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     
《视听界》2006,(5):104-104
现实题材影片已成中国电影主流;真实频道纪录片进影院;2006年台北影视节将于11月举行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的中国纪录片——透视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于2004年1 2月8日至11日在广州召开,这是2003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的延续。本次大会的宗旨是“进一步建立中外纪录片交流的平台;与国际纪录片电视机构制作人、投资商、分销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促进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主题是“青少年儿童的故事”——今日青少年儿童的生活,成长的道路以及社会如何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1 5部影片参加了评选项目。在4天的时间里,大会成功组织了纪录片展播、评奖、展映、论坛、交易等多项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纪录片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真正发展乃至勃兴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的关怀,以致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了纪录片的代名词。然而面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面对时代大变迁的今天,仅仅把纪录片定位于反映社会小人物未免失之偏颇。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这个词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一、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的涵义纪录片是纪录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对于纪录片真实境界的探讨目前面临着一种理论上的悖论,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倩 《声屏世界》2009,(3):27-28
中国影像的生产体制决定了中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个体的民间的纪录片制作。1990年,吴文光制作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标志着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的诞生。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独立纪录片发展迅速,影片数量呈几何级增加。同时,独立纪录片的地位则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艰难而矛盾。本文试图真实、客观地展现独立纪录片曲折的发展历程、矛盾的现实境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以获得1980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为标志,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访问中国的旅程,但其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中美关系,独特的视角使得影片的表达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本文力图探讨影像叙事如何与历史真实联系,认为原始经验、历史经验和历史思维等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影像如何成功呈现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承办由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广州电视合作为大会执行机构的 200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干2005年12月6-11日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通过一系列评优、研讨、中外优秀纪录片展播以及中外纪录片交易,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媒体、纪录片制作人以及专家学者的眼光。一、评优:以“今日女性”为主题本届大会将关注目光投向了“今日女性”这一特定人群,要求与会纪录片通过影像真实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顾名思义是以客观纪录为主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最早是由英国电影评论家、纪录片理论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JohnGrierson)在1926年提出的。纪录片的纪实性不是完全的真实,只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真实而引发人们思考。而真实性是完全客观记录真实事件过程,表现真实的人和事物,不对其进行任何的艺术加工。以历史题材的影片为例,同是在紫禁城拍摄取景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和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区别就在于整部影片的纪实性和基础素材的真实性。从纪实性和真实性的区别入手,通过阐述摆拍、编排以及数码特效对纪录片的影响,来浅略分析现代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出现是以"个人化"、"呈现真实"、"独立制片"等来标榜的。但是,这种"墙壁上的苍蝇"观察方式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在周浩导演的独立纪录片《龙哥》中,不仅让观众去反思了影片中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以及创作者的介入对影片发展的影响,同时,导演周浩通过影片也在反思个人对事件影响的存在。本文通过导演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和摄像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来探析独立纪录片在创作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何双百 《新闻爱好者》2011,(24):104-105
在以影像为主的艺术门类中,纪录片当仁不让地成为观照人类、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同是由华裔导演拍摄的两部纪录片——《沿江而上》和《归途列车》,都反映了在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农民工在移民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甚至冲突。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让观者印象深刻,创作者的苦心在于,不仅提供给观众一部真实而震撼的影片来欣赏,而且告诉大家最弱势的群体更需要大家去关注。本文将从这两部纪录片的视角与价值功能两个方面,对移民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宏 《新闻爱好者》2011,(12):104-105
在以影像为主的艺术门类中,纪录片当仁不让地成为观照人类、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同是由华裔导演拍摄的两部纪录片——《沿江而上》和《归途列车》,都反映了在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农民工在移民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甚至冲突。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让观者印象深刻,创作者的苦心在于,不仅提供给观众一部真实而震撼的影片来欣赏,而且告诉大家最弱势的群体更需要大家去关注。本文将从这两部纪录片的视角与价值功能两个方面,对移民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记录者和被拍摄对象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关系不仅对影片的影像真实产生影响,而且与影片的叙事视点和结构策略相关.记录者与被拍摄对象在纪录片构成中具有同构、平行、顺迎三种关系,三种关系分别对应了创作者在结构影片过程中的不同姿态和影片在俯视、平视、窥视三种不同视点中形成的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每一部纪录片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切入点——这是纪录片拍摄的初衷。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但只是简单地遵循"四真",并不能就此让纪录片鲜活起来。一个优秀的导演在拍摄现场,需要随时观察拍摄内容中可以提炼、升华的细节,从而让纪录片可以接触到更深入、更厚重的内容,让自己的影片从而丰满起来。很多时候,这种可以让纪  相似文献   

13.
刘靖 《视听》2016,(11):65-66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以二十四节气为时序展现杓峪村"乡景"的变化,采用三线平行交叉叙事塑造了朴实、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影片折射出的农村社会公共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产生到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近年来,随着纪录片题材的扩张和对影像化的追求诱发了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产生了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而其实,无论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还是创作状况来说,50年来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仍然一直坚守着真实的基石。纪录片的真实理念并没有被颠覆,也没有必要进行重构。而面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我们有必要对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和近段时间出现的一些表现手法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杨雯 《中国广播》2014,(1):93-93
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故事”是这次提案大会的主题,大会收到了来自中、英、法、德、澳等十几个国家的405件纪录片选题。所谓提案大会,就是各大纪录片制作机构或独立制片人,带着自己的纪录片选题和拍摄方案,接受各大纪录片播出机构和购买方的评估。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这次提案大会的意义,是让更多的中国同行体验国际通行的市场化操作方式,而这将是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市场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VR)技术为纪录片的拍摄与呈现提供了新的方式与途径,能够带给观众交互性、沉浸性体验,利用三维立体成像技术为观众塑造逼真的三维环境,带给观众以真实的观赏体验。本文提出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文案创作,采用多层面的拍摄方式,采用固定镜头与航拍镜头拍摄,设置合适的镜头切换频率,优化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为记录片拍摄设置最佳参数,优化影片后期制作,并以《最美中国》与《山村里的幼儿园》纪录片为例分析VR纪录片制作效果,为目前纪录片制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何雨萌 《声屏世界》2022,(3):115-117
真实电影是一种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文章以声音为主题对真实电影创作历史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三部影片《我是一个黑人》《西伯利亚的来信》《利维坦》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分别从声音与图像的关系、电影的作者权、图像所有权、纪录片的客观性等方面入手,解析声音在真实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文献纪录片,就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片或历史纪录片”。  相似文献   

19.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20.
冉然 《传媒》2017,(6):16-16
本刊讯(记者冉然)自3月15日起,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优单元、展映单元、纪录片商店和“中国故事”提案全球征集正式启动。可进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官方网站(www.gzdoc.cn)进行在线报名。据了解,报名参加评优单元的影片,要求2015年1月1日以后制作完成;报名展映单元的影片(日常专题影展除外),须在2016年11月1日以后制作完成;报名国际首映的影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