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2.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以3—6岁幼儿为教育对象,从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开始,让幼儿认识和尊重生命,肯定自我价值,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武汉视察疫情时提出了“要把人的生命和安全摆在至高无上位置”的重要思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对幼小的儿童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色彩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在不同的季节时段,通过“他”与“爷爷、老师、班长”的对话,展示了生活中“生命的多彩”?在凄美的阳春三月,“他”悲壮的走了,却留下了生命的绿色?文章在质朴中透视了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生命的色彩,也许是需要一生来作答的。  相似文献   

5.
一位校长告诉我,他上初中的儿子问他:“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说:“人死后,周围漆黑一片,面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悄无声息,无人交流。”他说的这个死后世界与法轮功对刘思影所描绘的“人死后,有一条用黄金铺成的道路指引着到达天堂,在那里,到处都是黄金”是相反的。很显然,这位校长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让儿子对死亡产生一种恐惧,从而在现实中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6.
周慰 《上海教育》2006,(6A):23-23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和着熟悉的旋律,延河中学初一(4)班的同学和香港可立中学的同学通过视频,一齐拍着手,唱着歌,共庆“五月生日会”。“在生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想一想,13年来,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延河中学教师刘磊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13年来,父母努力工作是为我们,最好的东西也都留给我们,父母的爱是最无私也是最伟大的,所以我们要感恩。”可立中学和延河中学的同学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是近日在上海市延河中学举办的“有限生命,无限精彩”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上的生动一幕。  相似文献   

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生命价值的开发取决于对自身生命的自我觉知,如何提升生命的自觉指数呢?  相似文献   

8.
黎恩厚 《云南教育》2008,(22):23-2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中国旧时的“珍视生命”的教育,珍视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以孝治天下”的生命教育观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珍视自己的生命乃是“孝”的义务要求,“父母在,子不远游”,已是延伸到生活与生存的范畴了。  相似文献   

9.
感恩生命     
雍容的牡丹彰显的是生命的华贵;繁盛的大树凸现出的是生命的活力……生命,不仅给生物以形体,还赋予它无可比拟的华彩,因此,我们要对生命感恩。  相似文献   

10.
离开人世前的28小时,他以口述的方式托朋友在网上发表了一纸“绝笔”信——“谁来拯救我的父母”。那是把心揉碎了吐出的文字;“……世上不幸的人不止我一个,我想通了生死,所以我不遗憾。只是感恩于父母,心里反复不定,没有了我,他们该怎么继续活下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胡滨 《广西教育》2014,(1):28-28
在我国,首先提出“生命化”概念的是哲学家黄克剑教授。“生命化教学”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使生命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生命化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关怀,富有无限活力的教学境界,它是对儿童的关爱、理解、成全与信任,是实现师生生命涌动的成长历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生命化境界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三个“对话”。  相似文献   

12.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在我国有其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关于生命的理论与学说是源远流长的。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命价值观再一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成人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人文自觉的形成和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认识,致使漠视生命,摧残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且问题越来越严重。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为什么这些未成年人面对宝贵的生命,会如此漠视?生命悲剧为什么屡屡发生?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办?党和国家采取了正视现状,积极行动的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社会各部门“结合业务工作,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作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生命教育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出版部门重视生命教育是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本质上是基于对生命始源“生生之德”的感恩和报答,它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尊生重生是祖先崇拜生命价值观的基本向度,具体体现在宗庙祭祀中的生命保护、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珍视和丧葬仪式中的生命关怀,其蕴含的“伦理化”生命意识与“人性化”生命关怀可为当代社会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及建构合理的临终关怀体系所资取。  相似文献   

14.
生命礼赞     
在《生命 生命》这一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没想到,这些平时只爱玩玩具、看漫画,不屑与书本交朋友的孩子竞一个个变成了诗人和哲人。  相似文献   

15.
谈生命     
冰心 《辅导员》2010,(11):5-6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诗人汪国真的诗句到现在依然为人们所喜爱、传诵。古往今来,圣人贤者,均对生命有过赞誉,并一再地用各种方式提醒我们后人要热爱生命。可生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1”     
昱文 《高中生》2011,(10):57-57
面对苦难和危险.最应该保住的财产就是生命。生命是“1”,金钱、地位、名望等都是“1”后面的“0”。有生命在,才有奋斗的机会,才有接受成功、荣誉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沈旎 《湖北教育》2006,(12):15-16
教育的原点在哪里?教材?课堂?分数?还是名次?意识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是活生生的人,于是有人提出教育“以人为本”,何以“以人为本”?如果能够将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起点、核心,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可以被理解为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学生自杀现象频繁曝光。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风雨中匆匆而逝,来不及让爱他们的人和他们所爱的人对他们道声“珍最”,说走就走了,只给曾留下他们青春风采的世界一个令人思之泪下、念之悲悯的背影。这无论是对他们的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一种难以承受的痛。因为他们这种对珍贵生命主动放弃的轻生行为,非但不能证明自身抉择的崇高价值,反而成了示世界以懦弱的黯然告自。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家长都小能不反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在反思中自然电就不难发现,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色彩     
方铭 《广东教育》2005,(11):11-11
夏日的梧桐树下,一个稚嫩的童声打破了闲静:“爷爷,爷爷,你说,生命是什么东西呀?它是什么颜色的?”看着孩子那双渴求的眼睛,爷爷想了想,用慈爱的口吻回答说:“生命是紫色的,里面有各式各样新奇的事,等你长大后就明白了。”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中却盼望着自己早点长大。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德性的、价值性的教育,必须是因人而异、因情而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式、互动性、实践化教学。所以,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生命时光计算法,生命状态比较法,负重感恩教育法,南“死”观“生”法,生命历程观摩法,生命教育实体化建设法,生命教育活动体验法,等等。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并正确地使用这些方法是推进生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