属明确,彼此之间互不关联。而随着早期道教人物的出现与道教组织的兴起,墨、道、神仙三家界限分明的状况被逐步打破。东汉末年,道家首先与神仙家合流,二者渐次并为道教。此时,墨家学派的部分技术、思想与这一团体的组织形式亦被早期道教组织所借用,原彼此无涉的墨、道两家开始产生相应关联。到东晋时,墨子被葛洪神化为地仙,正式融入进道教,成为道教人物。墨家、道家、道教三者之间的总体关系以东汉末期为界点,呈现出由分离到逐渐融合的发展状态。三家融合最终于东晋葛洪之后完成,表现为道教兼收墨、道两家。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早已受到世人的瞩目,然而道教与唐代阶级斗争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考察了道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的流行状况,认为唐前期规模较大的陈硕真农民起义就受到民间道教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重农抑商政策自秦汉确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所奉行的基本政策,东汉继承了前朝的抑商观念及政策,但东汉的统治基础-豪强地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实行了较宽松的抑商政策,封闭性的大田庄的存在对商业的存在发展一定的保护作用,商人势力也大为增强,逐渐与豪强地主联系在一起;将政治特权与经济势力结合在一起,对汉末割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宽松的抑商政策是东汉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统治者武力镇压黄巾起义,汉王朝和道教处于敌对状态。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改变政策,对道教加以适度利用。到了两晋,统治者开始积极招揽道教人士加入到政治活动中来,道教在社会政治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南北朝统治者进一步深化与道教关系,设置官僚机构进行管理,将道教组织纳入到国家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创立于东汉时期的、我国的传统宗教道教于东汉末年自民间渠道流入日本,至隋唐时代开始深入日本皇宫、影响日本政局,并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一度处于鼎盛状态。道教进入日本后其教义、道术和祭礼等为日本固有宗教神道所吸收、借鉴,道教用语为日本朝廷采纳,道教的医术为日本医学界全盘吸收,道教的星辰与方位信仰至今左右着日本国民的生活,其神秘的宗教色彩更以华美的姿态点缀于日本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在群雄割据的纷争中,曹操迎汉帝定都许昌,从此许昌在纷乱的局势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这一策略为曹操网罗人才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而此后开展的许下屯田又为曹操的势力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最初出于战略思想的考虑,曹操选择了许昌为都城,而在攻下邺城以后,政治中心随即转移,许昌作为汉末都城,其地位逐渐被遗忘。  相似文献   

14.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孕育下生成的。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在它漫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胡友平 《考试周刊》2008,(25):232-233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故其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明建国后道教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与明代统治者的崇道等政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结合,形成了明代道教发展的独特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于东汉中后期形成。本文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探讨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道教形成的关联,并认为这些自然灾害在影响东汉时期社会格局的同时,也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曹操(公元一五五年——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法家杰出人物。 东汉末期,由于反动的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儒家路线,大地主豪强势力恶性膨胀。他们拼命鼓吹“名节”,结党营私,在社会上形成许多分裂割据的山头;大搞“亲亲”,山外戚宦官轮流专权,造成了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权,豪强势力混战不休,人民惨遭蹂躏,真是政治黑暗到了极点。压迫越深,反抗越烈。公元一八四年的黄巾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这  相似文献   

19.
太平道适应了东汉末年百姓起义的现实愿望,把自己的宗教化过程和组织民众起义的过程融为一体,通过宗教的宣传方式和组织方式,成功地组织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军教合一的民间秘密团体;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完成了宗教因素的积累.虽然其领导的黄巾起义最终失败,但是其宣传方式和组织方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太平道具备了宗教所应该有的各种因素,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相似文献   

20.
王丽娜 《文教资料》2010,(11):75-76
我‘国从远古以来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天帝鬼神的信仰,秦汉以来盛行黄老神仙方术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很多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都有道教的影子。神鬼信仰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道教则吸取了道家黄老思想和神仙家的方术,鬼神思想浓厚,对广大人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